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中国佛教与中医学(下)

2012/9/25 17:38| 发布者: david92003| 查看: 2596| 评论: 0

摘要: 中国佛教与中医学(下) 佛教的医疗法 疾病的产生,与人的心理、生理、行为、整个社会的生活环境,都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疾病的治疗必须先找出其病因,防范于未然,甚至每个人都必须要有维护健康的观念,所谓“上 ...
中国佛教与中医学(下)


佛教的医疗法

疾病的产生,与人的心理、生理、行为、整个社会的生活环境,都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疾病的治疗必须先找出其病因,防范于未然,甚至每个人都必须要有维护健康的观念,所谓“上医治未病”,就是这个意思。如何预防、治疗疾病呢?佛教有各种方法提供参考:


良好的饮食习惯:所谓“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对于食物无论在清洁或习惯上,乃至质与量的摄取,都必须谨慎。《佛遗教经》云:“受诸饮食,当如服药,于好于恶,勿生增减,趣得支身,以除饥渴。如蜂采华,但取其味,不损色香。”《行事钞》说,维护生命的食物摄取,须配合四季的变化,利用不同的饮食,来调和四大之身。《禅苑清规》记载的食存五观:“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忖己德行,全缺应供;防心离过,贪等为宗;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为成道业,故受此食。”就是一种不离修行的健康饮食法。

均衡的饮食,知量知足,让肠胃正常蠕动,减轻身体机能的负荷,使身体器官发挥正常功效,维持体态平衡,加强新陈代谢,可避免因饮食不当,造成肠胃肝肾的负担而引发疾病。

静心打坐

我们的心经常是向外攀缘的,妄想纷飞,念头生灭,永无停止,让人心神不宁,影响身体的作息。就生理上来说,妄想会使神经系统受到刺激,造成不协调的现象,例如:遇到意外惊吓时,会有颜面发青、手脚发冷、精神恍惚等现象,这是因为心神不宁导致。将心调到平和,呼吸顺畅,对整个身体器官,必能减少无谓的伤害。例如:透过静坐,将身心调和,使情绪稳定,有益血液循环,调畅五脏六腑

天台智者大师对于禅定治病的功效,非常地肯定,他说:“夫禅坐之法,若能善用心者,则四百四病自然除。”坐禅不只是精神上的健康法,更能达到生理上的健康。如日本的医学博士长谷川卯三郎的《医学禅》中,归纳坐禅产生的健康效果有:促进新陈代谢,使体力增进,使壮年期延长;革新全身的血液循环;内分泌器官的复活。藉由禅坐来调身、调息、调心,置心于一处,不散乱昏沉,在行住坐卧间,就能将粗犷的身心调柔,稳定情绪,自然不易引发疾病。静坐参禅,就是使妄想纷飞的杂念去除,获得真正的安身立命之本;更是身体力行,以实践的功夫,体验生活的圆融无碍,从而使身心获益无穷。

礼佛拜忏

就“礼佛”的效果而言,从外观看,为屈伸肢体的全身运动,实是达到体操健身,舒筋活血,治病健身的效用。“礼佛”,尤重心意,心志专一虔诚,动作徐缓安详,意作观想,观一身化无量身,遍往十方无量世界,礼拜供养无量诸佛,利益无量众生;观“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从内心言,信仰者礼拜时的虔诚恭敬,不只表达对诸佛菩萨最深的感恩,也是消除我慢、我执的有效法门,更是消除身体业障的修行妙法。忏悔心,如同清水一般,可以洗涤衣服上的垢秽,洗净内心的尘垢。

例如唐朝的悟达国师忏悔昔日的恶业,以慈悲三昧净水治愈群医束手的人面疮,而得到清凉。因此,我们对于己身的病痛和业缘,应该要常行忏悔,面对诸佛菩萨,恳切发露恶业,痛心忏悔,立誓洗心革面,不造新业;不仅自忏恶业,更代一切众生忏悔,观业性本空,彻底放下一切罣碍。从心理疗法的角度来看,这种忏悔是释放潜意识中的不良积淀,消解精神负担的妙法,达到治疗身心疾病的效用。

持咒念佛

佛经中也有咒术治病的记载,如《佛说咒时气病经》、《佛说咒齿经》、《佛说咒目经》、《佛说咒小儿经》等。又如大悲咒、药师咒等,本身就是一个治疗疾病的有效法门,无一不具有不可思议的大功德力。“念佛一声,罪灭河沙;礼佛一拜,福增无量。”末法时代的众生根性浅薄,在修行上难以见到工夫,这都是因为我们纷乱的妄想与障道的烦恼所致。称念佛号,能将妄想止息,能把烦恼抛开,使心志清醒,不但有益修行,对事业也有很大的助力。所以妄想烦恼多的人,可以用念佛来对治;专注称名念佛,可止息散乱之心,使心安住于一处;又念佛的功德能使贪瞋痴不起。

以法为药

众生的病,除了身体的疾病外,更有:国土病(污染、噪音、公害);时代病(功利、速成、暴力);社会病(虚荣、绑票、恐吓);教育病(体罚、放纵、冒犯);感情病(外遇、重婚、施暴);经济病(投机、贪取、背信);信仰病(迷信、邪信、乱信);心理病(虚伪、嫉妒、多疑)。

人的身体生病要找医师,心理生病则要靠自己,靠佛法。以佛法为良药,能杜绝种种恶疾。像六度就是要度众生的六种毛病:布施对治悭贪,持戒对治毁犯,忍辱对治瞋恨,精进对治懈怠,禅定对治散乱,般若对治愚痴。

佛法是心法,医治众生的病;而一切法门的目的,无非在消融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使人身心健康,人格高尚。

人心理的毛病要治好,石头无际禅师有一剂心药方,是治心的妙药:“好肚肠一条,慈悲心一片,温柔半两,道理三分,信行要紧。中直一块,孝顺十分,老实一个,阴全用,方便不拘多少。”我仿无际禅师的心药方,也开一帖药方:

慈悲心肠一条。 道德本性一片。

惜福一点。 感恩三分。

言行实在。 守戒守法一块。

惭愧一个。 勤劳节俭十分。

因果全用。 方便不拘多少。

结缘多多益善。 信愿行通通用上。

此药用包容锅来炒,用宽心炉来炖,不要焦,不要燥,去火性三分(脾气不要大,柔和一点),于整体的盆中研碎(同心协力),三思为本,鼓励作药丸,每日进三服,不限时,用关爱汤服下。用药时切忌言清行浊、损人利己、暗中箭、肚中毒、笑里刀、两舌语、平地起风波,以上七件速须戒之;而以不妒不疑、不放纵、自我约束、心性有道来对治。果能如此,则百病消除。

医僧对医学的贡献

在印度,佛教的比丘们大多数均通达五明之学,特别是医方明,这是出家僧众所必备的知识。因此,历代以来佛教界出现不少名声远播的医僧、医学著作,对社会贡献良多。

佛图澄大师:东晋时代受石勒、石虎尊为国师的比丘僧,善神咒,巧医术。当时多有长年卧病,为病所苦,又无人能医治的病人,佛图澄于是发心施医,使病者应时而愈。

竺法调法师:印度东来的比丘,在常山寺定居,精通医术,颇负盛名,常有百里以外前来求医者,经其疗治,均能痊愈。

单道开法师:敦煌人,当时秦公石韬染患眼疾,由于单道开的治疗而得痊愈。

竺法旷法师:东晋中叶,疫病流行,村人莫不为苦,竺法旷遂游行各村落,为患病百姓看病疗疾。

诃罗揭法师:晋武帝大康九年,洛阳城瘟疫流行,染患者不断死亡。诃罗揭目睹此景,遂发心为患者医疗,十之八九均得痊愈。

法喜法师:唐朝雍州津梁寺僧,他在京师时,对患病者亲自为之治疗,尤其他人以为污秽不堪的屎尿涕唾,他都亲自为病人处理,非但不嫌恶,而且心情愉悦,甚获同参道友及远近闻名求诊的患者敬重。法喜法师不但治愈患者的身病,并且耐心地以佛法安慰病人,令患者去苦得乐。

此外,痲疯病患者是被社会所嫌弃的病者,人人避之犹恐不及,而佛教的僧众却能援以温暖之手,施以救济之力。例如:隋代那连提耶舍、唐泽州羊头山道舜、唐益州福成寺道积、丹阳沙门智严、绛州沙门僧彻等,均对痲疯病患给予救助治疗,爱心护理,软语安慰,吸吮脓血,洗濯衣物,慈心感人!

在佛教经典中,有不少论及医药的书籍,据《隋书》卷三十四《经籍志三》记载,大约六朝时,由印度、西域传入中国的医药典籍有十二种:

摩诃胡沙门撰《摩诃出胡国方》十卷;《西域诸仙所说药方》二十三卷;《西域波罗仙人方》三卷;《西域名医所集要方》四卷;《龙树菩萨要方》四卷;《龙树菩萨和香法》二卷;《龙树菩萨养性方》一卷;《耆婆所述仙人命论方》二卷;《干陀利治鬼方》十卷;《新录干陀利治鬼方》四卷;《婆罗门诸仙药方》二十卷;《婆罗门药方》五卷。

至于中国僧侣所撰述的医药典籍约有十五种:

释道洪撰《寒食散对疗》一卷;释智斌的《解寒食散方》二卷;释慧义《寒食解杂论》七卷;释慧义《解散方》一卷;释僧深药方三十卷;《诸药异名》八卷,沙门行矩撰,本有十卷,今阙;释莫满的《单复要验方》二卷;《释道洪方》一卷;释昙鸾的《疗百病杂丸方》三卷;释昙鸾的《论气治疗方》一卷;于法开的《议论备豫方》一卷;释僧匡《鍼灸经》一卷。《新唐书》卷五十九“艺文三”载有:僧行智的《诸药异名》十卷;僧僧深的《集方》三十卷;僧鸾的《调气方》一卷。

人生的种种病痛,如心不能静、气不能和、度不能宏、口不能默、瞋不能制、苦不能耐、贫不能安、死不能忘、恨不能释、矜不能持、惊恐不能免、争竞不能遏、辩论不能息、忧思不能解、妄想不能除,总因未淡未空所致。若能真淡真空,一切以“不执着”三字了之,这是拔去病根的神药。

世间的医学多强调饮食、物理、化学、心理、环境、气候、医学的疗法,在有限的范围内,依病治疗。佛教的医学不但含括世间的医学,更重视内心贪瞋痴三毒的根除,所谓心病还须心药医,调和生理与心理的健康,才能真正迈向健康之道。


十字路口

物理学巨大突破证明神足通、遁术的存在

科学对佛法的问难

漫谈科学与佛教

怎样抉择外境是心的现象?

科学证实咒语祈祷确有治病功效

太空物理学新发现的启示

最偶然的事件都隐藏着因果的必然(下)

最偶然的事件都隐藏着因果的必然(上)

亚力山大.伯金博士对话“佛教与科学”

近代科学的三个重大发现,与佛法道理一致

本文内容由 nmskqmw 提供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