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2013全国经方论坛发言稿(续)

2013/6/27 00:40| 发布者: bygzpf| 查看: 2079| 评论: 0

摘要: 3.《伤寒论》太阳寒水与本病坏病    太阳寒水 寒者,太阳水气之所化也。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人为膀胱。太阳有两经:足太阳膀胱水与手太阳小肠火。火水异气,而太阳以寒水主令,因水位于下而生于上,离中之阴 ...
3.《伤寒论》太阳寒水与本病坏病
   太阳寒水     寒者,太阳水气之所化也。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人为膀胱。太阳有两经:足太阳膀胱水与手太阳小肠火。火水异气,而太阳以寒水主令,因水位于下而生于上,离中之阴,水之根也。离阴降而下交坎位而化水,水降于火,是以丙火化气为壬水。火化而为水,则热从寒。此为坎离交会,是皆水火并统,而太阳之气外闭,故总以寒水统之,以寒水而命名也。
   水性本寒,少阳之火随太阳而下行,水得此火,应当不寒。不知水之不寒者,癸水而非壬水也。盖水以闭藏为性,正常人壬水闭而癸水藏,火藏于内而水闭于外,故壬水清凉而癸水温暖。
    木火主里,自内而生长之,因癸水温暖,故里气常温,癸水温暖则乙木生萌。金水主表,自外而收藏之,肺降胃降,故表气常清,金收为清凉而水闭为寒也。血生于木火,故血温而内发;气化于金水,故气清而外敛。
    木火主里,自内生长,按素问关于生长的论述,由厥阴即由一阴、二阴、到三阴。再由一阳、二阳、到三阳,三阳即太阳,故太阳在外。按素问运气主气的顺序,终之气为太阳,故寒水主终主藏。
    人之经脉,厥阴在内里,当春乃发生,是春气之内生也。次则少阴,木上行化为心火,心离为夏,夏曰蕃秀,是夏气之内长也。次则阳明,阳明为燥金。燥金变序,白露宵泠。衰草怀籽,霜林欲醉,是秋气肃杀之外收也。万物至于秋冬,其春夏生长之气各归其根,待雪荡莽原,皆归于无处。是以外闭内藏而为冬候也。
    壬水在外,癸水在内,阳藏则外清而内温,阳泄则内寒而外热,外易寒水而为热火,内易温泉而为寒冰。外愈热而内愈寒,生气绝根,是以死也。癸水温而壬水寒则治,癸水寒而壬水热则病。癸水病则必寒,壬水病则多热。以丁火化于癸水,故少阴之脏,最易病寒;壬水化于丙火,故太阳之腑,最易病热。是以病寒者,独责癸水;病热者,独责壬水。
    临床上常遇到下寒需用附子的情况,虽然下寒,但当壬水热而癸水寒之时,先不能用附子。要先清壬水,待壬水清后,才可以附子暖水。  
    1。1)太阳本病。
    1。1。1) 外感风寒是卫闭营郁
   什么是营呢?就是营运不息。全身的血液在不停的流动,将水谷精微、氧气源源不断地送往全身,在与细胞交换、解付之后,又将细胞的代谢废物以及二氧化碳从细胞组织中拿出去。通过静脉回流,将二氧化碳从肺的交换中换出来,再从呼气中鼓出去。将各种代谢废物通过出汗排出皮肤、通过大小肠肠壁,回送到大便中去、通过肾的过滤,将废物过滤到尿中。
   血在藏府以及大血管中叫血,在小血管、毛细血管中叫营,书本上统称营血
   什么是卫呢?是保卫护送全身血液能够正常地营运。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卫相随。在皮肤表面,血液将各种养分运送扩散到皮肤表层之下,卫气在表面上布开,把住表皮及汗孔。根据皮肤表面的温度、湿度与风的流速,来决定汗孔的开大与开小,来决定皮肤是舒缓还是皱起,以此来保护内部运作环境的相对稳定。当天热时,内部热量散出缓慢,这时汗孔就会开大,营中的水汽以及水液带着体内的热量以及废料会从汗孔中出来,这就是汗。当天冷时,汗孔会缩得很小,以阻止体内热量的散发。而当突然遇冷时,皮肤急剧收缩,会突然生出一身鸡皮疙瘩。
    气在藏府叫气,在经络细处叫卫。
    春夏之时,天气逐渐转热,汗孔会逐渐开大以散发体内热量。此时若在体表刮一阵风,因风性散达、风性发扬,会风袭毛窍开。但此时环境温度高,汗孔是开的,被袭开大也没关系,因此不会因风袭而得病。但若偶遇低温环境,汗毛孔会立即收缩,此时若再遇风吹,风袭毛窍还会被开,但毛孔不能再往大开,是为了防止风带走更多热量,为此毛窍必然会欲合。风再继续吹,风愈袭,毛窍愈欲合。就在毛窍被外风折腾的时候,体内血流欢腾,营在皮下运输正忙,可毛窍缩起来了,欢腾的血流,繁忙的营运,向外的代谢,立刻被遏郁起来,走行艰难了。营的力量与势头没处泻,就郁而化为热,这就是营郁生热。这是因外伤于风,在古时候的书上叫外中于风,简称中风。这是因风伤卫,引起营血被遏而致生热,即营郁生热。
    秋冬之时,天气逐渐转冷,汗孔会逐渐收缩以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失。此时若体表感受寒冷,寒主收引,寒主闭藏,汗孔会加剧收缩。但因此时环境温度低,汗孔原本就是收缩的,再收一下也没有关系,所以不会得病。但若此时偶遇温度高一点的环境,汗毛孔会立即舒张,此时若再有一阵寒凉过来,会迅速穿过汗孔,直接去冰冷温暖的营血。本来汗孔因营分的温暖会适度小开,此时汗孔因营被冰冷,却会过度地闭合。这是因外感于寒而营血被伤,在古时候的书上叫伤寒,这是因寒伤营而卫闭恶寒
    那么在秋冬就没有中风了吗?有,不过较少。在春夏就没有伤寒了吗?有,不过较少。道理与病状都与上述是一样的。因此也可以说,一年四季都有伤寒,一年四季也都有中风。因是天地之气感于体表而生感冒,体表是营卫的事,体表是为人体六经之中的太阳经所管辖,太阳主营卫,所以感冒初期病尚在体表,就统称为太阳病。
    1。1。2)太阳病的特点是:脉浮,头项强痛,恶寒。
    因病在体表,脉中血液外涌以抗病,故脉搏跳动也向外挪,手指面初到皮肤即可感到脉的跳动。不过也有因元火不足、肝脾阳陷而脉浮不起来的,甚至有脉沉微、微弱的。太阳经的走向从头下项,走背,病则太阳经气流动不利,故头项转动时会感觉不舒,甚至疼痛。太阳病,营郁卫闭,卫闭而束于外,卫气清凉收敛,故体表感到寒冷。只有出汗才能解除卫闭。所以只要不出汗,即使加盖再多的衣服,也不能解除寒冷的感觉。这就是恶寒与畏寒的区别,畏寒也怕冷,但加一件衣服就不冷了。
    发热恶寒多同时出现,这是因营郁会发热,卫闭会恶寒。也有只恶寒而不发热、未发热或少发热的。也有发热恶寒、热多寒少的。中风之初必先发热,伤寒之初必先恶寒。中风内热,营血不宣,必续见外部恶寒。伤寒外寒而卫气外束,遏闭营血必续见发热。
    1。1。3)太阳中风
    太阳病中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以风伤卫遏其营血则发热,卫为风鼓则汗出,汗出卫泄,是以表虚而恶风,汗出经气发泄,营和则脉缓。治以桂枝汤
    桂枝
    桂枝30生白芍30生姜30炙甘草20大枣12枚
方义:桂枝疏营中之郁,白芍清营中之热,生姜宣经络以调脏腑甘草、大枣补脾精以养肝血
服法:将两煎合一,分成三份,先服一份,服后吃热小米粥一碗,以助药力。盖衣服或被子捂汗,捂两个小时左右,令通身明显汗出为宜。但不可过汗或大汗,因过汗大伤阳气,过汗它还大伤津液。两小时后,若明显汗出则止后服。汗出则热退,热退即进入观察。若不汗或少汗,即服第二份,吃热粥覆衣如前法。至第四小时,若明显汗出则止后服。不汗出则服第三份,如前法,“半日许令三服尽”。一小时后再观之。若明显汗出则止后服。不出汗再服第二剂,如前法,汗不出,热不退,病症犹在者,继续。若汗仍不出,可服至第三剂,一日一夜连服。忌生冷、荤腥、辛辣、酒浆、奶酪、臭鱼、臭豆腐、洋垃圾食品。
   一两服后不能明显汗出,热退,有以下原因:a)认证不确,药材质量不好,煎煮不当,不忌口,不喝热粥助汗,或入阳明、少阳。b)不出汗,是营分亏虚,精津不足,营本于脾。出汗的动力来自胃阳,不出汗是胃阳不足。当双益脾胃,加四君子、黄芽或理中。c)平时肾水寒冱,尺脉弦,发热时下半身比上半身凉,脚凉等,当暖水,加附子。d)肺胃之气下降不利,出现痞闷嗳喘,或平时痰多。有食滞就消积食,有痰饮就祛痰饮,有寒祛寒,有湿祛湿,可加二陈、平胃、保和、小半夏一类顺降肺胃之气。甲木上逆会致胃气不降,又当疏降少阳,加柴胡、白芍。
   桂枝汤是治疗风证之祖,不管是外感,还是内伤。
    太阳中风,头疼,因头为三阳之汇。太阳不开,足三阳不降而壅于上,以足太阳为最。
    太阳中风,发热汗出,寸脉浮是因热发已达于体表。尺脉弱,是因汗出于营,汗出来了,需要消耗力量,消耗营中水分,带走营中热量。发热汗出,汗出热减,病家以为好了,没有,过一会体热又慢慢爬升上来,这是因为卫气被风捉弄,郁勃不和所致。病人内里无病,体表太阳却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汗出营气和,营气和却卫不谐,此即所谓营弱卫强。
    不要固执于桂枝汤,在医家心中牢牢认定的应该是太阳中风这个法,解决手段似桂枝汤意,而不是拘泥于桂枝汤这几位药,换换也行。而在实际病例的治疗中,几乎不能原封不动,而需易味加减才能悉合病情。就像我们在外地说某人在北京,我们去找他,他不可能住在北京城的正中心,即住在天安门城楼中。到了北京以后,我们就要换乘公汽或地铁,或东,或西,或南,或北,或怀柔,或大兴,或房山,或顺义。我们准确到达了目的地,却离天安门甚远。
    桂枝辛温,对于营郁生热,在使用桂枝使营气疏缓以后,热气流经,或向内,或向外,或去向他处,我们预先都要看好,看看会不会造成冲击,能不能解除病情?
    (1)若脉浮紧、发热、无汗,是外寒伤营,束其卫气,在表层束了一个壳。此时当用麻黄开泄卫气,破其壳,再继续以桂枝疏营,使经热得泄。不然,仍用桂枝汤原方,表寒不解,卫郁莫泄,会反益经热。风家用桂枝汤,所以不助经热者,以其皮毛无寒,孔窍不闭,无需麻黄开表。以桂枝辛温,通其经络,同时佐以芍药酸寒,泻其营血,血热自可外达,无需卫分药也。
    (2)营分之热,若果不消,不可能停在体表不动,其必向里进,而入阳明。所以在求识太阳证时,一定要注意有无阳明证。若已现阳明经腑之证,当治在阳明,或治在太阳,兼有阳明。此时若只投桂枝汤原方不动,必将更益阳明燥热,桂枝不中与也。王叔和有桂枝下咽,入口即毙,其实是将阳明证错当成太阳证,而用桂枝汤所致。罪在于医者,而不在桂枝汤也。
    (3)患者先有胸膈郁热或湿热郁蒸,例如酒客,其金水一路不能降。此时若服桂枝汤,营热一开,因胃气不降,必会益其膈热,又会上逆为吐。此当发表之时,又要兼清降肺胃也。
    (4)阳明腑气不通时,脉浮大,问其但觉便硬,未至痛满,而表证尚在。此时当先以发汗解其表证,不能先以下法通阳明腑气。太阳病尺脉微弱,大便数日不行,得汗不解,是阴虚肠燥,下窍堵塞,必下之通其燥结,使胃热下泄而后解。若纯为阳明腑证,阳明腑热从内蒸发,汗出蒸蒸如炊笼,汗出必表证瓦解。现太阳病表证未解,必是内热未实。内热未实,不必急下,宜先以汗法衰其表证,再于汗后以调胃承气下胃家燥热。
    1。1。4)太阳伤寒
    恶寒、体疼、呕逆,或已发热,或还未发热,左脉尺寸俱紧,或左尺部沉紧,是太阳病伤寒的候。寒者,闭藏之气,皮毛未合,寒气内入,伤其营血,于是窍合而营被遏闭。但营性温动发,营欲泻而寒闭之,阴气外束则恶寒,卫闭则无汗。营郁则视其正气,或已发热或还未发热。寒闭皮毛,经气郁闭,壅遏而为痛,头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卫闭君相之火不降,于是浊阴上逆,发为呕逆。肺气不降,发为喘促。治以麻黄汤
    麻黄汤
    麻黄30桂枝20杏仁30炙甘草20
    煎两次,合一,分成三份,温服一份,覆衣取微汗,一般不吃热粥助汗,其余同桂枝汤法,也是两小时一次,汗出症退,止后服,不汗再服,至明显汗出止。禁忌同桂枝汤。
   方义:桂枝左路由阴出阳疏营郁,麻黄在上,开其卫表。肺合皮毛,以杏仁泻降肺气,复右路金水收降,由阳入阴。甘草补脾以助左路,补胃以助右路,居中土以协四象。
   一两服后不能出汗有以下原因:a)认证不确、药材质量不好、煎煮不当、不遵医嘱。b)不出汗,是营分后继乏力,营本于脾。或胃阳不足。c)平时肾水寒冱,尺脉弦,脚凉等,当暖水加附子。d)右路不降,右关大,呕逆,或肺逆喘促,加二陈一类敛降肺胃。若胃家有恙,又当和降胃气。E)尺脉弱者,营分不足,发汗时必须吃热粥以补脾精、暖胃气。尺紧者,汗泄血中温气,汗后可能会出现肝脾阳虚,汗大出后又会有亡阳之虞。
   临床上,为了能更快治愈感冒发烧,需要根据脉症,在麻桂的基础上再加入补益中气、暖水温阳、消食化饮、温降或凉降肺胃之品,将左路木火与右路金水都照顾到。于是在临床之上,我们就经常见到下列以经方为基础的方剂:如麻黄黄芽,麻黄理中,麻黄二陈,桂苏陈夏黄芽,桂枝理中,桂枝二陈,柴桂苓甘五味姜辛,柴芍茯苓四逆,或各加附子等。
    寒伤营血,寒束卫闭,必然壅遏,壅遏在上必头痛,卫郁莫泄,冲击鼻窍必致衄,衄行卫泄则病愈。衄前当用麻黄汤泄其卫分,则不致于衄也。
    伤寒寒伤营,卫分郁闭,服了麻黄汤以后,卫泄窍开汗出,但过几小时以后,出现心烦,体温升高,此时不能再服麻黄汤,因卫分已开。在卫分已解之后,营分郁结尚未全解,就变为桂枝汤证,可服桂枝汤再发汗,即可痊愈。
    在太阳症求索之时,是否入阳明是个大问题,有如分水岭一般。若阳明病,小便当黄赤,若小便自清,则病不在里,犹在表也。此需发汗,以麻黄汤。若头痛,必衄,以桂枝汤泄营郁,使卫气松缓,则衄证免也。是否口渴?渴而能饮是肺胃有燥热,是已入阳明或有少阳。口不渴,肺胃无热,病不在里,是在表也。
    1。1。5)太阳风寒双感
    太阳病,中风伤卫,用桂枝汤;感寒伤营,用麻黄汤。若风寒双感,营卫俱伤,应以麻桂合用,营卫兼发,使风寒俱去。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又见发热,又见恶寒,若发热多而恶寒少,是风多于寒,此卫伤颇重而营伤较轻。上不呕、下不泄,是中气未伤。若寒热一日两三度发,其状如疟,是风寒双感,营卫俱伤。寒伤营而营欲泄,风伤卫而卫欲闭。卫气敛束为寒,使营欲泄而不能泄,营不能泄则为热。发热恶寒虽同时出现,但彼此又有消长,及其卫衰营血外发而为热,又束卫气而为寒。营衰卫气内敛为寒,又遏营血营势蓄发而再为热。此频与邪争是正气颇旺,脉微而和缓,是邪气渐退,为欲愈也。
   (寒热一日两三发,不呕不泄状如疟,脉微和缓正颇旺,邪气渐退不需治。)
   若脉微弱而恶寒,脉微弱是营阴不足,恶寒是卫阳不足,当忌用寻常汗吐下法,或不可更以他药汗吐下。汗则伤阳、损津。吐下伤及中阳、更伤水津。在阴阳俱不足时,当别图。此时可温里啜热粥以积累正气。若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不弦紧而弱是正气颇虚,虽无阳但热多。宜用两倍桂枝重泄营血,再加生石膏清肺胃之热,而辅以单味小量麻黄轻泄其卫。这就是桂枝二越婢一汤。另外,服桂枝汤后,汗大出,脉浮较大,此卫分已开,营热未尽,热向阳明,也适合采用桂枝二越婢一汤。
   (1.热多寒少脉来弱,2.桂后汗大脉浮大,适用桂枝二越婢一。)
   若外不恶寒,面上反有热色者,是阳气蒸发,欲从外解,而表寒外束,未欲解也。若有小汗略出,使阳气通达,则面无热色也。今正气颇虚,连出一点小汗都不能,致阳郁皮腠,其身必当发痒。治疗上在以小量桂枝疏营的同时,再辅以小量麻黄开泄卫分,营卫两方都帮助一下,以弥补正气之不足。这就是麻黄桂枝各半汤。
   (外不恶寒热色面,正虚无力没有汗,阳郁皮腠身发痒,营卫两帮麻桂半。)
   如果寒热如疟,日仅可再发,不能二三度发,脉不大,是因正气不足,不能频与邪争。若寒多而又正气不足,寒主收引,是不会寒热如疟的。这是因为风邪多而寒邪少才会如此。治宜两倍桂枝重泄营血,一倍麻黄轻泄其卫。这是桂枝二麻黄一汤。
   (热多寒少日仅二,正气不足脉不大,两倍桂枝一倍麻。)
    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6白芍6甘草6生姜2片红枣四枚   麻黄6生石膏6
    水煎服
    麻黄桂枝各半汤
    桂枝15白芍10生姜2片甘草10红枣四枚  麻黄6杏仁10
    水煎服         
    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15白芍12生姜3片炙甘草10红枣五枚  麻黄6杏仁6
    水煎服
    1。1。6)太阳本病的其他情况
    (1)大青龙证与白虎证   
    太阳中风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头痛,汗出,脉缓而不烦躁。此为卫气得风,郁勃不和,卫未全敛而营未透泄,是以有汗而风邪不解。二是卫闭而营不能泄,证现脉浮紧,身疼,发热,恶寒,无汗而烦躁。此卫阳素旺,气闭而血不能泄,卫气遏闭则无汗、恶寒。经气凝涩则身疼脉紧,营郁热甚,故见烦躁。
    太阳伤寒主要也有两种情况,一是伤寒表现为脉紧,身疼,无汗,恶寒,此为寒伤营血。表被寒束,经气壅塞,营血欲泄而为寒所闭,欲泄不能。二是虽为伤寒,但脉浮缓而不紧,身不疼但觉体重而已,而且乍有轻时。此不是外寒之微,而是里热隆盛,里热化脉紧为脉缓,化体疼为但重。
   以上两种的第二种情况,都适合大青龙汤。
   (大青龙用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兼,一是中风,身发疼痛热恶寒,浮紧无汗兼躁烦,二是伤寒,身,不疼但重乍觉轻,脉浮不紧营势缓)。
    大青龙汤
    麻黄30桂枝20杏仁15生石膏20生姜30甘草20大枣12枚
    煎两次,合一,分三份,温服一份,覆衣取微汗,汗出多者,以牡蛎粉扑身以止汗。一服汗出止后服,否则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是表已泄而里阳不足,治当泄营温少阴,用桂枝附子汤。不可以此方重剂麻黄加石膏以兴周天云雨。服之则汗出亡阳,四肢厥逆,筋惕肉瞤。因四肢秉气于胃,阳亡土败四肢失温所以逆冷。阳亡水寒中败土湿,于是木郁风动,故筋脉振惕,皮肉瞤动。以真武汤救治。真武汤是桂枝汤去桂,另加暖水补阳的附子,燥土补中的白术,以茯苓、生姜泄水气。以上两种在确认适合大青龙之前,当审确无少阴证。
    胃阳素盛之人,一被感伤,即经热内蒸,津液消烁。初胃火未盛,而肺津先伤。不清经热,晚则成阳明下证。故一见渴证,即要凉金泄热,滋水涤烦,使膈热肃清,而不致入胃。
    中风表闭里热用大青龙,伤寒表寒里热亦用大青龙。表解后而里热盛,所治则专在清金,用白虎汤。服桂枝汤后,大汗出,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表解而里热隆,也用白虎汤。大青龙之生石膏与白虎汤之石膏与知母皆是清里热凉金。
    外感,四肢凉,背恶寒,脉见迟涩,是为里寒。脉见滑,远见肢凉,或近见背微恶寒,是里有热。脉滑外见肢厥与背寒,是燥热内盛,侵夺阴位,阴气外退,居于肢节与背等阳位所致。脉浮滑,是阳气郁格之象,审无表证,用白虎汤。若表寒未解,不可用白虎汤。仍是麻桂。若表未解,脉浮,发热,无汗,此合用大青龙双解表里,不可用白虎汤但清其里。脉浮,发热,汗出,可用桂枝加生石膏。也不可但用白虎单清其里。
    汗出表解后,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加人参益气生津止渴。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此表解后,肺胃燥热伤津,投白虎凉金,加人参益气生津止渴。若汗出热退,表已解,需立即停投白虎,以防膏、知伐阳
    白虎汤
    生石膏150知母60甘草20梗米30
    煎两次,合一,分为三份,日三服。于汤内加人参30为白虎加人参汤。
    方义:石膏清金退热,知母润燥泄火,梗米,甘草补中化气,生津止渴。
    白虎汤是将来之大承气证而里热未实者,是过去之大青龙证而表证已解者。表证已解,故不用麻黄;里热未实,故不用硝、黄。
    (2)小青龙证  
    平素之人,内有痰饮宿水。或渴饮凉水,停滞不消,或喜嗜茶水、喜嗜啤酒。小儿自落地即滥用各种疫苗抗生素伐阳,造成脾阳败陷而中湿。一遇外寒,表不解而宿水或里湿发动。水湿阻肺胃降路,胃气上逆而生干呕,肺气上逆而生咳嗽,气阻肺胀而为喘,火逆金燥而为渴。相火不降,外有寒束而见发热。浊气上嗳而为噫,清气下陷而为利。土湿木郁,小便不利而见少腹满急。用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
    麻黄30桂枝30白芍30半夏30细辛30干姜20炙甘草20五味子45
    煎两次,合一,分成三份,服一份,覆衣,得汗。
    方义:麻桂开卫表,芍药清风木,半夏降逆止呕,姜辛味降逆止咳
    加减:寒水侮土,浊气上逆则为噫,若噫,去麻黄,加炮附子20。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40利水。若喘,去麻黄,加杏仁80(去皮尖),杏仁利肺止喘。渴去半夏,加天花粉30,以半夏燥湿,而花粉生津。若微利,去麻黄,加芫花如鸡子大,熬令赤。水邪侮土,致微利,加芫花以泄水气。服汤已而渴者,表寒已解而里水已去,里水化汗已外泄。
   
     太阳病,小便利者,津液渗泄,易感口渴,则频饮水。饮水多则难散出,水留不去,土湿木郁,必致心下动悸。木郁不能泄水,致小便少,水积少腹,必苦里急,用小青龙。
    大青龙,表闭而内有热;小青龙,表寒而内有水。外之解表则同,内之温清大异。故大青龙兴周天云雨,云行雨施:小青龙发沟壑潦浆,土燥水利。
    (3)五苓散证  
    中风发热,六七日,经尽不解,外现发热是有表证,内现烦渴欲饮水是有里证,由于先有里水停淤,渴而饮水,内有旧水又得新水,两水相恶,故又现水入即吐。用五苓散。
    五苓散
    茯苓7猪苓7泽泻12白术7桂枝5  
    为末,开水和服一汤匙,多饮暖水,汗出愈。
    太阳病。表证未解,内有火气,用大青龙;表证未解,内有水气,用小青龙或五苓散。小青龙表药用麻黄发汗以泄水,五苓散表药用桂枝,又兼用二苓、泽泻利水以发汗。观其表药,则知所适之风寒各异。小青龙是外感寒,五苓散是外中风。外寒内水,究当以温药首散其寒与水。外燥内水,只能以利水剂,利其中下之水,燥土而兼交山泽。所以小青龙大便下利时,方用芫花,小便不利时方用茯苓。
    中风家内热,燥渴甚于伤寒。当燥胜其湿时,火偏旺,传阳明,用白虎,是燥盛。当湿胜其燥时,水偏盛,传太阴,用五苓,是湿盛。
    伤寒多传太阴,病水者多。中风多传阳明,病水者也多。温病温疫与寒疫因发热燥渴而多饮水,水入不消而病水者最多。
    太阳病蓄尿、蓄热、癃闭
    太阳病小便不利,是太阳经病兼腑证。太阳腑证之中,(a)小腹满,尿短赤不利,口渴者,是三焦相火下陷,水不能化气而聚于膀胱。水不能化气,甲木相火上逆灼津,于是口渴。治以五苓倍桂。(b)若仅口渴,尿赤而小腹不满,是三焦相火下陷,丙火涸其壬水,治以五苓去桂加滑石,或用猪苓汤。(c)癃闭,是小便点滴而下或不能下。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也,虚则遗溺,实则癃闭。相火下陷,或气不化水,或水不化气,故癃闭。治则:外解太阳,内顺其一气运行。
   

    茯苓甘草汤
    伤寒汗后,口不渴。汗出耗津却口不渴,是原有内湿,发汗时内湿蒸动化而为汗,补了津耗,故不口渴。用茯苓甘草汤。
    茯苓20桂枝20生姜20炙甘草10
   两煎合一,分三份,日一剂  方义:苓甘燥土,桂枝疏木,生姜散水气。
    临床常见使用苓甘燥土,使用桂苓疏利中下水湿。茯苓甘草汤是疏转中下水气的祖方。
   
    若伤寒汗后,阳虚湿动,致使君相二火不能下降,二火浮升,产生燥渴。汗后上燥中湿,用五苓散。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服汤已,表寒已解,里水化汗外泄,津耗故口渴。渴是寒去欲解也。五苓散亦是伤寒、汗出、口渴者,五苓散主之。上是伤寒汗后由不渴到见渴为已解,下为伤寒汗后见渴为未解,此处的分别在于,渴而能饮,饮后无不适,苔薄、脉缓为欲愈。渴而不欲饮,或饮亦不多,苔腻、脉濡或弦,为中湿尚在,要用五苓,为未愈。
    五苓散证,水饮在内,郁格经阳,而生外热。病在阳当以汗解,使里水化汗,病可立愈。若外见发热,不用表发之剂,却以物理降温,而被冷水。皮肤遇冷,汗孔皆阖,表热被冷水冰激,不得外出,于是更增烦躁。卫郁欲发而外寒阖闭,不能透发,于是冲突皮肤,皮肤上粟粒凝起。经热内蒸,烦热作渴,意欲饮水,而停水在内,反不渴者,是水轻湿少,正在蒸动,所以不渴。以一味文蛤散开水和服,文蛤利水去湿。若不愈,是水旺湿多,单一文蛤力轻,不能胜任,仍用五苓散交通山泽,利中下二焦。
    文蛤散 文蛤50 为末,开水打糊,每服一汤匙。
   
   (4)小陷胸与白散证
    若表邪已退,外无热证,而内里寒邪上逆,逆于胸膈阻上不降而致胸膈结实、肺郁生热,宜与小陷胸汤。黄连、瓜蒌泄熱涤郁,半夏降逆开结。或投白散,其中桔梗贝母泄肺清其虚热巴豆温破其寒实,令其涌泄而去。
    小陷胸汤  黄连10瓜蒌30半夏50 水六杯,先煎瓜蒌取三杯,去渣,入连,夏,煎成两杯,分温三服。
    白散   桔梗1  贝母1  巴豆0.3去皮心膜,研如脂
    桔、贝为末,入巴豆,臼中捣匀,开水和服。体壮之人每服1.5克,弱人量减为1克。服后,寒实之结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泄而下利。不利,食热粥一碗,利下不止,食冷粥一碗。
    身热,表面皮肤上皮粟不解,而又欲引衣自覆者,是内寒。内部水气一升,胸膈必生寒结。身热,或以冷水冲皮肤,闭其皮毛,热增无汗,弥生躁烦者,内部水气一升,也生寒结。以上两种情况一并适合白散。因下寒,汗出阳泄而致腹痛者,是风木克土,加白芍30克清其风木。
    (5)太阳病膀胱热结蓄血
    太阳病,表证不解,经腑相连,经热内蒸,会感于膀胱之腑。若膀胱素有湿热,表感内应,表热会随经深入,结于膀胱水腑。热结膀胱,必入血室,血热心神热扰,会其人烦甚,以至如狂。热瘀血室,若血自下,热随血泄,可自愈。不下,可攻之,用承气导海,再加破血之味,以走下焦血分。若表证未去,尚未可攻,攻之恐表阳内陷,而成太阳坏病。当先解表,表解再与攻里。若小便不利,以五苓散加茵陈,清膀胱瘀热,亦可酌加桃仁红花、泽兰、茺蔚利水活血。若表证解,小便自利,但余小腹急结,是血结无疑。病浅未深,先用桃仁承气汤攻之,破其结血。
    桃核承气汤
    桃仁15桂枝20大黄40芒硝20甘草20
    煎两次,合一,分成五份,一日三服,当微利。
    若热结下焦,日久病重,身黄、脉沉结、少腹硬满,其血海已结燥,桃核承气不能胜任也。然此时仍需先验其小便,若小便不利,仍是膀胱湿热之瘀,用茵陈五苓散。若小便自利,其人如狂,乃可确认为血结,用抵当汤
    伤寒身有热而少腹满,多是木郁阳陷,疏泄不行,应当小便不利。今小便反利,当有血结,用抵当汤。少腹满而未硬,抵当减其分量,变汤为丸,以缓攻之。
    太阳病六七日,传经经尽之时,其脉微而沉,已无表脉。若寸浮关沉,病当结胸,今反无结胸,其人神志扰乱,外现发狂,以热不在上焦,而在下焦。热结下焦,少腹当硬满,若小便自利,是热结下焦血分。用抵当汤。
    抵当汤
    酒大黄30  桃仁30粒  水蛭(熬)30枚  虻虫(去翅足)30枚  煎两次,分三份,温服一份,不下,再服。
    抵当丸
    大黄30 桃仁25枚水蛭25枚虻虫20枚  为末,分四份,温水煎服一份,12小时内当下血,不下再服第二份。
    少腹石硬者用汤,满而不硬者,要以丸缓攻。
   
    1。2)太阳坏病。
    太阳风寒,麻、桂二汤表疏营郁卫闭。阳偏盛者,恐异日入阳明,有大青龙、白虎汤早清其燥热,治法得当,则不会入阳明也。阴偏盛者,恐异日入三阴,有小青龙、五苓散预去其湿寒。治法得当,则不会入三阴也。若治法失当,虚其虚而实其实,阳盛泻其阴,阴盛而泻其阳,变为亢阳孤阴。阳盛则入阳明,阴盛则入三阴也。至此,太阳本病变复杂,变坏,故曰太阳坏病。
    东汉当时的人治感冒常用发汗,涌吐,泻下的方法。由于发汗耗阳气,耗津,所以首至阳亏并至津乏。涌吐法耗伤中焦阳气,每至中阳不足,泻下法损伤中下之阳,同时吐泻也耗伤津液。除汗吐下外,用热针扎向身体,用火熏病人的身体,用艾火灸病人的身体,用火热熨其脊背,也是常见的方法。这些火热的方法,使病人外热陡增,外热内感,有关经络及部位热气增加,这就搅乱了身体内的一气运行。当然上述方法用之得当,可以愈病,若使用不当,则会使病情变坏。例如,风寒外闭,宜辛温发散而不宜泻下,泻下会使身体更寒。燥热内结,宜苦寒攻下而不宜汗,汗之津伤则阳更炽。若表邪未解而里邪复盛,宜先解表而后攻里,先汗而后下。若里邪急迫而表邪轻微,则又当先下而后汗。
    1。2。1)汗下后小便不利
   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可能是津液亡泄。若果如此,别无热渴之症,则其燥不甚,不用施药,俟津液续复,小便一利,则愈也。小便不利,有土湿金郁,气不化水;与土湿木郁,木不行水等情况。小青龙、五苓散证之小便不利,是土湿水停,必因湿旺。小青龙是外感中湿、阴邪上逆。五苓散是湿旺木郁、山泽不交。汗下之后小便不利,阳虚之人则阳亡而病湿;阴虚之人则津伤而病燥。阳亡当湿动,治宜温阳利湿,若小便不利,可用真武汤;津伤必燥起,治宜清热生津,可用白虎加人参汤,或竹叶石膏汤。汗后阳虚,饮水过多而小便不利,是湿旺水停,用苓桂术甘汤
    1。2。2)汗下后发喘
    汗后亡津液,因燥渴而饮水太多,饮入之水不能消散,水停则肺气壅遏,必喘。或汗后燥渴,身体阳虚,因而饮冷水不能消,隔阻肺气不能降,气逆作喘,此为寒喘。用五苓散加桔梗、杏仁祛其停水,止喘。
    汗后里热未消或生外烦,因用冰块敷之,或以冷水擦之、浇之,希望降其体温。皮毛遇冷寒闭,肺合皮毛不开,郁其内热作喘。外寒内热,此为热喘。治以小青龙加石膏汤。
    中风外无大热,汗出而喘,此表邪未解,营卫壅遏,肺气阻逆而不降。治宜发表散肺郁、泄热降肺逆,用麻杏石甘汤。
    1。2。3)汗下后昏冒
    汗下之后,阳气阴液俱耗。里阴虚则阳气内陷。表阳虚则阴气外束,阳冲不开,因之昏愦眩冒。冒家若汗出,卫气得以外发,经脉得以条畅,阳气宣达,表和则愈也。在表和之后,若里未和,然后下之,可以考虑调胃承气汤。
    1。2。4)汗后恶寒恶热
    汗之耗阳气、伤阴津。所以阳虚之人,汗则亡阳恶寒,气泄而阳虚,须防入少阴,可投桂枝附子汤。阴虚之人,汗则亡阴,不恶寒而反恶热,以其津伤而阳实故也。或已入阳明,故考虑以承气治之,阳亢已害,承气乃治。
    若汗后脉浮自汗,恶寒不甚,尿数心烦,脚挛不伸。脉浮是病仍有在表,自汗是腑热外蒸,小便数者,大便必硬。燥土之热上熏,故心烦。恶寒不甚是表证将罢。脚挛者,是津伤木燥筋缩。此已成阳明腑证,因表证将罢,故治以调胃承气涤府。
    若医以脉浮自汗,外象中风,未察里之阳明,投以桂枝加附子汤,致大汗而亡阳,致生厥逆咽干,烦躁吐逆,胃燥肠结,谵语不清。不知寸口浮大,是阳明腑证,而非太阳之表寒。桂附泄汗亡阳,热度是减了,但燥却增加了,燥加致胃气不能和降,使胃逆而火升。此时亡阳、中燥,上热而中下皆寒,宜投甘草干姜汤,温中回阳而迎降逆上之热气,以暖中下。再投芍药甘草汤,敛阴津滋木荣筋,使脚挛自伸。不要忘了胃燥肠结,致生谵语,再投调胃承气汤,下其结粪,则谵语自止,诸证全廖也。
    1。2。5)汗下后再投桂枝汤的宜与忌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脉仍浮,疑内有阳明腑证。下之,脉浮仍不愈。若内有阳明腑证,然此时表证未罢,应当先解表,表解然后攻里,则愈也。解表用桂枝汤。攻里用调胃承气汤。若阳明腑热未实,或根本没有阳明腑证,此时表不解而遽下之,将伤及中阳,若细查尚无其他变证,是里阳尚可支持,而脏阴也未盛。脉浮是表证仍未罢,再用桂枝汤解表。
    太阳病汗后已解,半日许复烦,是卫分和而营郁未尽解,可更发汗,投桂枝汤。
    伤寒,医下之,下伤中阳,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现疼痛为表证未罢。然救里阳为急,因里阳得固,表可续解。不然表邪内陷,变证丛生,所以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里阳得复,然表证未罢,所以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大下败其中阳,复发汗而又伤阳气,致中虚不能枢转,里阴上逆,君相之火不下,所以心下痞满。外见恶寒者,是里阳不振,阴气外束,此表未解也。阳郁不达,内热痞郁,法当攻之,然表未解,不可攻里之痞满。当先解表,表解后再攻里痞。解表用桂枝汤。
   仲景于宜攻之病而有表证,皆先表而后下之。
    发汗与攻下之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是表寒束肺,致肺郁不开,营热已郁,热蒸皮毛,窍开不得透泄,所以汗出而喘。热为汗减,所以热度不高。此时若再投桂枝汤,桂枝辛温,营热开宣,弥荡胸中,必更增烦躁与发热。宜用生石膏清肺金之热,表寒未尽,继用麻黄、杏仁泻肺平喘,此即麻杏石甘汤。不可再用桂枝汤。此似大青龙证,但大青龙是太阳无汗烦躁,此时有汗,毛窍已开,但肺郁一时不得透泻,故仍用麻黄佐杏仁宣泄肺气,而不用大青龙汤。
    服桂枝汤发汗致大汗出,因里热不衰,津液耗伤,故大烦渴。证现里热蒸蒸如炊笼,致外表大汗出,汗出表邪必四散瓦解。表已解,而里大热、大汗出,因而大烦渴,因肺为水上之源,肺与阳明大热大渴,将致水涸津枯,故当急清肺金而救其阴津,用白虎加人参汤。此已无表证,不可误投桂枝汤。
    伤寒吐下之后,中气伤而津液耗,因缘腑阳盛、津液耗伤之后,经七八日,续使燥热内盛,又自里达表,致表里俱热。热盛伤津而大渴、心烦、舌上干燥,恨不得一下子就饮水数升才解渴。汗出窍泄而时时恶风,此时阳明燥热、肺胃热盛津伤,当先清肺胃之热并急救其阴津,用白虎加人参汤。因汗出表已解,故不再考虑用桂枝汤。
    只要阳明经腑热盛,即不可再用桂枝汤。
  

  1。2。6)火法伤正
    脉微数,营血亏虚,慎不可灸。营血不足而表未解,灸之会加剧阴气之已虚,因灸之为火,同时又会加剧阳火之原实。虚其虚而实其实,致君相之火不能敛收,产生烦躁而气逆。灸火虽微,而循经内攻,力却强大,致营血消耗,焦骨伤筋,日就枯槁,营血难复也。
    脉浮,身热甚,当以汗法向外解之。不用汗法而用火灸,致使邪气无从外出,内之实热因外火而大动,伤及阴气,上会致咽燥而吐血。一旦阳集于上,阴就会痹于下,发生从腰以下重浊而痹塞的症状。
    太阳病,当以汗解,不得汗,以火熏之,仍不得汗。致使病人内热增加,情绪躁扰。到经解之日,仍不能解,热滞伤及血分,必出现便血
    太阳病,二日反躁,本是仅有表热而无里热之证,二日才传阳明,怎么可能一下就热躁起来?必胃阳素盛无疑。此时治当清凉,却反用之,以火熨其背部,致大汗出。火热内干,致燥热伤胃,胃中水竭,产生烦躁,燥热熏心,必发谵语。若十余日后,微阴续复,阴复阳退,忽振栗而自下利,是胃热下泄,此为欲解也。当时熨背取汗之时,火热入胃,火性炎上,必上热而下寒,从腰以下无汗。因大汗伤津,小便乏源,欲小便而不得尿液。又因阳火向上升泄,下部膀胱无阳约制,又因津枯而大便干硬,胃气不能和降,反而上逆,必会上出现呕吐,下反欲遗尿,欲尿而无尿,以及足下逆冷而恶风寒的症状。待到上文所说振栗而自下利之时,阳热随便通而下行,腰以下及脚会暖热起来,谷气宣畅而四达,胃热随之瓦解,阳气上散,会出现头痛。
    太阳中风,以火法发汗,外火与内郁之阳相合肆虐,致血气流溢,外现身体发黄。火性炎上,阳气上燔,致口干咽烂,欲流鼻血,但头汗出,际颈而还。肺气壅遏,微喘,腹部胀满。火盛烁津,身体枯燥不润,致小便难,或不能大便。久之卫郁莫泄,胃气上逆,而为呕哕。阳明热扰神明,发为谵语,心情郁闷,懊憹烦乱,甚或手足燥扰,捻衣摸床,此是表里壅遏,湿热郁蒸而不能泄。治宜辛凉,双清表里。以麻黄,石膏泄表热,大黄,芒硝泄里热,半夏,生姜降肺胃之逆,猪苓,滑石渗利泄其湿热。若小便尚利,则阴气未绝,可治。
    1。2。7)汗吐下后土湿阳虚
    太阳病,汗后耗阳耗津,对于素体阳盛之人,耗津就成为主要事情,会造成阳明腑燥,肺胃燥热。而对于素体阴盛之人,耗阳就成为主要事情,会造成阳虚土湿或阳亡土败。若大汗后胃中干燥,烦不得眠,想喝水,因汗后阳气新虚,只宜少少与饮,若燥热未甚,得少水和胃,则烦渴自愈。若燥热已甚,少饮不救盛火,则投白虎汤。若现脉浮,小便不利,热微消渴,是因表证未解,阳格于外,是以脉浮。湿动于内,木气不达,是以小便不利。木郁风动,耗伤肺津,是以消渴。此是因湿盛引起的消渴,只能消小饮,不能大消,故热微。用五苓散。若发汗后,脉浮数,烦渴,是汗后阳虚土湿,肺胃不降,君相之火升逆在上,火烁肺津,是以烦渴,脉浮数,用五苓散。若无汗脉浮数烦渴,则是大青龙证,而不可用五苓散。
    发汗后,病人脉数,数为热,当能食,今不但不能食,反而呕吐,是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客热升浮,所以脉数。阳气升浮至胸中热而腹中虚冷,水谷入而不能消化,故而呕吐。
    汗后,水药不得入口,是因阳虚土败胃逆。若更发汗,则阳虚土败更甚,脾陷胃逆,吐利更作,病入太阴,无有止期也。
    太阳病,吐之,应恶寒而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是因吐伤胃气,里阳上逆,外达于表,此为因吐令阳火离根故也。
    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医用吐法医治,反令身自汗出,不发热恶寒,关脉细数。是因吐伤胃阳,里阳升浮,外达于表,故自汗出,反不发热恶寒,胃伤则关脉细数。病一两日吐之者,吐之伤轻,只是腹中觉饥,因胃气伤,反不能食。病三四日吐之者,吐之伤重,先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是因病深吐之胃伤颇重,里阳浮动,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而胃中虚冷,阳火大亏,故食谷不化,出现朝食暮吐。
    汗吐下温针诸逆之中,唯吐为轻。凡胸中心下,腐败壅塞,阻碍阳气通行,而至郁闷懊憹,头痛心烦,吐之清升,即刻畅安。但吐伤胃阳,过当会至中虚内烦。
    汗后身疼痛,脉沉迟,是因汗泄血中温气,阳虚肝陷,故脉现沉迟。汗泄血中温气,致经脉凝塞,风木郁遏,故身现疼痛。用新加汤。
    新加汤
    桂枝30白芍40生姜40炙甘草20大枣12枚人参30
    方于桂枝汤中加白芍,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桂枝疏营郁,增重白芍泻营血,增多生姜疏通经络,加人参助肝脾之阳。
   
    太阳病,桂枝汤证,有表证而无里证,治当解表发汗。而医反下之,败其中阳,致利遂不止。此时治当温里。医下之时,表阳乘里虚而内陷,然下伤胃阳,里阴上逆,逆阻内陷之上阳,致胃气上逆,肺逆不降而为喘,肺郁生热,气蒸而为汗。表证未解,表里束郁而脉现为促脉。虽内有四逆证,外有桂枝证,然因热在胸膈,二方皆不能使用,故用葛根芩连汤。
    葛根芩连汤
    葛根80黄连30黄芩20炙甘草20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两升,再纳诸药,煮取两升,分温再服。
    方用葛根外以解表,内以条畅阳明之郁,使之能降。此虽桂枝证,然桂枝辛温,不宜胃气不降的肺郁生热与喘而汗出的胸膈郁热。芩连清君相之火,胸膈肃清,然后可议温中下之寒。
    太阳病,下之后,现脉促胸满,是因下之后伤及中阳,阳衰胃逆,浊气冲塞,是以胸满。表里束郁,是以脉促。此证较上述葛根芩连证,无喘与汗出之胸膈郁热,亦无上证之胃腑莫容的下利表现。因表证仍在,仍用桂枝辛温以疏营郁,但因阳伤,故去白芍之酸寒。若微恶寒,则不止脾阳已虚,而且肾元已寒,故以桂枝去芍再加附子。
    太阳病,表病攻里,虚其里阳,使里阴上逆,而表邪未解,致肺气郁阻,发而为喘。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破壅塞而下冲逆。
    平素喘家,胃逆肺阻,投桂枝汤宜加厚朴、杏仁,破壅塞而下逆气也。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枝30白芍30生姜30甘草20大枣12枚厚朴20杏仁25
    桂枝各加减汤因要解表,服药及取汗皆需尊桂枝汤法。
    服桂枝汤后,或又下之,仍感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另外又感到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是因为土虚湿旺木郁,木郁不能泄水,故而小便不利。脾陷则易胃逆,胃逆甲木不降,故心下满痛。浊气冲塞,故头痛发热。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白芍20生姜30甘草20大枣12枚白术30茯苓30
    依桂枝汤法煎服,小便利则愈。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五苓散、小青龙以及后面的真武汤皆有小便不利。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是因土虚湿旺,在加入茯苓、白术燥土利湿的同时,还应加桂枝疏木以助疏泄。但在用药之前,症状中就已有:头项强痛、发热、无汗、心下满痛等外束、中阻、阳明气盛不得降等症状。胃无降路,若此时再加桂枝疏营,热气一开,必会冲塞胸膈、头项,致使更加不堪。所以去桂仅用芍泄营血,而以术、苓、生姜、甘草、大枣燥土,土燥则水利,水利则金清,金清则右降。小青龙、五苓散证之小便不利,都是土湿水停。小青龙是外感中湿,阴邪上逆。五苓散是湿旺木郁,山泽不交。小便不利,有土湿金郁,气不化水;与土湿木郁,木不行水等情况。真武汤证是水寒木郁,水不化气。
    发汗后,汗泄中阳,因中阳虚而湿旺,中阳虚、湿旺致脾陷胃逆,胃逆致胸胀,脾陷致腹满。用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复枢消满。
    炙厚朴56半夏25生姜25甘草20人参35
    煎两次,合一,分成三份,日三服。
    下伤中气,脾虚而致腹满,浊阴不降,腐败壅塞,君相不降,出现心烦,烦极则卧起不安。用枳实、厚朴消满降逆,栀子清不降之君相。胸膈条达,在上之腐败瘀浊会引而越之,呕吐而出。
    若以丸药大下之,致中气败甚,阳气大伤,浊阴上逆,瘀生腐败,阻隔君相不降而留于上、退于外,出现身热,微烦。用干姜温中复其枢轴,栀子清君相之聚,条达三焦,在上之腐败瘀浊也会引而越之,呕吐而出。
    栀子厚朴汤
    栀子12姜厚朴42炒枳实15  分成两份,先服一份,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干姜汤
    栀子12干姜20   煎两次,合一,分三份,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汗下败其中气,胃土上逆,浊气填塞,君火不行,致烦热、胸中滞塞。用香豉调中气开滞塞,栀子条达三焦,清热除烦。中气调与三焦畅,在上之瘀浊亦会引而越之,呕吐而出。
    汗吐下后,土败胃逆,君火不降,君火炎于胸中,会致虚烦不得眠。剧者,浊瘀填塞,浊气熏心,会出现反复颠倒,心中懊憹,用栀子豉汤。少气者,加甘草益气。用药前,即有呕吐症状者,是胃逆之甚,加生姜下气通神明。用药后,因中气与三焦之条畅,在上之瘀浊仍会引而越之。但此呕吐已非彼呕吐也。
    栀子豉汤  栀子12豆豉42   
    先入栀子煎25分钟,再入豆豉煎20分钟。分三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豉甘草汤  栀子12豆豉42甘草20  
    煎如前法,得吐,止后服。
    栀豉生姜汤  栀子12豆豉42生姜54
    煎如前法,得吐,止后服。
    1。2。8) 太阳经病土负水胜
    平素肾水原寒之人,水旺火衰,一病太阳,表阳外郁,内寒即动。或经汗下温针,致阳亡土败,寒水无制。治宜扶阳明而抑少阴。
    汗泄卫阳,不能卫外而固,于是皮毛失敛,出现汗漏不止,汗出表虚而恶风。肾主五液,入心为汗,肾中元阳,乃诸阳之本。漏汗致肾中阳根泄而不藏,出现元阳亏虚。汗亡血中温气,木郁不能行水,出现小便难。中阳不足,不能温养四肢,出现四肢微急,难于屈伸。要用附子暖肾水益阳根,桂枝汤疏木以助生长。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30白芍30生姜30甘草20大枣12枚 炮附子20
    煎服如桂枝汤法。
   汗泄血中温气,致木气亏,表病不解,反感恶寒,用芍药甘草附子汤。白芍清风敛营血,附子暖水温阳,甘草益土荣木。
    芍药甘草附子汤
    白芍30炙甘草30炮附子20   一煎一服
    芍药甘草附子汤是癫症、痫症、自闭症治疗之祖。  
   新加汤症状:汗后身疼痛,脉沉迟,是因汗泄血中温气,阳虚肝陷,故脉现沉迟。汗泄血中温气,致经脉凝塞,风木郁遏,故身现疼痛。方于桂枝汤中加白芍,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桂枝温疏营郁,增重白芍泻营塞,增多生姜辛温疏通经络,加人参入五脏,以助肝脾之阳。芍药甘草附子汤是汗泄血中温气,致木气亏,表病不解,反感恶寒,故以附子暖水温阳,甘草益土荣木,白芍敛营血。
   新加汤虽脉沉迟,症状未至恶寒,脉迟身疼痛是营中温气乏甚,加之表未解,致营脉凝塞,脉凝塞致风木郁遏。所以重点是解决凝塞,故加用生姜一两辛温通络,人参三两助肝脾之阳,再加桂枝温疏,辅以增加一两芍药增泄凝塞。芍药甘草附子汤有恶寒,但无脉沉迟,更无身疼痛,是太阳阳气不足而无明显营郁,汗出又致营耗。故以附子暖水,芍药甘草敛营清风木。
    吐下伤中阳,吐伤胃阳则病上逆,下伤脾阳则病下陷。中土不能枢转,胃病上逆致浊气冲塞,心下逆满。阳气升浮,出现起则头眩。病下陷则脾陷木郁,脉现沉紧。木郁风气现,风木上行,证现气上冲胸。此时若再发汗,再亡经中之阳,脱泻血中温气,木枯风动,会致身体发生振摇。水旺土湿木郁风动,治以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
    茯苓42桂枝21白术21炙甘草21   煎两次,分温三服。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是因阳虚之人,汗多伤其阳根,中阳一衰,土败阳飞,残阳上越,则感觉其人身仍发热,阳越于上,则感头晕目眩。阳根败而水寒,中阳衰而土湿,水寒土湿则风木郁动。风性动摇,则生悸动,根本动摇,则悸在脐间,枝叶摇动则悸在心下。风动神摇而残阳不固,就想立刻把地劈开一个缝子,自己跳进去,让地把自己夹起来。以求一固。治以真武汤。
    真武汤
    炮附子20白术20白芍30茯苓30生姜30
    两煎合一,分三份,一日三服。
    治少阴病,内有水气,腹痛下利,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或呕者
    方中术,苓利水而燥土,生姜降浊止呕,散水气。白芍清风而安振摇,附子温肾水以固阳根。若咳,加干姜10,细辛10,五味子51。若小便利,去茯苓。若大便下利,加干姜20。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共前84。
    发汗过多,汗亡心液,亡血中温气,火泄神虚,宗气不足,要以右手按压左胸,方得静宁。土败木郁风动,浊气填塞,风气上行,阻于心下,故心下动悸,投以桂枝甘草汤,以桂枝疏木安振摇,甘草补中培本。
    桂枝甘草汤
    桂枝42炙甘草21  水煎两次,合一,顿服。
    凡汗多阳亡,其人欲叉手自冒其心者,清阳虚于上,浊阴必然上行填塞,清窍为浊气所闭,率多耳聋
    一般脉候浮数,外感法当汗解,若误用下法而败其脾阳,致身重而心悸,则不可再发汗,若再汗必致阳亡。当啜热粥养中,俟其自汗而解。此时尺微,里阳又原虚,故不能再汗,需待阳气渐复,经气外发,自能汗解。凡尺脉迟微者,皆不可汗,因营候于尺,汗化于营,汗耗血中温气,脉已迟微,故不可发汗。
    太阳病,使用下法之后,感觉有气自下而上冲,是奔豚发作,用桂枝汤疏风木而降奔冲。不冲则不用桂枝。
    太阳病,发汗后,其人出现脐下动,是奔豚欲作。奔豚,仲景之脐上筑,肾气动;扁鹊之肾之积,曰奔豚,皆以为肾邪。实是汗亡血中温气,阳亡水寒,风木郁动,木气奔冲上腾状若惊豚也,本是水寒而标是肝气。风性动摇,产生悸动,根本动摇则脐下振悸,枝叶不宁则悸在心下。风木奔冲,起于少腹,直犯心胸,序及腹胁心咽喉首,其痛不支,喘呼闭塞,七窍火升,病热必恶,莫此为剧。
    脐下悸者,用苓桂草枣汤,桂苓泻寒水而疏乙木,草枣补脾精而养肝血。
    苓桂草枣汤
    茯苓54桂枝54炙甘草30大枣15枚
    甘澜水,先煎茯苓20分钟,再入诸药煎30分钟,两煎合一,分三份,日三服。
    凡用烧针取汗者,汗出表泻而阳虚,表冷针孔被寒,核起而色赤者,是营郁风木郁动,必发奔豚。 治宜先灸其核上各一壮,以散其外寒,再投桂枝加桂汤,更加桂枝20,疏风木而降奔冲。
    桂枝加桂汤
    桂枝50白芍30生姜30干草20大枣12枚  煎服同桂枝汤。
   伤寒脉浮,当以汗解,然用火法劫汗,致汗出过多而亡阳。中阳亏虚,土败胃逆,阳不下根,则起卧不安。胆木失根则惊生, 肝木郁动则悸作, 浊阴越关上填右路,清阳被压缩于上,残阳不降不开则狂生。投桂枝汤疏木下冲,去白芍之泻阳,另加龙、牡敛收神魂,纳降右路,蜀漆豁迷痰以坦降途。
   同为治奔豚,苓桂草枣是既有水气,又有脾精不足。桂枝加桂是营郁甚,又无热,因而桂枝加量。
    桂枝去芍加蜀漆龙牡汤
    桂枝30生姜30甘草20大枣12枚蜀漆30生龙骨42生牡蛎50
    蜀漆先煎20分钟,入诸药,煎30分钟,滤过,分成三份,先温服一份。
    太阳经病,误用火熏,助其经热,是谓火逆。火熏是热在表而不在里。火逆之后,因见病不解,又用下药,虚其里阳。再加烧针取汗,又虚其表阳。阳根欲脱,阳气上行而不归,遂致烦躁不安。用桂甘龙牡汤培土疏木。左路少量桂枝疏木,加较多甘草补脾使阳气发荣,右路大量龙牡敛神归宅,重在金降而辅以木疏则烦躁除。
    凡汗下之后,病不解而生烦躁者,皆为土败水侮,阳根欲脱。用仲景茯苓四逆汤,即附子黄芽汤。方以参草补中气,姜附暖水土,茯苓泻肾邪。
    汗伤表阳,下又伤里阳,致表里阳虚。白昼天地之间阳气生发,病人阳不得敛,阳飞而生烦躁。夜间天地之间阳气敛藏,病人微阳得敛,安静无扰,若不呕不渴,是无里证;外无大热,是无表证。用干姜附子汤以温中下之阳。
    若平素汗多,阳亡寒生,再重发其汗,使残阳失根,必致阳神不归,恍惚心乱。发汗伤阳又伤其津,小便后阴管作疼,是阳亡木郁而又津亏也。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10甘草20龙骨20牡蛎20  两煎合一,分三份,日三服。
    茯苓四逆汤  (附子黄芽汤)
    炮附子20人参10干姜15甘草20茯苓30
    两煎合一,分温日三服。
   干姜附子汤  干姜10生附子20  水煎20分钟,顿服。
   
   1。2。 9)太阳经坏病结胸证
    太阳经病,风伤卫,在经不解,经热内传于阳明经腑。方其在经,可汗之而解,及至入腑,方可议下。阳明经热之时,表热未解,而胸热先生。此时不用发汗方法以解其表,反用下法以攻其里,虚其里阳,致体内中下阳负而阴盛。里阳骤虚必致表阳内陷,内陷合于胸中经热,则胸间热隆。下之中虚,土败胃逆,碍甲木降路,必致甲木逆冲。胃应和降,遇胆之客气,两相格拒,于是胸中作痛。相火郁发,外无泻路,于是息短胸盈,烦躁懊憹作也。经阳外束,下有逆冲,于是胸热内郁,致经腑之气,闭塞坚凝,证现心下硬满疼痛,按之坚硬如石。肺为水上之源,肺热不降则生湿,湿与热合邪于胸膈,气滞湿聚而生饮,致成结胸。用大陷胸汤。
    大陷胸汤
大黄84芒硝51甘遂末3  先煮大黄30分钟,滤出,入芒硝,煎一两沸,入甘遂末,搅匀,温服一半,得快利,止后服。
    结胸下连胃腑  结胸,下寒逼热在上,病但在胸而不至少腹。今结胸已成,又遇误治,重发其汗而又复下之,致津亡胃燥,舌干发渴,日晡之时,小有潮热,不大便五六日,从心下至少腹硬满疼痛,手不敢近。是邪热已深,湿将化燥,结胸下连胃腑,是结胸而兼阳明腑证。阳明腑证当用承气,但潮热非甚,腑邪尚轻,而胸中饮热坚凝,故不用承气,仍用大陷胸汤。
    结胸上连颈项  汗下伤津,津涸筋燥,湿热熏蒸于上,现颈项强直,项常反折,俯则病甚,状若柔痉。治宜釜底抽薪,用陷胸。但虑汤下速,而在上之邪,不能速解,故变汤为丸,丸以缓之,用大陷胸丸。硝、黄、白蜜,润燥通腑,荡其结热。甘遂、杏仁、葶苈泻肺涤饮,去湿也。
    大陷胸丸  
    大黄84芒硝51杏仁84葶苈子(熬)51
    大黄,葶苈子为末,入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取如弹子大一枚,别捣甘遂末1克,白蜜一小杯,水两杯,煮取一杯,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忌如常。
    结胸之证,上阳下阴,寸浮关沉,之所以以下法可愈,是因为下焦之阳未致拔根。以下法将上焦之阳下推,回火归元,使接下元阳根。若寸脉浮大,绝无沉意,是下焦阳根已断,绝不可下,下之则死。若结胸证迁延日久,证日剧而见烦躁,是阳根尽泄,上热已极。无治。
    结胸证轻者名小结胸,小结胸亦在心下,按之痛,不按不痛,大结胸是不按也痛。小结胸脉候浮滑数,而大结胸脉候是寸浮关沉。此亦湿热郁蒸,用小陷胸汤,连清、蒌涤、半夏降逆。
    小陷胸汤
    半夏50瓜蒌50黄连10
    先煎瓜蒌30分钟,去瓜蒌,入诸药,煎20分钟,分温三服。
    若不成结胸,但头上汗出,余处无汗,际颈而还,是湿郁热气熏蒸。湿旺木郁,下见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大陷胸证,表热不解而传胃,下早致阳明经之热郁于膈,君相不降,上阳下阴,故病湿热。治宜外解皮毛之邪,内清胸膈之湿热。使内陷之表邪,仍从表出,上郁之湿热,荡泻而下。仲景之大陷胸汤,但泻上焦湿热,而不用表药,是救急之法。此处黄坤载拟法以麻黄、石膏、甘遂、枳实双解表里,构思甚妙。程倩郊用枳实理中丸效亦甚佳,欲破坚结,可再加黄芩,瓜蒌,牡蛎。
    太阳病,两三日,正传阳明少阳之时,出现不得卧、但欲起的外烦症状,是阳明不降,心下必结。此时若脉见微弱,必是寒气在内,格其阳火。治当温散中寒,而反下之,致脾阳败陷,必当下利。若利止,因中寒未去,阻其胆胃和降,致二气壅塞于上,必发结胸。若利未止,脾气方陷,四日见外热愈甚,而复下再败脾阳,则里寒增而利更甚,阳气外浮而外热更剧。内寒协和外热而下利,为协热利。
    结胸与协热利,皆有寒邪在内。中寒上攻,胃逆而为结胸,中寒下泄,脾陷而为协热利。二者标异而本同。
    太阳病,下之,小败其中阳。因当汗而用下法,致表不能解,在表之经热不能外达,然亦未内陷。中阳小败,君相降缓,致表里热盛而脉促。经热郁隆于表,必当外发为汗,此为欲解。若大败其中阳,阴邪逆冲,致膈热郁迫,致成结胸,寸脉必然浮。若脉紧,是表热被束,邪火上行熏于咽,必苦咽痛。脉弦者,木气不疏,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水寒木郁,营运不足,遇热而数,因而脉细数。水寒阴邪冲逆,胃胆不降,阳不下秘,升浮无根,必现无休止的头痛。脉沉紧者,里阴束郁,胃腑莫容,随上行必作呕吐。脉沉滑者,乙郁不升动于下,沉主里、在脏,必协和外热而下利。脉浮滑者,乙郁不升动于下,浮主表在经,合经热鼓动,必下血。肝候于左关,肝木郁于土中,则候于右关,郁于水中,则候于尺。
    1。2。10)太阳经坏病痞证
    病发于阳,多入阳明而为热,待表解内热实而方可议下,此时下不为早。下早则表阳内陷,而为结胸。病发于阴,多入太阴而为寒,始终不可用下,误下则里阴升而为痞满。误下伤及中气,坏其升降,浊气上逆,则生瘨胀,清气下陷,则生飧泄。太阴之证,腹满自利,腹满者是痞之根,而未成痞也。误下中败,里阴上逆,而现胸下结硬成痞,痞为太阴之坏病。太阴脏寒,温宜四逆,阳旺自可寒消。但成痞阻于中,君相不降,而成上热下寒,上热不受四逆,宜用清上温下,寒热并用,故泻心一辈应运而生。
    太阳病,表不解而数下之,败其中气,外热不退而内寒亦增。内寒协和外热而下利,利遂不止。清阳下陷而浊阴上逆,浊阴填于胃口,而成心下结硬。用桂枝人参汤。解表之中,降阳中之浊阴而痞自消,升阴中之清阳则利自止。
    桂枝人参汤
    桂枝40人参30干姜30白术30炙甘草30
    后四味先煎30分钟,入桂枝,再煎20分钟,滤出,再煎一次,合一。分温三份,日两服,夜一服。
    桂枝通经发表,人参汤温补中气,复升降之枢。
    伤寒,大下后败其中气,又复发汗亡其阳。亡阳阴气外束,外现恶寒,表未解也。表未解内必发热,中败升降不行,胸下必成痞也。内热痞郁,可攻,但表未解,尚不能攻。因在汗下之后,解表用桂枝而不用麻黄,表解之后,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攻痞。
    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20黄连10  以上两味用沸水浸泡15分钟,分温再服。
    痞证,阳气格郁,君相不降,必生上热;阴气凝塞,必生下寒。寒热二气搏结,出现心下石硬,脉寸浮而关沉。若诊之关上脉浮,按之心下自濡,是气痞。虽上郁生热而下寒未生,胃阳不降而浊气湮郁,故关脉现浮。治不用温中下,仍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清上通腑。若下寒已动,关脉不浮而心下亦不濡,此时上热蕴蒸,别无出路,必开其皮毛,泄而为汗。下寒已动,加之上部汗出以后,身必恶寒。用附子泻心汤。
    附子泻心汤
    附子20大黄20黄芩10黄连10
    单煎附子30分钟,过滤。将大黄,芩,连以沸水浸泡15分钟,过滤。上两种滤液合一,分温再服。
    伤寒汗出表解后,胃中不和,陈宿不消,心下痞硬,浊气上逆,现干噫食臭。甲木郁于土,土虚不能治水,致水郁于胁下,土败乙木郁荡,腹中雷鸣而病下利。用生姜泻心汤。
    生姜泻心汤
    生姜40半夏50黄芩30黄连10干姜11人参20甘草20枣12枚  煎25分钟滤出,将滤液再煎25分钟,分温三服。
    伤寒,中风,表不解而医下之,败其中气,致升降倒行,脾陷乙木郁荡,腹中雷鸣而下利;胃逆甲木不降,致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君相不降而上炎,致心烦不得安。医以痞为结热,复下之,再败中阳,致胃中虚,客气上逆,使其痞益甚,进而结硬。治以甘草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
    甘草42半夏50黄芩30黄连10干姜30大枣12枚
    煎服方法同生姜泻心汤。
    痞利五苓散证
    误攻致心下痞满,当与泻心诸汤,而服后痞不解。其人心下痞满,下利不止,小便不利,口渴心烦。是土湿木郁水停,先燥土利水,行小便。土燥中土枢转,清升浊降,痞硬自消。用五苓散复其中土枢转使痞利兼医。
    伤寒汗吐下后,外证已解,而汗下伤中,土败胃逆,甲木不降,致胃口痞塞,清气郁蒸而化痰涎,戊土壅遏,证现哕噫。用旋复代赭汤。半夏,姜赭降逆气,旋复花下气行痰,参枣草补中。
    旋复代赭汤
    旋复花30(包煎)半夏51生姜51代赭石末10(包)人参21甘草30大枣12枚       水十杯,煎取六杯,去药渣。再浓煎,取三杯,日三服。
    伤寒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后,下利如故,医谓内热,又下之,利不止。又谓内寒,与理中,其利益甚。是因心下痞满仍然存在,甲木戊土壅塞于胃口,不能和降,理中温中补虚而欲复,却不能使胃土和降。胃不能降则脾不能升,胃肠得理中之热,必往下倾,因此其利益甚。利甚急则治其标,宜先固下焦之脱,用赤石脂禹余粮汤。
    赤石脂禹余粮汤
    赤石脂168(为末,包)禹余粮168(为末,包)
    水六杯,煎取两杯,分温三服。
    痞证胃逆脾陷,下利呕逆。心下逆满,肺胃不降,清气郁凝而为饮。浊气升塞,头痛干呕短气,心胁痞硬作疼。而升塞外逼则汗出而不恶寒,是表解而里未和。宜泄其里水,用十枣汤。
    十枣汤
    芫花,甘遂,大戟等分为末  取大肥枣十枚,水两杯,先煮枣,得煎液大半杯,去枣。向煎取液中加入上三味药末,强壮之人加2克,体弱者加入1至1。5克,平旦温服,若下少,明日平旦再服原量,得快利后止后服,糜粥自养。
    痞证,心下痞硬,寸脉微浮,气冲咽喉,不得喘息,浊阴填塞,肺郁化痰,停瘀胸膈。在上者引而越之,故可用吐法,用瓜蒂散
    瓜蒂
    瓜蒂0。3赤小豆0。3  研末,先以淡豆豉10克,水煎大半杯去渣,将上两味药末的一半加入药液,混匀,温顿服之,探吐。不吐者稍加之,得快吐为止。
    汗吐下伤阳伤津,致中阳大伤,阴津消乏,阳虚不降而生烦,阴津消乏而脉微弱。土败阳亡,中土失枢,浊阴上逆,胃胆不降,致使心下痞而胁下痛。肺胃不降,浊气上冲咽喉,升浮旋转,使头目眩冒。木郁风动,是以振摇,三阳不舒,浊气冲塞,是以经脉郁动。营亏筋脉失养,阳亏筋脉失煦,久之筋脉萎废,而成痿病。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者,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冲为血海,又为经络之海,主渗灌溪谷,与阳明会于宗筋。中阳败亡而亏伤阳明;阴津消乏而亏伤营血。于是宗筋弛坏,变为痿也。
    1。3)脏结
    病有结胸,有脏结,各是什么情况呢?结胸是寸浮关沉,按之痛。脏结是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浮,关脉细小沉紧。脏者,腑气内通于脏,以阳煦阴;脏气外济于腑,以阴濡阳。关者,阴阳之通衢,今关脉细小沉紧,脏阴沉结不能过关以上济于阳,致阳残。残阳浮于上焦,不能过关以下煦于阴。关及以下,浊阴填塞,故寸浮,如结胸状。阴结而未冲,故饮食如故。浊阴中下,土湿脾陷,故时时下利。舌上白苔滑者,火败金郁,右路无阳,是为难治。
    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是因阳动阴静,一定之理,其人反静是无阳也。阴盛当阳复,阳复当热,阴盛又寒,是谓往来寒热。今无往来寒热,是阳不能复,为无阳也。脏阴结聚,阴不能化阳,故无阳证。
    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脏结,死。木生于水而长于土,上行化为心火。少腹、阴筋是天三之处,胁下,肝经之分野。肝气痞结,阻滞天三生木,木郁克土,脐旁乃戊己之地,是木不能生于水而长于土。久之,阴气结而不能出于阳,形成脏结,有阴无阳,则生无望也。


本文内容由 医医金针 提供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