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温法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体会

2011/6/18 20:22| 发布者: david92003| 查看: 9286| 评论: 0

摘要: 温法是中医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用于寒证。消渴病从寒论治最早源自《金匮要略》,其中记载“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以肾气丸治疗消渴病,用于下消阳衰、阳虚或阴阳俱虚,说明那时已 ...
温法是中医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用于寒证。消渴病从寒论治最早源自《金匮要略》,其中记载“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以肾气丸治疗消渴病,用于下消阳衰阳虚或阴阳俱虚,说明那时已经充分认识到消渴日久会出现寒证。从唐代以后,多认为消渴病的特点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所以方药多以清热滋阴增液为主。但从现代临床实践来看,糖尿病并发症属寒者为数不少,经辨证施治,以温法治疗属于寒证的糖尿病并发症,能取得很好的效果。现以几则病例试述如下。
  温通心阳法治疗糖尿病合并汗证
  夏某,男,56岁,患糖尿病7年。因糖尿病合并酮症于2002年3月入院,经治疗后酮体消失,血糖控制尚好。述近3日来每于夜间12时许即头汗出,齐颈而还,心胸烦闷,不能入睡。无发热恶寒,无咳嗽,无手抖饥饿感舌淡,苔薄白,脉缓。当时查血糖后已除外低血糖反应。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10g,制龙骨、牡蛎各20g,炙甘草10g。煎服,1日1剂。2剂而解。
  按:患者患糖尿病,初起多为阴虚阳亢,日久可致阴阳俱虚。午夜乃阴阳交接之时,阴阳不足,不相顺接,阳浮于上,津不内守,则汗出;阴津不足,不能全身汗出,故头汗出,齐颈而还;汗为心之液,阳随阴脱,故心阳虚,心神失养则心胸烦闷,不能入睡。
  《伤寒论》中温通心阳法适用于太阳表证发汗太过,损伤心胸阳气,或心阳素虚又感外邪,出现“心下悸,欲得按”,舌淡苔白,脉虚数等。若误用火法,又行攻下,致心阳受损更甚,出现心悸烦躁、惊恐、心神不安等神失敛养之证,治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补益心阳、镇潜安神。方中桂枝、炙甘草能温补心阳,加龙骨、牡蛎能重镇收涩、潜敛心神治烦躁。此外,桂枝配甘草还有重要意义。《伤寒论》中治疗心阳不足证,或涉及心阳不足证的病证,多以桂枝配甘草来温通心阳。例如治疗心阳受损,见“心下悸,欲得按”的桂枝甘草汤;治疗表邪未尽、胸阳不振,见“脉促胸满”的桂枝去芍药汤及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治疗心阴血亏、心阳亦损,以“脉结代心动悸”为特征的炙甘草汤,都体现出桂枝与甘草相配,旨在温通心阳。
  温肾利水合温下法治疗糖尿病肾病V期
  黄某,男,59岁,患糖尿病17年,糖尿病肾病3年。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出现双下肢水肿尿蛋白(++~+++),血肌酐升高,2003年初两眼底出血至双目失明,已用胰岛素控制血糖至达标,曾服多种中西成药如开同、尿毒清等,水肿退而复来,血肌酐持续升高。于2003年9月初来诊,见双下肢凹陷性水肿Ⅲ度,畏寒肢冷,乏力,纳差,恶心尿少大便干,2日1行。无呕吐,无腹胀精神衰弱,面色灰暗,双目失明舌暗紫,苔水滑而厚,脉沉细。尿蛋白(+++),血总蛋白51.9g/L,白蛋白25.5g/L,血肌酐514mmol/L。予真武汤温脾汤加减:制附子15g(先煎40分钟),生大黄30g,白术10g,赤芍白芍各10g,茯苓10g,生黄芪30g,党参15g,泽兰10g,生姜2片。5剂后水肿明显减轻,恶心消失,畏寒肢冷略减,尿量增加,大便每日1~2次,软便,舌苔转薄,生大黄30g改为后下。继服5剂,惟踝部肿,大便每日4~5次,稀便,其他无不适。复查尿蛋白(++),血总蛋白55.0g/L,白蛋白29.0g/L,血肌酐417mmol/L。一直坚持服用上方,随症略作调整,保持大便每日3~5次。月前复查,患者面色微黄,精神好,胃纳转佳,水肿基本消失,尿蛋白(+~++),血总蛋白56.0g/L,白蛋白34.3g/L,血肌酐347mmol/L。现仍用中药治疗。
  按:糖尿病患者在晚期可出现多种严重的并发症,糖尿病肾病就是其中之一。下消伤肾,病久可导致肾阳衰竭肾主水液,肾阳不足,则水津不化,泛滥为患,出现“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目 动,振振欲擗地”或“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等,皆治以温肾利水之法,真武汤主之。该方与《千金要方》温脾汤合用,治疗糖尿病肾病V期,能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水肿、小便不利、恶心、瘙痒等症状,降低血肌酐水平,延缓糖尿病肾病晚期进程。
  温阳利水法治疗糖尿病性神经原性膀胱
  李某,女,59岁,患糖尿病13年。消瘦尿频尿少1年余,多次因发热、尿急尿痛、尿酮体(+~+++)而住院治疗。于2002年3月因尿频尿急尿浊尿少而再次入院,诊断为糖尿病性神经原性膀胱合并泌尿系感染,予胰岛素皮下注射、静脉点滴菌必治合来立信10天,并间断膀胱冲洗后,血糖控制在较理想范围,泌尿系感染亦得到控制。然仍尿量少,尿意频,尿失禁,不到1小时即小便1次,夜不能眠,小腹胀满如鼓,渴而多饮,短气懒言。舌红而少津,苔白稍厚,脉弦细。查:小腹部膨隆,膀胱底部位于脐下,质稍硬。B超示:膀胱最大容量为1450ml,残余尿量为870ml。血尿素氮11.1mmol/L,肌酐267mmol/L。中医辨证为气阴不足、膀胱气化不利。予五苓散生脉饮加减:泽泻10g,白术10g,茯苓15g,桂枝10g,猪苓10g,太子参15g,麦冬10g,五味子6g,生黄芪30g。5剂后小便量明显增多,小腹变软,触之仍有碗大隆起,大约2小时小便1次,口渴减轻,舌质转淡,苔白,生黄芪加量至50g,白术15g,山药20g。继服12剂,小便通利,诸症悉除。复查B超示:膀胱残余尿量45ml。随访至今,未复发。
  按:糖尿病性神经原性膀胱是糖尿病发展过程中常见的合并症之一。消渴病日久,燥热伤津故多饮。多饮而小便不利,不是无水,而是肾阳不足,膀胱气化不利,导致水蓄下焦;阴精久不能复,更生燥热,耗气伤阴,气阴两虚,肾阳也进一步亏损,水道开合失司,终成癃闭。故本病总的病机为肾阳不足,膀胱气化不利,兼气阴两虚。予五苓散合生脉饮加减,生脉饮能益气养阴,五苓散能温阳利水、通利小便。合而用之,则膀胱得温,气化得复,小便得利。使用本法要切忌大剂温阳,只需桂枝、白术的温煦作用,使膀胱气化恢复,泌尿外出即可。此法也符合肾气丸阴中求阳的要旨,此例不必补阴,只需助阴化阳,使阳布阴沛、生机盎然。
  温脾化饮法治疗糖尿病合并肺痿
  聂某,女,71岁,患糖尿病17年。近2年来吐痰涎不止,胸中满闷,夜间更甚,每晚23:00~次日3:00一直咯吐涎沫,偶夹杂痰块。自觉痰涎吐尽,方可安然入睡。西医曾按左心衰处理,不能改善病情。平时不咳,不热,不渴,无胸痛,饮食可,大便不干,小便可。辗转服中药近百剂而无功。笔者予甘草干姜汤苓桂术甘汤加味,3剂而涎沫大减,夜间入睡明显好转,8剂后自述于夜间吐出1块带血黏痰后诸症全消。后以七味白术散加减调理脾胃而收功。
  按: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脾为生痰之源,脾胃虚寒则痰湿泛滥,温中健脾可绝生痰之源。《伤寒论》指出,凡表证误治损伤脾胃阳气,致中阳不足、运化失职、不能制水、水饮内停,出现“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等,则用温中健脾利水之法,苓桂术甘汤主之。方中茯苓配白术,能健脾燥湿、淡渗利水,配桂枝能温阳化气、行水降冲,甘草能补中调和诸药。四药合用共奏温阳健脾、利水降冲之效。本例是由上消日久、肺叶枯萎、阴损及阳而致肺寒,痰多咳唾频频类似肺气虚冷的肺痿,故可从肺痿论治。《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谓:“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甘草干姜汤以温之。”甘草干姜汤主治肺气虚冷之肺痿。两方合用,治疗因消渴导致的肺痿,切中病机故获效。
  温经脉法治疗糖尿病合并足坏疽
  陈某,男,61岁,患糖尿病12年。2002年11月因双下肢麻、冷、凉,右脚小趾外侧一块黄豆大小黑斑而就诊。患者血糖控制一直不理想,有眼底出血等多种糖尿病并发症,曾因糖尿病合并酮症住院。近两年来,双下肢感觉逐渐异常,有麻、冷、凉及疼痛感。2个月前发现右脚小趾外侧有一块芝麻大小黑斑,逐渐变大。经某医院诊断为糖尿病足坏疽,患者不同意外科局部处理。来诊时见病变部位局部发黑,表面无破溃,下肢温度偏低。形寒肢冷,畏寒。舌体胖大,舌质紫红,苔白,脉沉紧。辨证属于寒滞经脉。以当归四逆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合阳和汤治疗:桂枝10g,当归尾12g,皂刺10g,细辛5g,木通6g,炙黄芪12g,麻黄5g,肉桂5g,熟地20g,白芥子10g,炮姜5g,天花粉12g。同时注射胰岛素,局部消毒防止感染,防挤压。服药1个月,局部疼痛减轻,发黑部分开始萎缩;治疗7周时,局部坏死部分脱落,肌肉长出,局部无感染,血糖控制也理想,下肢冷痛感基本消失。其后患者每月服中药1周,以温补为主,随访1年未复发。
  按:糖尿病足坏疽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常可导致截肢。在发病早期,用综合措施抓紧治疗常可逆转。本病多由寒滞经络血脉不通所致。当归四逆汤、黄芪桂枝五物汤主治血虚寒厥、血痹,能温经散寒、养血通脉;阳和汤能通络生肌,为治疗阴疽的有效方剂。本例患者在温补的同时去腐生新,故获疗效。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是目前中西医都非常重视的一组难题。中医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要重视理、法、方、药的结合,突出辨证施治原则,要注意考查疾病的本质。温阳法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卓有疗效,糖尿病现代研究也证实了这点,在临床中不应偏废。本文病例所用方剂多出自《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可见熟读经典,并不断证之于临床实践,定能突破桎梏,事半功倍。

本文内容由 梁知行 提供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