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足部反射区健康法

2011/4/4 16:47| 发布者: 浔峰村夫| 查看: 2301| 评论: 0

摘要: 足部反射区健康法 [ 作者:达真 转贴自:网络 更新时间:2003-8-29 文章录入:dazhen ] 第一章 概论 1 第一节 什么是足部反射区健康法 1 第二节 足部反射区健康法的起源 2 第三节 足部反射区健康法的 ...
足部反射区健康法[ 作者:达真 转贴自:网络 更新时间:2003-8-29 文章录入:dazhen ]第一章 概论 1 第一节 什么是足部反射区健康法 1 第二节 足部反射区健康法的起源 2 第三节 足部反射区健康法的发展概况 3 第四节 学习足部反射区健康法的要求及正确态度 4 第二章 神经生理学基础知识 5 第一节 神经系统 5 第二节 神经调节 7 第三节 反射活动 8 第三章 足部反射区健康法机理探讨 11 第一节 促进循环作用 11 第二节 神经反射作用 13 第三节 心理治疗作用 16 第一章 概论第一节 什么是足部反射区健康法足部反射区健康法认为,人体各脏腑器官在足部均有其对应的反射区,运用按摩手法刺激这些反射区,可以调节人体各部分的机能,取得防病治病自我保健的效果。 1989年5月首届北美反射学者会议在美国丹佛举行,对反射区疗法(ReFLexology)作了如下的定义:“足部和手部反射区疗法的基点是,在足部和手部存在着与人体各部分相对应的反射区。在不使用油膏和液剂的情况下,运用拇指、手指与手的技巧(对反射区)施加特定压力的这种物理行为能缓解(人体内部的)紧张状态、引起人体的某种生理变化。这里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1) 反射区健康法的前提是承认在人的足部及手部客观上存在着与人体各部分相对应的反射区。这里指的是一个区域(zone或Area),而不是一个点。为了避免误会,我们使用“反射区”的概念,而不用“足穴”的提法。同时,反射区分布在整个足部(包括脚底,脚内、外侧及脚背,甚至延伸到小腿),因此我们使用“足部反射区”的概念,而不称为“足底按摩”。(2) 刺激这些反射区使用的是纯粹的物理方法(主要是用手指施加不同压力的按摩手法,包括使用按摩棒、按摩板等器材)。所谓不用油膏,液剂,可能是为了避免化学药物的参予和产生的副作用。(3) 刺激这些反射区的结果是引起人体的某种生理变化,它缓解人体内的紧张状态,亦即某种失衡的、不正常的状态,使之恢复为正常的协调的状态,因而起到治病保健的作用。(4) 手部与足部都存在着反射区。但实践表明,刺激手部反射区的效果远不如刺激足部反射区。因此,我们将主要学习和研究足部的反射区,只在某种特定情况下才联系到手部的反射区。第二节 足部反射区健康法的起源足部反射区健康法是我国中医学的宝贵遗产。在最古老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详细介绍了经络腧穴,其中包括许多在脚上的穴位。如肝经的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脾经的隐白、大部、太白、商邱,肾经涌泉、然谷、太溪、复溜,膀胱经的至阴、通谷、束骨、京骨、昆仑,胆经的窍阴、侠溪、临泣、邱墟,胃经厉兑内庭、陷谷、冲阳、解溪等等。这说明我们的祖先早已认识到脚部的许多敏感反应点(胸穴)与人体内脏器官的关系。指出刺激这些反应点可起治病的作用。在《内经》中还多处提到用按摩方法治疗疾病。如《素问•举痛篇》中说:“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素问•血气形志篇》中有:“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又如《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央者,……其病多瘦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在汉代司马迁所著《史记》一书中,曾提到:“上古之时,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醴洒,针石桥引,案机毒熨,一拨见病之应。这里的桥引、案(与按相通)机,都是按摩之法。俞与愈相通,跗即足背,俞跗是医生的名字,也可能是指摸脚治病的医生,他不用汤药,只用按摩,“一拨见病之应”,可见其疗效是很显著的。 据说在古籍中曾有“观趾法”、“足心道”的记载,但因文献流失,有待查证。挖掘、整理我国古代的以及民间流传下来的有关足部按摩的资料,是我们亟须进行的一项重要课题。在我国发源的足部反射区健康法如何流传到国外的呢?有种种的说法,一说是在唐代传人日本,成为今日的针灸术、足心道和指压疗法。一说是在元朝通过马可波罗传到欧洲。一说是在清朝末期,由于封建王朝的腐朽没落和外强的侵入,文献大量流失国外。但我们手头没有确切的证据,只好留待今后去做出结论。在西方,对于反射医学的源流,也有不同说法。如美国伊塞尔(Christine lssel )在《反射疗法:技艺、科学与历史》(1990年版)一书中称, 1979年在埃及金宇塔中发现的文物证明,在公元前2500年,埃及即运用按摩手部、足部的方法来治病。这种按摩疗法,从埃及传到希腊和阿拉伯国家,又经罗马帝国传入欧洲。欧洲中部一些国家,一直流传有“区域疗法”(zone therapy),即对身体的某一区域施加压力,反射到身体的另一部分,以收到治病的效果。该书中认为,中国确实发展了自己的医学体系,但中国文明与其他文明接触甚少,还没有证据表明反射区疗法是从东方传人西方。另外有材料指出,印度和美洲的印加文明,也有采用按摩足部治病的记载,直至近代。美洲的印第安人部落,还存在着这种治疗方法。因此,我们对于足部反射疗法的起源,不妨持比较开放的看法。在没有充分可靠的根据以前,不必过早地下结论,认为它是发源于某一个地方,然后传到世界的其他地方。应该说,在各个世界文明的发源地,都有可能或迟或早地发现就在人类双脚上的这个秘密。双手是人类的骄傲,自从有了手,就可以制作工具使用工具,人类才与其他动物有所区别。但是,如果不是人类用双脚站立起来,由双脚来承受全身的重量和负担行走的任务,双手就不能解放出来,人类也就不可能与猿猴相揖别。由此可见双脚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双脚可以说是处于最低层,但“忍辱负重”,承担着艰巨的工作。因此,人类的脚掌是动物中最发达的,它有丰富的血管、神经与指挥中枢(人脑)和各个内脏器官相联接。由于双脚是处在人体最远离中枢神经的部位,从信息传递的途径来说,是脚- 脊髓- 大脑,而脊髓又与各个脏腑器官相联结,因此脚上存在着各脏腑器官的许多信息,脚所受的刺激也会传送到各脏腑器官。又由于双脚是处于最远离心脏的部位,很容易出现血液循环障碍,加上地心吸力的影响,一些从身体各部分带来的有害物质很可能在这里沉积下来。因此,在人的足部可以找到与身体各部分器官相对应的敏感位置。当人体发生疾患时,在这些敏感位置上可能出现压痛、酸楚、麻痹、肿胀、硬结、瘀血、变形等异常现象,而易被人所感知。由原始的、感性的、偶然的发现,经过千万年的多次反复验证,人类终于逐渐认识到其中的规律性,即这些敏感位置与各部分器官的相互关系:当某一器官发生病变时,在相对应的敏感位置(或区域)上将出现某种异常现象,而当刺激这些敏感位置(或区域)时,疾患也将得到缓解或痊愈。刺激这些敏感位置(或区域)的方法,最简便最原始的便是用手去按压、揉搓,或者用脚在凹凸不平的地面、树根上踩踏,以取得治病的效果。这就是足部反射区按摩的起源。第三节 足部反射区健康法的发展概况本世纪初,美籍医生威廉•菲兹杰拉德(William Fitzgerald,1872-1942)以现代医学方法研究整理反射疗法的成果,于1917年发表了《区域疗法》(Zone Therapy)一书。他自称发现了区域疗法,并将其用于培训医生、治疗病人。他将人体垂直划分为一个反射区域,从头部延伸到四肢末端。菲兹杰拉德早年曾在维也纳工作,可以认为他继承和总结了欧洲及美洲反射区疗法的成果,并将反射区疗法发展为一门现代医学,这是他的贡献。菲兹杰拉德的著作引起了许多西方医学界人士的重视。与此同时,美国、英国,德国、瑞士、奥地利、苏联等国的学者也发表了不少关于反射区疗法的论著。学者们用现代科学对反射区疗法进行了整理研究,以解剖学,神经生理学等基本医学理论为指导,总结已有的临床经验,逐步形成了较完整的双足反射区图。最近一、二十年来,西方国家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过份依赖化学药物产生的弊端,转而寻求各种自然疗法替代疗法。中国传统医学的针灸、气功中草药等日益受到重视,足部反射区按摩也应运而兴,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人在学习和传播。在英国, 1978年成立第一所反射区疗法学校。1984年成立英国反射学者协会,现有数百名会员。1985年,英国补充疗法研究会(Institute for Complementary Medicine)通过决议,确认足部反射区疗法为补充疗法的一种。在美国, 1989年5月举行第一次北美反射学者代表会议,成立北美反射学会。 1980年,瑞士神父吴若石(Josef Eugster)在台湾大力推广足部反射区健康法,被称为“若石健康法”。1982年,由陈茂雄、陈茂松兄弟在台北成立“气国际若石健康研究会”。 1990年7月在日本东京举行足部反射区健康法的国际研讨会,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执委会委员温贝尔格女士(Dr. SieglindeWeinberger)以观察员身份出席了会议。她在致词中指出: 1、足部反射区健康法的努力方向,与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广义概念是一致的。 2、每个人应该对自己的健康负起责任。 3、应通过合作研究,将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更密切结合起来。尽管在国际社会中足部反射区健康法已获得越来越广泛的认同,但在许多国家和地区仍未得到官方的承认,缺乏有力的支持,使这个学科的发展受到局限。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足部反射区健康法通过各种渠道传回我国大陆。1990年4月,在北京举行了首次全国足部反射区健康法研讨会,有北京、广州、大连、哈尔滨、海门及香港等地的几十位代表出席,大家交流了经验。会后成立了中国足部反射区健康法研究会筹备会,在北京举办了多次培训班及经验交流会。通过筹备会和学员们的努力,逐渐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与关注。1990年12月24日,卫生部批复同意成立中国足部反射区健康法研究会,指出:“足部反射区健康法是一种简便易行、效果显著、无副作用的防病治病自我保健方法,尤其是对中、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更有其现实作用。”1991年7月,经民政部批准,中国足部反射区健康法研究会办理了登记注册,成为一个由卫生部归口管理的全国性学术团体。足部反射区健康法正在有领导、有计划地在我国十一亿人口中普及推广。第四节 学习足部反射区健康法的要求及正确态度足部反射区健康法是我们祖先的宝贵遗产,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良医神术。我们在接触到这一方法以后,总不禁要赞叹造物的神奇和大自然母亲的无私,她给每个儿女同样的财富——每个人都可以享有的健康和幸福。因为她已把你的保健医生,就放在你的双脚上!不需要任何药物和器械,只需要你自己的手和脚,就能防病治病自我保健。这有什么神秘可言呢?神秘只在于你还没有学习掌握这一方法。而学习和掌握这一方法,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正常人一般都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学会运用。就算是学得不好, 运用不熟练,也只是效果欠佳而已,不会产生什么不良后果。由于这种方法简便易学,安全有效,非常适合在群众中推广。我们的宏愿是:一定要把祖先留下来的这份财富交还给它的创造者——人民群众。让千家万户部有自己的“保健医生”,让人人都能分享健康的幸福,从而使这一传统医学得以发扬光大,我们全民族的身体素质得以大大提高。这是我们推广这一健康法的目的,也是我们对每位有志学习这一健康法的人的期望。对于学习足部反射区健康法,我们想提出三个层次的要求:广大的中老年自学者与初级班的学员:要求能初步掌握这一方法,搞好个人和家庭亲友的自我保健。学以致用,贵在坚持。只要经常地学习与运用,就可以做到: 1、增强个人的身体健康,预防疾病; 2、及早发现疾病或机体某一部分功能的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治疗或调理; 3、对一些慢性疾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自我按摩或配合其他疗法作辅助治疗,或作为一种康复手段。二、中级班(师资班、辅导员培训班)的学员:要求成为普及推广这一健康法的骨干。他(她)们既要成为一位按摩师,同时又是初级班的师资和咨询辅导人员。因此,对这部分人员应提出较高的要求:要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具备高尚的情操。学习掌握这一方法,是为了普及推广,让更多的人从中得益。而不能把祖先留下来的这份遗产据为己有,作为满足个人私欲追名逐利发财致富的手段。我们对从事这一事业要有使命感、光荣感,不能认为按摩别人的脚这种工作是卑下的,而应该使患者将脚交到你手中以后他感到很温暖,很放心,相信你可以帮助他得到健康。有了爱心做基础,才能够严肃认真地对待这个事业,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位病人和求教者。 2、作为一位按摩师,不能只掌握按摩的技艺,还要有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要学习解剖学、生理学、营养学、卫生学、心理学、中医学、诊断学及各种临床专业知识。要能准确地确定反射区的位置和运用各种手法进行诊病、治病,并在实践中不断观察情况和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3、必须具备良好的体力。因为,有时要连续对许多人进行按摩,有时会遇到所谓“金刚脚”(肌肉僵硬的脚掌),没有足够的力量也不能达到助人健康的目的。因此,要加强平日的锻炼和保养,特别是臂力、指力的训练。三、高级班的学员:要求他(她)们成为这一专业学科的带头人。要作到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没有一批在学术上攻坚的力量是不行的。中级班的学员结业以后,要经过一段时期的实践,再进入高级班学习提高。要求他们在实践中,选择一些临床应用或带有理论价值的课题,例如反射区的位置、按摩手法、反射区健康法的机理、常见病及疑难病的诊治等,积累资料,进行研究,然后又将研究成果用于实践。通过这种实践——理论——实践的多次反复和经常地进行集体研讨和交流,来提高这一学科的水平。我们期望在足部反射区健康法的队伍中能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有理论有实际经验的专家,也希望其他专业的专家们能关怀和支持这一新学科的成长,中西医密切合作,共同为发扬光大祖国的这一医学遗产而努力第二章 神经生理学基础知识第一节 神经系统一、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及遍布全身的神经组成。神经系统在人体各系统中处于主导地位。其基本功能是: 1、调节人体各系统的活动,维持内环境的相对恒定,使人体成为一个协调运转的统一体; 2、通过各种感受器接受外界环境的刺激并作出反应,使人的机体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以保持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二、神经系统的基本成分是神经细胞即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分成细胞体和突起(树突和轴突)两部分,树突短粗,轴突细长,亦称为神经纤维。神经纤维可传送神经冲动,其方式是:神经冲动由树突传至细胞体,再由细胞体沿轴突传出,轴突与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接触,构成突触。神经冲动即通过突触由一个神经元传至另一个神经元。伸经元按功能可分为二类: 1、传人神经元(感觉神经元):将机体内外的各种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人到神经中枢。 2、中间神经元(联络神经元):在神经中枢的神经元。 3、传出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将神经中枢发出的神经冲动传出到运动器官,或脏器。三、神经系统可分为三个部分: 1、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及脊髓。脑又可分为四个部分: ①脑干(延髓、脑桥与中脑); ③小脑; ③间脑; ④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是综合分析从全身各个系统来的信息,并向全身各个部分发出指令。其中脊髓和脑干是较低级的中枢。大脑是最高级的神经中枢,它控制着脑的其他部分及行髓的活动,是人体最高的调节器。在大脑有感觉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嗅觉中枢、运动中枢、锥体外运动中枢、内脏活动中枢、语言中枢等重要的中枢,能完成许多复杂的反射活动,具有学习、记忆、思维、推理等高级职能。 2、周围神经系统:周围神经指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包括在中枢神经系统以外所有的神经细胞(神经纤维),神经节、神经干、神经丛等。周围神经的功能是:将来自机体各个部位的感受器(感觉细胞、感觉器官)的信息传至中枢,供中枢神经分析综合,冉将中枢神经发出的指令传至各系统、器官的效应器,以调节各系统、器官的活动,从而将中枢神经与机体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周围神经系统可分为:(1)脑神经:共12对,直接与脑部相连,依次为: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及舌下神经。(2)脊神经: 31对,与脊髓相连。其中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及尾神经1对。周围神经又可按其分布与功能分为:(1)躯体传入神经:包括分布于皮肤、肌、腱和关节的感受器。其功能是将各感受器的信息传至中枢神经。(2)躯体传出神经:按照中枢神经的指令支配骨骼肌的收缩,实现躯体运动功能。(3)内脏传入神经(4)内脏传出神经 (见内脏神经系统) 3、内脏神经系统:内脏神经主要指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及腺体的神经。内脏神经由中枢部分和周围部分构成。内脏神经中枢在脑及脊髓内。内脏神经的周围部分由神经节与神经纤维组成,分为:(1)内脏传人神经或内脏传人纤维(亦称为内脏感觉神经):包括分布于胸、腹、盆腔部的脏器及心、血管壁的内感受器,将内脏及心、血管产生的感觉冲动传人中枢;(2)内脏传出神经或内脏传出纤维(亦称为内脏运动神经或植物性神经或自主神经):又可分为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分布于胸、腹、盆腔部的脏器及心、血管平滑肌、心肌和腺体。其功能为调节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的活动。第二节 神经调节人的机体不可能离开外部环境而生存。人的机体与外部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质的交换与能量的交换。成人每分钟必须呼吸6~8升的空气,每天必须摄入1升以上的水分, 几百克的糖分。100克脂肪,还有蛋白质维生素以及钠、铁、钙等无机盐类,同时通过排泄器官将各种废料排出体外。这都是我们能感知的一些现象。其实,外界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可以说是无时不有,无孔不入,不管人们主观上意识到与否,外界环境就是一个客观存在。人只有感知它,适应它,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自我调节,才能生存和发展。寒流来了,必须穿上冬衣,否则就要冻病。大气污染严重,如不采取净化措施,就要危害人们的健康……这些都是一些显见的例子。另一方面,人体本身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内的各部分器官互相联系、互相配合,构成一种协调运作的动态平衡。这种平衡的保持,对人体内各个细胞、各个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又是十分必要的。没有一个稳定的内环境为机体细胞提供相对恒定的理化条件(如体温、水分、氧含量、各种营养物质的浓度、体液中各种离子的浓度及酸碱度等等),细胞的正常代谢作用就不能进行。但代谢作用的结果往往又破坏着这种相对恒定的状态(如代谢作用将体内的葡萄糖与氧变成了二氧化碳,使氧含量降低,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降低),需要通过机体内部的自我调节,通过各个器官的协调运作(如通过消化器官摄入养分,补充葡萄糖的消耗;通过血液循环将二氧化碳带到肺部;通过呼吸器官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才能恢复机体内相对恒定的状态。这种状态,生理学上称之为稳态或自稳态(homeostasis),即机体通过自身的调节机制保持的内环境的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是一种动态平衡,是失衡与平衡两种趋势相互斗争中的平衡,是矛盾的统一体,是一种暂时的、相对的、不稳定的平衡。一方面,机体内部的代谢活动每时每刻都在破坏着这种稳态;另一方面,机体外环境的变化,也是每时每刻都在要求机体作出相应的反应,从而也破坏着这种稳态。在这内外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如果机体不能及时地根据内外环境的异动进行自我调节,就会出现某种失衡的状态,内环境的稳态就会受到破坏,新陈代谢将不能正常进行,机体的生存也就会受到危害。人体的自我调节机能,是通过以下三种调节机制来实现的: 1、神经调节; 2、体液调节; 3、局部器官、组织、细胞的自动调节(autoregulation)。现简单说明如下: 1、神经调节:这是三种调节机制中最主要的一种。它包含着几个环节:(1)感知——通过神经感受器的作用,及时取得人体内环境和外环境变化的信息;(2)传输——通过神经的通道,将信息迅速传到中枢神经;(3)处理——由中枢神经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4)传达——再通过神经的通道,将中枢神经的指令传达到执行部位(称为“效应器”)(5)作出反应—— 由局部的神经按照中枢神经的指令支配有关的器官作出相应的活动。中枢神经指令的执行情况以及执行后出现的新情况,又随时由神经感受器捕捉到信息,通过神经通道反馈到中枢神经,由中枢神经去分析处理后发出新的指令……如此一环套一环,周而复始,直到生命终结。这就是机体由于外环境内环境的变化引起失衡。又通过自身的神经调节恢复平衡,失衡- 恢复平衡- 再失衡- 再恢复平衡……这样一个螺旋形的动态平衡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神经调节自始至终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没有神经调节的参与,这一过程就要终止,机体就会因失衡而出现病态而可能导致死亡。 2、体液调节:由内分泌系统分泌的各种激素,通过血液运送到人体各个部位(或特定的“靶器官”)起着某种催化剂的作用,能加速或减缓机体的某种生理过程,从而对机体的生理功能起调节作用。体液调节的传送方式及发挥作用的方式与神经调节不同,在感知内外环境变化的方面,有的内分泌腺能感知内环境变化的信息,并根据这个变化调节对激素的分泌。但大多数内分泌器官没有感知信息的能力,不能对内外环境的变化自动作出反应,而有赖于神经系统提供信息并发出指令。在这个意义上,体液调节与前述的神经调节已结合在一起,被称为神经- 体液调节。由此更可看到神经调节对机体的重要意义。 3、局部器官,组织的自动调节。属于“微调”性质,对全身的机能影响不起主要作用,在此不作详述。第三节 反射活动上节所述的神经调节功能,是以神经系统的反射活动为基础的。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形式。所谓反射,指人及其他高等动物的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环境和外环境的变化作出的有规律性的适应性反应。反射本来是物理学中的概念,十七、八世纪以来,生理学家逐渐使用“反射”一词来描述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必然因果关系。例如我们常见的强光刺激引起瞳孔收缩,外物刺激角膜引起眨眼,叩击膝部引起小腿的弹跳等等都是一些简单的反射。有些反射活动是本能的、从遗传获得的,如食物反射、性反射、防御反射等,称为非条件反射。还有出生以后通过学习训练形成的大量的条件反射。反射活动通常包括五个环节:感受器——传人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这是完成反射必需的结构,生理学上称为“反射弧”。以下将就构成反射弧的五个环节,分别加以说明。一、感受器感受器一般由神经末梢构成,分布在体表或器官组织内部,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条件的改变,并能把作用于它们的各种形式的外界刺激(如光对视网膜的刺激,声波对耳蜗的刺激,按摩的触压对足部反射区的刺激等)转变为神经的冲动。这种神经冲动,实质上是一种生物电的脉冲信号,而感受器,实质上也就是一种转换装置,它可把外界刺激的不同形式的能,转换成电脉冲,表现为神经的兴奋,称为神经冲动。感受器的种类很多,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 压觉、痛觉、冷觉、热觉以及许多反映内脏活动情况的感受器。专门感受机体内环境变化状况的称为内感受器,专门感受机体外环境变化状况的称为外感受器。感受器的机能有如下特点: 1、感受器所接受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以上,感受器才能发出电脉冲信号。这个临界强度称之为阈值。如刺激强度低于阈值,无论作用时间多长,感受器均不发出电脉冲。刺激强度超过阈值时,刺激强度与所需的作用时间大致呈反变关系,即:如使用较大的刺激强度,则只需较短的作用时间即可使感受器发出电脉冲信号;反之,如使用较弱的刺激强度,则需较长的作用时间。 2、感受器发出的电脉冲信号,以锋电位或动作电位为代表,其振幅大小是基本恒定的。在刺激强度未达阈值以前,输出的电脉冲为零;在刺激强度达到和超过阈值以后,不论如何加大刺激强度,输出电脉冲的振幅大小是一常数。也就是说,锋电位具有“全或无”的性质,或者等于零,或者等于一个常数。刺激强度加大,只改变锋电位的频率,而不改变锋电位的大小。 3、如外部刺激持续作用于感受器,感受器会出现适应现象。发出的电脉冲振幅大小虽然不变,但频率将逐渐减少到零。由此可知,在足部按摩时,如果长时间固定不动按压一个部位,并不能起加大刺激量的效果。二、传人神经传人神经由一百万以上的传人神经元(感觉神经元)构成。传入神经的功能是将感受器发出的神经冲动迅速传输到神经中枢。如皮肤触压觉的传输速度为每秒3O——70公尺,皮肤痛觉的传输速度为每秒12- 30公尺。神经冲动传输的特点是: 1、它传输的是一种生物电脉冲信号,表现为一定的锋电位。锋电位能保持一定的振幅大小,在短时间内不需耗氧供能而不衰减。 2、锋电位具有“全或无”的性质。刺激强度的大小只能影响频率的高低,而不改变锋电位的振幅大小。因而它所传输的信号是一种“数字信号”(digital signa1)。具有较好的抗干扰能力。一条神经于包含着许多条神经纤维,各条纤维上传导的神经冲动基本上互不干扰,从而保证了所传达的信息准确可靠地到达神经中枢。三、神经中枢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又包括脑干(延髓、脑桥和中脑)、小脑、间脑和大脑等部分。中枢神经系统是由数以亿计的中间神经元(联络神经元)组成的许多不同的神经中枢。所谓神经中枢,指的是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大脑是各种高级反射活动(包括感觉分析,运动、内脏活动及语言、学习、记忆等条件反射)的中枢。脊髓和脑干是较低级的反射活动的中枢。如前述的膝跳反射中枢即在脊髓腰段,此外,在脊髓还有屈肌反射、对侧伸肌反射、排粪排尿及发汗反射等初级反射中枢。脑干则有吞咽中枢、呕吐中枢、呼吸中枢、心血管运动中枢等一些重要生命活动的中枢。前述的角膜反射(眨眼动作)中枢在脑干的脑桥部位。脊髓和脑干既有反射机能,又有传导机能,它们将传入神经的冲动传至大脑,并将大脑发出的神经冲动通过传出神经传至效应器。传人神经在不同的节段进入脊髓后,可有几个分支:(1)一分支与本书段脊髓的中间神经元及传出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2)上行或下降的分支;(3)上行或下行的分支在脊髓的其他节段又发出侧支与该节段脊髓的中间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在中枢部分,神经冲动的传导有以下特点:(1)单向性:只能由传人神经元向传出神经元方向,不能逆向传导。(2)神经冲动在中枢内传导速度较慢。这是因为越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比较费时,每通过一个突触需要0.3~0.5毫秒。与大脑皮层相联系的多突触反射,有时竞需要500毫秒。(3)由单根神经纤维传人中枢的单一神经冲动,一般不能引起反射性的传出效应,但如果若干传入纤维同时将神经冲动传人到同一神经中枢,则这些冲动会叠加起来发生传出效应。(4)传人神经冲动的频率与传出神经冲动的频率是不相同的。(5)在一反射活动中,刺激停止后,传出神经仍可在一定时间内继续发放神经冲动。(6)在反射活动中,突触部分很容易疲劳,也容易受内环境变化(如缺氧,二氧化碳,麻醉剂等)的影响,从而影响到神经冲动的传导。四、传出神经及效应器传出神经由数十万个传出神经元(又称运动神经元)构成。其功能是将中枢神经发出的神经冲动传至效应器。这种神经冲动,也是一种生物电脉冲,表现为不同数目和不同频率的锋电位。效应器可以是运动器官(由躯体神经支配的骨髂肌),也可以是内脏的心肌、平滑肌或内分泌系统的腺细胞。但从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的传出神经并不直接传到内脏或腺体,而是先经过交感神经节或副交感神经节,再由交感神经节或副交感神经节发出神经纤维支配效应器官。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统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是调节内脏功能的神经系统。支配心肌、内脏平滑肌及腺体的活动。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两者的作用相反。如对心脏,交感神经起兴奋作用(心跳加快加强),而副交感神经起抑制作用(心跳减慢);对小肠平滑肌,交感神经起抑制作用,副交感神经起兴奋作用。交感神经作用比较广泛,几乎能支配全身所有的内脏器官,而且常常是以整个系统参加反应,如使心率加速,血压上升,增加循环血量,增加代谢率、血糖上升、红细胞增加等,因而能动员机体许多器官的潜力,适应环境的急剧变化。例如机体受到强烈的痛刺激时,可通过交感神经引起肾上腺髓质增加分泌肾上腺素,在体内引起广泛效应。副交感神经支配范围不如交感神经广泛,其作用主要是降低血压和心率,降低代谢率,以保护机体,使机体得以休整恢复,促进消化,积蓄能力,并加强排泄功能和生殖功能。副交感神经与交感神经的作用相反,使神经系统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调节内脏的活动,取得机体内部的平衡和协调。当效应器是内分泌腺时,反射过程变为:感受器——传人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内分泌腺——分泌出激素由血液传运——效应器。这也就是前述的神经——体液调节。由于要经过血液传布,作用比单纯的神经调节要缓慢,但影响更广泛而持久第三章 足部反射区健康法机理探讨人们总是在问:足部的反射区为什么能反映全身各脏腑器官的状况?为什么当某一脏腑器官发生病变时,在相对应的足部反射区会出现对压痛敏感等异常现象?为什么对足部反射区施行按摩可以调节有关器官的机能,起到保健和治疗的作用?……可惜的是、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至今还不能给出圆满的回答。尽管足部反射区健康法的有效性已被实践检验所证明,但它的机理却没有完全槁清。我们在这里只能提出一些学说或假说,试图作出尽量能够自圆其说的解释。这些解释,只能说是一些引玉之砖,希望能引起更多的同仁来思考和探索。随着足部反射区健康法的普及推广,将会有更多的实践,有更多的客观事实,只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我们将能逐步搞清我们双足下的秘密。第一节 促进循环作用一、足部按摩所起的作用,最显而易见的就是能促进血液的循环。据陈茂松先生报告,他们曾测量过一位女性和一位男性,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平均速度为(女)每秒12.5厘米,(男)每秒14厘米。对足部按摩15分钟之后,血液流速增为:(女)每秒29厘米。(男)每秒22厘米。与此同时,脚的表面温度也升高了。据用红外线测量,在按摩之前,脚尖的温度为20一22℃,脚掌为28℃;按摩15分钟之后,脚尖为26一28℃,脚掌为34℃;按摩30分钟之后,脚尖为34℃,脚掌为37℃。对足部的按摩不但使足本身的表面温度上升,而且测出小腿与手部的温度也升高了。对脚部按摩15分钟之后,被按摩者的手指温度增为30一32℃,手掌温度为34℃,小腿温度也在34℃以上。以上数据表明,足部按摩确实促进了血液循环,不仅促进了局部的循环,而且促进了全身循环。二、促进血液循环在生理上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由于心脏的有节律搏动,血液不停地在全身循环流动,成为人体内部物质运输的重要通道。动脉血液从心脏出发,带着氧气和营养物质到全身毛细血管,在那里进行物质交换,一方面把氧气和营养物质带给这个局部的组织,另一方面又把各组织中经过代谢产生的废物和二氧化碳收容到血液中,通过静脉流回心脏。然后又通过肺循环将静脉血送到肺部进行气体交换,摄入氧气,放出二氧化碳。血液中的多余水分及有害物质,则通过体循环送到肾脏过滤后,由尿液排出体外。至于血液中的营养物质,也是由小肠吸收后,通过小肠壁的毛细血管或毛细淋巴管和静脉送到心脏加入体循环的。归结起来,血液循环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1、完成体内物质的运输,使人体的新陈代谢得以正常的进行; 2、各种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要通过血液循环运送到“靶器官”,才能发挥作用; 3、血液中的白细胞淋巴细胞等,也要通过血液循环才能发挥其免疫防御的功能; 4、淋巴液的回流要通过血液循环,(成人每天有2一4升淋巴液流入血液),而淋巴液的回流能回收机体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每天回收约75~200克),保证毛细血管处的液体交换得以正常进行,调节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液体平衡,对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促进血液循环对于机体的健康和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极其重要的。三、以上我们说明了:①足部按摩能促进血液循环及②血液循环的重要作用,那么,为什么足部按摩能促进血液循环呢?有以下几点解释: 1、由于两脚距离心脏最远,促进脚部的血液循环将能改善全身的血液循环。我们知道,动脉的血液从左心室出发,经过胸部、腹部到达髂总动脉,然后经股动脉、国动脉进入足部,回流的静脉血液则循相反的方向,经国静脉、股静脉、髂总静脉、腹部、胸部回到右心房。通过足部按摩,流经足部的血液的流速和流量都增加了,也就是说,从心脏——足部——回到心脏的血液的流速和流量都增加工这不能不影响到整个循环系统。为了要使处于远端的足部血泡循环顺畅,血筋充足,心脏需要作有力的搏动,从而促使心脏功能得到改善。如心脏的功能足以使脚部的末梢循环处于良好状态,不言而喻,全身循环亦自然处于良好状态。 2、通过按摩,排除堵塞物,使血液循环畅通。由于静脉很容易扩张和收缩,整个静脉系统起着血液贮存库的作用。人在直立时,足部的静脉充盈,整个静脉系统比卧床时多容纳约500毫升的血液。双脚处末梢循环不良可能有一些代谢尾产物、钙盐、乳酸微晶体等物质在这里沉积下来。特别是当人体某个器官机能不正常或患病时,由于病理反射的影响,使相对应的足部反射区部位的末梢循环更为不良,更容易产生沉积物。当我们用手去按压时,常可在这些反射区敏感点的皮下触摸到园形的、条索状的、颗粒状的或不规则的小硬块,这些沉积物又使末梢循环进一步恶化,形成恶性循环。经过按摩,可以揉碎并驱散这些沉积物,使循环畅通,再通过血液循环将这些废料带到肾脏,经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经过若干次按摩完全排除了这些沉积物之后,血液循环通畅,相关器官的机能也同时得到改善。足部反射区所呈现的病理征也就消失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施行足部按摩时,必须反复加强泌尿系统,并在按摩结束后饮用数百毫升水的原因。 3、通过足部按摩,可以缓解肌肉的紧张收缩状态,使肌肉放松,骨骼肌能作有节律的收缩和舒张,起“肌肉泵”的作用,有助于静脉和淋巴液的回流。原来人的静脉血管内有瓣膜存在,这些瓣膜如同活塞瓣一样,使静脉内的血液只能向心脏方向流动而不能倒流。当肌肉收缩时,位于肌肉内的静脉受到挤压,使静脉内的血液流回心脏;当肌肉舒张时,静脉内压力降低,血液就从周围的毛细血管流入静脉。因此,骨髂肌和静脉内的瓣膜一起,对静脉的回流起着“泵”的作用,称之为静脉泵或肌肉泵,这对心脏泵起着重要辅助作用。肌肉如处在紧张收缩状态,则这种“泵”的机能受损,静脉将持续受压,影响血液的回流。通过按摩可缓解肌肉的紧张状态,使之放松而恢复有节律性的舒张和收缩,这样能充分发挥肌肉泵的作用,而有利于静脉回流。淋巴液的回流与静脉回流类似。在淋巴管内也有瓣膜,淋巴管壁的平滑肌和瓣膜一起构成“淋巴管泵”,是骨骼肌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促进淋巴液的回流。在这里,外部的按摩、挤压起着同样的物理刺激和缓解肌肉紧张而促进淋巴回流的作用。如果我们从微循环的水平来观察,根据修瑞娟的观点,单靠心脏泵的压力很难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器官组织的毛细管网并给以充分灌注,是微血管的自主节律性的舒、缩运动起到了第二心脏的作用。微血管以独特的、与心率不同步的频率驱动其内的血流象海涛似的一波接一波地灌注末梢的组织细胞。实验表明,微血管受神经支配,而微动脉的收缩与扩张在更大程度上是受体液的影响,尤其是毛细血管网的舒缩与局部代谢产物关系密切。真毛细血管网的闭合是受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所控制的。当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时,其后的真毛细血管网就开放;当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时,其后的真毛细血管网就关闭。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的舒缩活动主要是与局部代谢产物的积聚有关。如局部代谢产物积聚多了,该处的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就放松,使毛细血管网开放,血流将积聚物清除,然后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又收缩,使真毛细血管网关闭。这种微血管的自律运动与微血管壁的平滑肌细胞有关,它们的生理调节机制是神经调节,或体液调节,或自动调节或兼而有之尚未有明确定论。但可以认为,通过施行按摩的良性刺激将能影响这些调节机制,从而影响到微循环系统,改善机体的生理状况。 4、足部按摩刺激了足部的血管壁和肌肉层中的感受器,使之发出神经冲动传入心血管神经中枢,引起各种心血管反射,对整个心血管系统起调节作用。关于神经反射作用,将于下节讨论,此处不作赘述。总之,足部按摩促进了血液循环,而促进血液循环又改善了全身的生理机能。因此,我们在运用足部反射区健康法进行保健时,应尽可能作”全足按摩”,即尽可能地按摩所有的反射区(双脚的脚底,脚内、外侧及脚背),并且一次按摩时间应在30分钟以上,才能收到促进血液循环的功效。第二节 神经反射作用对足部反射区的按摩,实质上是对于机体表面某些敏感点或敏感带所施加的一种物理刺激(表现为可使机体局部组织发生形变的压力)。根据神经反射理论,这种外来的刺激必然要引起机体有规律性的适应性反应。对足部反射区所施加的压力,作用于足部的表面,影响及于皮下。这里分布有许多由神经未梢构成的触觉感受器、压觉感受器、痛觉感受器,还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由于施加压力进行按摩,使皮层中的结缔组织、深层的肌肉组织受挤压,使血管和淋巴管受挤压。当压力达到一个临界强度(阈值)以后,触觉及压觉感受器开始通过躯体传入神经向神经中枢发送神经冲动。如果受压的面积较大,触及的有若干个感受器,这些感受器的神经冲动同时传到神经中枢,叠加成较强烈的神经冲动;同时,由于按摩引起强烈的压痛,痛觉感受器也向中枢传送强烈的神经冲动;又由于血管、淋巴管受挤压,血管壁和淋巴管壁的感受器也通过内脏传人神经向中枢传送神经冲动……总之,这些传入冲动在中枢汇集,形成一种很强烈的冲动,中枢神经对这种强烈的刺激进行了分析综合之后,中枢神经产生了兴奋过程,中枢的兴奋过程又通过传出神经将冲动传至效应器(相关的脏腑器官)使之作出相应的反应。这就是神经反射活动的过程。我们认为,足部按摩对机体所起的积极作用,正是以这种神经反射活动为基础的。国外医学界将这种足部按摩的方法称为反射疗法(reflexology),将足部与全身各脏腑器官相对应的敏感区域称之为反射区(reflexes),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以下我们将试图以神经反射理论为基本出发点,对足部反射区健康法的机理进行一些探讨。一、足部按摩产生强烈神经冲动传人神经中枢的同时,阻断了其他病理冲动传入神经中枢,将病理的恶性循环变为良性循环,从而起除病保健的作用。由于人体内、外致病因于的影响,在人体的某一器官机能出现不正常或存在某种病理状态。这种不正常或病理的状态,刺激了内感受器,使之兴奋并向神经中枢发送冲动。这种病理冲动在神经中枢产生某种病理兴奋灶,引起某种病理反射,使效应器作出消极的反应。这种消极的反应再反馈到中枢,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使机体状况进一步恶化。对足部反射区施加按摩的良性刺激,能打破上述的恶性循环,使之变为良性循环,从而有利于机体的康复。对于其中的机理,有以下几种解释: 1、由足部按摩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入中枢神经后形成了新的兴奋中心,根据优势法则,在某一反射进行过程中,某些其它反射即受抑制,因而可使原来的病理兴奋灶被抑制。 2、足部按摩的压痛,提高了机体其他部位的痛阈、亦即将痛觉感受器的阈值提高了。原来能使感受器产生兴奋的病理冲动,变成了在临界强度以下(阈下值),而低于临界强度的刺激不能产生冲动传入神经中枢。 3、“闸门理论”(gate theory):认为神经中枢在同一时间内只能处理有限数量的信息。足部按摩造成的刺激,将大量信息传输到神经中枢,使神经中枢穷于应付,难以同时再处理其他的信息。(好比电话通路都被占满,电话打不进去)。因此“闸门”被关上了,病理冲动的传入途径被阻断。以上的几种解释都言之成理,但还需要作严格的科学论证,在此不作深入探讨。二、施加按摩的物理刺激,通过神经反射活动,启动机体内部的调节机制,活化各器官组织的机能,释放各种治疗因子,从而起治病防病,维护机体健康的作用。人的机体本身存在着潜能,对内环境、外环境的各种变化,具有广泛的适应能力。例如成人心脏的输出量,每分钟为5公升。但在剧烈运动时,可达每分钟25—35公升以上。正常成人的肺有3亿肺泡,总扩散面积为70平方公尺,但平常状态下只使用40平方公尺。人的大脑皮质的面积为2,200平方公分,有140亿个神经元,其潜力非常巨大。人的机体对于内环境、外环境的各种致病因子,具有天然的防御能力,当受到损伤以后,又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异物刺激鼻粘膜打喷嚏,异物进入气管会引起咳嗽,外物刺激眼睛引起眨眼、流泪,吃了腐臭的东西要恶心呕吐,这里的喷嚏、咳嗽、眨眼、呕吐,都是一些本能的防御性反射。当皮肤受伤出血时,致痛反射会使小血管收缩以减少出血量,同时,出血处会集结大量的白细胞和血小板,前者是保卫机体免遭细菌的侵袭,后者是使血液迅速凝固避免失血过多。只要不受到感染,受伤的伤口可以逐渐自行愈合。折断的骨骼如用石膏绷带固定,也可以逐渐长好。被切除了大半的肝脏,可以在短期内再生到原来的大小。人的机体就是这样地神妙,它客观地存在着一种自我调节的灵活机制,使人体能适应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而获得生存与发展。足部按摩的作用,不过是运用按摩这种外来的刺激,去开动人体内的调节机制,激发机体各个器官组织的潜能,充分发挥机体本身的自卫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总之,调动人体内的各种积极因素,去克服病理因子,也就是中医所说的扶正法邪,如此而已。对人体来说,足部按摩是一种良性的刺激。因为它一般不会造成伤害(除非位置和力度不适当伤及骨膜),无副作用(据认为,通过神经调节使机体由非稳态进入稳态比较容易,将稳态打破变为非稳态则很困难。因此,它只能使功能不正常的器官恢复正常,而不会使正常健康运转的机体器官变为不正常)。但足部按摩又可说是一种类伤害性的刺激。因为它能使局部组织压缩、移位、变形、血流受阻,使人产生强烈痛感,从而能使感受器受到强烈刺激而发出神经冲动,这些冲动可能会引起机体一系列非特异性的防御反应,例如: 1、施行按摩时,足部的肌肉组织受到挤压而紧张收缩,触—压觉感受器将冲动传入中枢神经,经中枢分析综合,启动调节机制,通过传出神经将冲动传到支配骨骼肌的神经纤维,使肌肉放松舒张。这有助于消除运动系统(肌肉、关节等)的紧张状态。这就是为什么足部按摩后产生一种轻松感的原因。 2、按摩的压力使足部的血管、淋巴管受压缩,血流及淋巴回流不畅,管壁的压力增高,管壁上的感受器向中枢传入冲动,引起各种心血管反射,中枢通过植物神经系统传出冲动,使心血管活动得到调整,如心脏功能加强,血管舒张,循环通畅,血流量加大等,从而改善整个循环系统的状况。 3、按摩产生的痛感,使痛觉感受器发生兴奋,将冲动传人中枢。中枢直接支配腺垂体释放止痛物质。其中一种多肽化合物内啡肽(endorphins)镇痛功能为吗啡的5—10倍。剧烈的痛觉刺激经过神经反射还可促使肾上腺髓质释放肾上腺素,引起下列反应:提高中枢的兴奋性,增加呼吸频率及通气量,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血压升高,循环加快,提高代谢率等等,起了动员体内潜力应付外环境急剧变化的作用。对足部各腺体反射区的按摩,通过神经反射,可调节各内分泌腺的机能,促使各腺体分泌各种激素,加入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各个部位或特定的靶器官,起调节全身机能的作用。这种体液调节对全身机能可产生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4、对脾和淋巴腺等反射区进行足部按摩的刺激,通过神经反射启动体内调节机制,可使整个免疫系统得到加强。例如: 增加血液中的白细胞并提高吞噬细胞的活性。吞噬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可将入侵的细菌包围歼灭,防止病原在体内扩散。单核—巨噬细胞可吞噬消灭细胞内的致病微生物如病毒、疟原虫、真菌及结核分支杆菌等,可识别并杀伤肿瘤细胞。 激活淋巴细胞如T淋巴细胞及B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功能。 增强胃肠道、呼吸道等器官固有的免疫功能;增强重要免疫器官脾脏的机能。脾内有巨噬细胞,进入人体的异物,常常是先在脾内被巨噬细胞吞噬处理后,将抗原送到T淋巴细胞引起特异性免疫。 5、对一些与脏腑器官相对应的足部反射区的按摩,通过神经反射作用,可加强有关脏器的功能。人的机体是一个协调运转的整体,如某一脏器功能失常而不能及时修复,则将影响到其他器官,使整体失去平衡,削弱了抗病能力,外部的病理因子乘虚而入,遂引起各种病变。由于与患病器官相对应的反射区往往出现对压痛敏感等异常现象,当施行足部反射区按摩时, 这些敏感点会受到较强烈的刺激,这种刺激传入神经中枢,引起中枢作出修复的反应,使患病器官的机能迅速得到调整,其他器官的机能也得到加强,从而使机体恢复平衡,增强整体抗病能力,使疾病得到缓解痊愈。第三节 心理治疗作用一 、心理的致病因子内外环境的致病因子中,有不少是属于精神、心理方面的因疲,中医理论的病因中有所谓“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素问》中也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说法。由于心理原因而致病的事例多不胜举。例如,有许多病是因劳累过度引起的,所谓“积劳成疾”,不仅是由于长期超负荷运转,休息睡眠不足,而且也由于弦绷得太紧,心理上经常感到负担压力,紧张焦虑、喘不过气。这样的人很容易垮下来。有的人是处在困境逆境,忧心重重,国难家仇,悲愤填膺;有的是惨遭不幸,伤痛过度,悲观厌世,愤不欲生;有的经常处在某种威胁之下,恐惧害怕,惶惶不可终日;有的仅仅是神经过敏,杯弓蛇影,疑虑丛生;有的人思想不开朗,一丁点不愉快就憋在心上;有的人肝火太盛,经常动怒,血脉贲张;有的人颓废堕落,纵欲无度,萎靡不振……这些种种都是一些心理上的致病因子。有的心理致病因子是慢性的,如长期郁闷、忧伤、焦虑、紧张、恐惧、颓丧…等等所造成的慢性疾病。有的心理致病因子是突发的,如因暴怒、狂喜、骤惊、大悲,筹突如其来的精神打击引起的休克、精神错乱、心脏病突发、脑血管意外、偏瘫失明失聪、失语、吐血大小便失禁等。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所谓人的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所谓外环境对人体的刺激,既有物质的。生理上的刺激,也有精神的、心理上的刺激。而精神的、心理上的刺激,经过中枢反射,能引起人体的生理变化,影响到人体的生理机能。例如由于恐惧、紧张而引起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毛骨惊然、面色苍白、身出冷汗、血压升高等等,由于一些慢性的心理刺激引起的失眠头痛神经官能症食欲不振等等,都是由于心理致病因子引起的生理机能失调。生理机能夫调将破坏机体的自稳态,削弱机体的抵抗力而引起各种病变,或者促使旧病复发,或者使原有的病情加重。二、足部反射区健康法的心理治疗作用 “心病要靠心药治”。心理因子所致的病患还要靠心理方法来治疗。足部反射区健康法不仅是一种很好的物理治疗方法,而且在心理治疗方面,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这是因为: 1、足部反射区按摩给患者提供了一个休息放松的时机。不论是由别人来按摩或者自己替自己按摩,至少在几十分钟的按摩过程中,患者必须安静地坐下来,把各种负担放在一边,将注意力集中在足部和足部按摩所引起的反应。这样可使紧张的弦放松,节奏放慢,机体在生理上心理上都得到一个休整的机会。这与太极拳打坐、静养等有异曲同工之妙。足部按摩之后,一般能有良好的睡眠,这更有助于放松身心,焕发精神。 2、足部反射区按摩能增强患者向疾病斗争的信心。这是因为足部反射区按摩往往能有比较明显的疗效。即使不是立杆见影,也经常可以觉察到某种进步,如反射区的压痛敏感度降低、某些病理症状减轻等等。这能使患者(特别是长期重病的患者)增强信心,感到宽慰,燃起希望,增加乐观情绪,消除焦虑不安、悲观失望等病理心态。 3、足部反射区按摩能给患者很大的温暖和欣慰,使其精神愉快,心情舒畅,减轻所受的痛苦。生病的人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怀和同情,如果在受病痛煎熬时,没有人来关心帮助,患者会感到自己处于一种孤立无援的境地,会产生被遗弃的绝望之感。而足部按摩是一种直接的爱抚,很有力度的关怀,当施术者将患者的双脚放在自己的腿上,尽心尽力按摩几十分钟,会引起患者一种很亲切的感情,使其确确实实感受到,有人在关怀他(她).帮助他(她)。如果施术者是患者的亲人或朋友,这种感情就会更为强烈。这种愉快的心态会成为良性的心理治病因子。三、为了发挥心理治疗的作用,对施术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足部反射区健康法要取得良好的心理治疗效果,施术者起着关键的作用。施术者必须有很高的医德,有革命人道主义的精神,对患者有爱心和同情心。施术者必须有认真负责的态度,有丰富的知识和熟练的技术,从而取得患者的充分信任。施术者在几十分钟的按摩过程中,不仅是做物理治疗,而且做心理治疗。要利用按摩时间与患者谈心,做思想工作,鼓励患者对疾病作斗争的勇气,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帮助患者放下思想负担,消除紧张不安情绪。所谓增强信心,应放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要使患者知道足部按摩的功效与局限,使患者能按照足部反射区健康法的客观规律坚持治疗。施术者应意识到,自己不过是起着调节患者身心的作用,通过足部反射区按摩,帮助患者在生理上、心理上两方面进行调整,以调动患者内在的治疗因子,去与疾病斗争,从而战胜疾病。要使患者认识到:健康要靠自己,坚持就是胜利。这是心理治疗能够取得成效的关键。附图1:http://37tcm.net/forum/attachmen ... id=2836b&download=1 附图2:http://37tcm.net/forum/attachmen ... id=9abd3&download=1 [ Last edited by 自由的飞 on 2006/10/4 at 15:27 ]

本文内容由 酸杏 提供



getpic.jpg

getpic1.gif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