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方剂心得十讲(五)(2)

2015/5/8 16:17| 发布者: 民间中医网001| 查看: 298| 评论: 0

摘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剂心得十讲(五)(2)---焦树德2008-12-28 10:30  香薷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香薷500克、炒扁豆250克、厚朴250克(姜炒),为粗末,每服9克,水一盏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剂心得十讲(五)(2)---焦树德
2008-12-28 10:30

  

香薷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香薷500克、炒扁豆250克、厚朴250克(姜炒),为粗末,每服9克,水一盏,入酒少许,煎七分,冷服,一日2剂。
本方为治暑专药,主治暑热季节,贪凉饮冷阳气为阴邪所遏,头痛发热,恶寒烦躁口渴腹满吐泻等症。现今多改为汤剂服,用量:香薷多于其余二药一倍,约9~12克。方中用香薷芳香辛温,能发越阳气,有彻上彻下,解表利尿之功,为治暑要药,故以之为主药;厚朴辛温理气,除满化湿为辅药;扁豆甘淡入中焦,消脾胃之暑湿,降浊而升清为佐使。
本方又名三物香薷饮。如热盛心烦口渴者,加川黄连,名四味香薷饮。如湿盛便泄者,加茯苓甘草,名五物香薷饮。如兼见暑热泄泻,腿肚转筋者,再加木瓜,名六味香薷散。如暑湿内伤,头重吐利,身倦神疲者,可在六味香薷饮中加人参黄芪、白朮、陈皮,名十味香薷饮。本方去扁豆,加鲜扁豆花(或扁豆衣)、银花、连翘,名新加香薷饮,《温病条辨》用以治暑病初起。去扁豆加黄连,名黄连香薷饮,可使外暑内热,一齐汗解。
治暑病须注意:伤暑,阳为阴遏,有表证无汗即阴暑、用香薷饮。如暑热伤气,汗多烦渴,体倦少气,脉虚数者,则用清暑益气汤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梗、知母、粳米、西瓜翠衣、甘草。《温热经纬》方)。如为阳暑,发热汗出、口渴、脉虚大者,则用白虎加人参汤,或生脉饮石膏、知母。如劳倦内伤,平素气虚,感受暑湿,脾湿不化,身热头痛,口渴自汗,四肢困倦,苔腻脉虚者,则用《脾胃论》清暑益气汤(方见后)。
我常用鲜荷叶12克、鲜佩兰12克、鲜藿香12克、扁豆花6克、苏叶5克(后下)、薄荷1克(后下)、车前子10克(布包),煎水频服,以治暑病,效果满意。供参考。
清暑益气汤(《脾胃论》)
黄芪3克、苍朮3克、升麻3克、人参l.5克、白朮1.5克、陈皮1.5克、神曲1.5克、泽泻1.5克、麦门冬1克、当归1克、炙甘草1克、黄柏0.6~l克、葛根0.6克、青皮0.75克、五味子9粒,水煎服
以上为原方,体现了李东垣先生的药方,药味多而用量轻,组织巧妙、药队有纪的特点。现在我们使用本方时,可结合当前情况和具体病情,灵活运用。目前临床上的用量比原方约大l~2倍。
方中以参、芪益气而固表,二术燥湿而强脾,麦冬、五味以保肺而生津,黄柏泻热而滋水,青皮平肝而破滞,当归养血而和阴,神曲化食而消积,升、葛解肌热而升清,泽泻泻湿热而降浊,陈皮理气,甘草和中。诸药相合能益气、强脾、除湿清热。炎暑则表气易泄,兼湿则中气不固。本方不只清暑而兼益气,因为暑能伤气。益气不但能使肺金不受火克,而且凡气之上腾为津、为液者,下降即为肾中之水,故益气亦能生水,水气足,火热之气自退。本方之意自明。
凡劳倦内伤,平素气虚,长夏受暑,四肢困倦,身热气短,口渴自汗,精神减少,心烦尿黄,大便溏黄,苔腻脉虚者,以本方主之。
本方去青皮、泽泻、葛根,名黄芪人参汤,治暑热伤元气,长夏倦怠,胸满自汗,时作头痛(时作时止)者。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亦治暑热伤气,但偏用于暑伤元气,气短倦怠,口渴多汗,肺虚而咳者。清暑益气汤则偏用于平素气虚暑伤气,湿困脾而精神肢体困倦者。前方偏主于上焦,后方偏主于中焦。
竹叶石膏汤(《伤寒论》)
竹叶12克、生石膏30克(先煎)、半夏9克、麦冬18克、白人参5克、炙甘草3克、粳米9克,水煎服。(参考中医学院教材《方剂学》及原方改为近代用量)
本方主治伤寒解后,气阴两伤,虚羸少气,气逆欲呕,及虚烦者。也可用于治疗伤暑发渴,脉虚,气阴不足者。
方中以竹叶清心、利水、除烦为主药;生石膏清肺胃之热,麦冬养肝胃之阴,为辅药;人参、半夏益气和胃而降逆为佐药;甘草、粳米甘缓入胃而和中为使药。暑病兼表里证者,治用三物香薷饮。暑病气虚、脾湿不化者用清暑益气汤。暑病伤肺气,肺虚而咳者,用生脉散。暑病气阴两伤偏有胃热者,用竹叶石膏汤。证有不同,方有特点,不可不辨。
清胃散(《兰室秘藏》)
黄连9克、生地黄18克、丹皮9克、升麻6克、当归6克,水煎服。(原方为散剂,用量太轻,据今人用药习惯,参考原方改为汤剂量
本方主治胃有积热牙痛喜凉,或齿龈红肿溃烂,头脑及面部发热,牙宣出血,口气热臭,或唇舌颊腮肿痛,口干舌燥,苔黄或兼舌红,脉数有力等症。方中以生地凉血益阴为主药;以黄连清热燥湿为辅药;用丹皮佐生地,去血热而疏其滞,用当归佐黄连,养血以防过燥;以升麻辛凉引药上至病所为使药。咽喉、牙齿、唇口、颊腮之肿痛溃烂,自会廓然俱清。
《医方集解》记载,本方有的加生石膏30克(先煎),其清胃热之力更大。如大便干结者,亦可加生大黄3~6克导热下行,其效更佳。
我常用此方治疗牙痛、口舌生疮、咽痛、龈肿、扁桃体炎腮腺炎舌炎、齿龈炎等。扁桃体炎可加玄参15克、射干10克、连翘12克、黄芩10克。腮腺炎可加玄参15克、板蓝根10克、牛蒡子10克、炒川楝子12克。舌炎溃烂,加木通6克、青黛6克(布包)、连翘12克。齿龈肿痛出血溃烂,可加生石膏30克(先煎)、黄芩10克、蒲公英20克、连翘12克,兼出血者,再加生茅根30克、生藕节30克。
清骨散与清胃散,一字之差,治证截然不同,不可不知。清胃散主治阳明胃火炽盛。清骨散(银柴胡胡黄连秦艽鳖甲地骨皮、青蒿、知母、炙甘草)则主治骨蒸劳热,肝肾阴虚
清胃散与泻黄散(防风、藿香、山栀、生石膏、甘草)比较,清胃散主清胃热兼清心火,泻黄散主治脾肺伏火。
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桑叶9克、石膏7.5克(锻,先煎)、人参2克、甘草3克、炒胡麻仁3克、阿胶2.5克、麦冬4克、蜜杷叶1片、杏仁2克,水煎频服。
以上为喻嘉言氏原方剂量折算而成,用药量很轻,盖因上焦如羽,若药量太重,则失去轻清入上焦之意。但近代因人的体质关系和药品关系等等原因,对本方的用量,大多医家皆在学习喻氏制方精神的原则上有所加重,皆能取得良好效果。今把近代医家所用的一般用量介绍如下,以资参考。
近人很少用锻石膏,故改生者。桑叶9克、生石膏15~25克(先煎)、麦冬6~9克、阿胶9克(烊化)、火麻仁9克、杏仁9克、枇杷叶9克、人参3~5克、炙甘草5克,水煎服。
本方主治温燥伤肺而见气逆喘息、干咳无痰鼻燥咽干、心烦口渴、诸气膹郁、诸痿喘呕等症。喻氏所创此方,是对《内经病机十九条中有关治肺燥理论的补充,很受后人重视和尊崇。依法使用,确有良效。
医宗金鉴》解释本方时说:「经云:损其肺者益其气。肺主气故也。然火与元气不两立,故用人参、甘草甘温而补气,气壮火自消,是用少火生气之法也。若夫火燥膹郁于肺,非佐甘寒多液之品,不足以滋肺燥,而肺气反为壮火所食,益助其燥矣。故佐以石膏、麦冬、阿胶、胡麻仁辈,使清肃令行,而壮火亦从气化也。经曰: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降之,故又佐以杏仁、枇杷叶之苦以降气。气降火亦降,而制节有权;气行则不郁,诸痿、喘、呕自除矣。要知诸膹郁,则肺气必大虚,若泥于肺热伤肺之说而不用人参,郁必不开,而火愈炽,皮聚毛焦,喘咳不休而死矣。此名救肺,凉而能补之谓也。若谓实火可泻,而久服芩、连,苦从火化,亡可立待耳。」喻氏自己也说:「今拟此方名清燥救肺汤,大约以胃为主。胃土为肺金之母也。」可见本汤制方之精妙。
我常用此方随证加减,治疗秋季无雨而流行的外感咳嗽。此病多为感受秋燥之邪所致,其特点是干咳无痰,口鼻干燥,喉痒音嗄,甚可痰中带血,口渴脉涩或虚数。兹举一验案如下:邓某某,女,24岁,秋季无两,天气燥热,贪凉而感冒,自购治感冒成药,服3天后,体温已正常,自认为感冒已痊愈。但此后喉痒干咳,鼻干唇燥,口渴思冷饮,声音发嗄,胸闷气憋,略感气短而喘,食纳减少,大便干涩不爽,小便微黄,有时因咽部干痒似有痰而用力咳嗽,不但无痰咯出,而且咳至声嗄干呕,仍胸中不爽,已20多天,虽服多种止咳药,均未见效,特来就诊。观其舌微红少苔,脉象数而少力。诊为肺燥咳嗽。治以润肺降气之法,方选清燥救肺汤加减。桑叶9克,生石膏24克(先煎),党参9克,南沙参6克,麦冬6克,杏仁9克,火麻仁9克,炙甘草5克,蜜紫苑12克,蜜杷叶10克,全瓜蒌25克,炒苏子9克,鸭梨皮1个。水煎服6付后,咳嗽胸闷,口鼻干燥明显减轻,自云病愈2/3。二诊据其尚有声嗄、少食,上方去南沙参、火麻仁,又加炒莱菔子9克、金果榄9克、玄参9克、生麦芽12克,进6剂而痊愈。本方可以用于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早期咳嗽少痰,证属肺燥伤肺者,确实有效。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玉竹、桑叶、生扁豆、天花粉、生甘草)也用于治肺燥咳嗽,但适用于肺胃阴伤,燥邪偏重者。清燥救肺汤偏用于燥邪伤沛,燥热偏重,肺气受损者。前者润燥养胃之力大,补气之力小;后者清热、补气、降逆力大,生津润燥之力不如前者。桑杏汤(桑叶、浙贝、豆豉、栀皮、杏仁、沙参、梨皮)也用于肺燥咳嗽。但桑杏汤轻宣解表之力偏大,润肺降气之力偏小,且无补肺救肺之力,适用于燥邪伤肺,初起表证重而燥邪较轻者。我还常用清燥救肺汤加百部9克、生藕节30克、白芨6~9克、炒苏子9克、川贝母6~9克、苓贝秋梨膏2匙(分冲),治疗肺结核咳嗽久久不愈,干咳少痰,痰中带血丝者。如有低烧,可在原方基础上加秦艽10~18克、地骨皮9~12克、白薇9克、百部9克。盗汗严重者可再加锻龙、牡各30克(先煎)。
通幽汤(《兰室秘藏》)
当归3克、桃仁3克(打碎)、升麻3克、生地黄1.5克、熟地黄1.5克、槟榔1.5克(研末冲服)、红花0.3克、炙甘草0.3克,水煎服。
近人常把各药用量适当加大,可参照原方精神及具体证候,灵活运用。
本方主治幽门不通,胃气上逆,不得和降,而窒塞不下,大便燥结,甚至气上冲逆,而发生噎膈、呕吐,即前人所说:下脘不通,治在幽门。方中以当归养血,二地滋阴,为主药;桃仁活瘀润燥,红花祛瘀生新,为辅药;佐以甘草调中舒缓,使以升麻升清气。清阳升则浊阴降,有升则有降,升降恢复正常,则幽门开通,诸症自除。
我常用此方随证加减,用于食道癌早期,便燥,咽下有噎塞感,或兼呕吐者。一般常结合旋覆代赭汤加减。具体用药如下:生赭石20~30克(先煎),旋复(覆)花10克(布包),半夏10克,当归6克,红花6克,桃仁6克(打),生地6克,熟地6克,槟榔6~9克,升麻5克,苏梗10克,酒军3~5克。噎膈明显者,可再加刀豆子9克、莪术5克。大便干秘者还可加全瓜蒌30~40克。
我也常以本方把用量加两倍,再加全瓜蒌30~40克、火麻仁10克、生白芍12克、黑芝麻10克、酒军5~9克,用于老年人习惯性便秘。中医学认为老年人阴津不足,肠道血虚,浊道枯涩,糟粕不能传导而致大便秘结不下,中医称此为水乏舟停。服本方养血润燥,升清降浊,滑润肠道,浊阴下降,大便自调,不可单用攻泻药
我也曾用本方结合丁香透膈汤,旋复代赭汤的精神随证加减,治疗因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而致幽门不全梗阻的病人。例如一患者20多天来,出现朝食暮吐的反胃症候,每到晚上9时左右,腹中攻串,水响雷鸣,胀满上逆,最后大吐一阵,吐物中尚能辨出早饭中未全消化的残渣(朝食暮吐),吐后方舒,才能入睡,每晚如此。舌苔略白,右脉滑中带弦,尺脉较弱。处方如下:生赭石30克(先煎),旋覆花10克(布包),半夏10克,党参10克,当归9克,红花9克,桃仁9克熟地12克,紫肉桂5克,赤芍12克,槟榔10克,公丁香3克(后下)沉香粉3克(分冲),广木香6克,砂仁5克,生大黄4.5克,生甘草3克。3剂药后症状明显减轻,8剂后,呕吐全止。用此方稍事加减,共进20多剂,痊愈出院。出院时,带香砂养胃丸20袋(每日2次,每次6克),六味地黄丸2O粒(每晨空腹服半丸或1丸),以善后调理。
活血润燥生津汤(《成方切用》引朱丹溪方)
当归6克、白芍6克、熟地6克、天冬5克、麦冬5克、全瓜蒌5克、桃仁3克、红花3克,水煎服。用量比原方加重了1倍,需要时还可再加些。
本方主用于治疗内燥之证。内燥则血液枯少,火炎则津液不足,故见口唇干燥,皮肤皲裂,口渴咽干,唾液枯少,大便干涩难解,烦躁少食。舌红少津,脉沉涩等症。方中以归、芍、地黄滋阴生血,瓜蒌、二冬润燥生津,红花、桃仁活血润燥,八药互助互济,功能活血、润燥、生津、养液,内燥自除。凡阴虚血燥而兼瘀滞者,此方皆宜。通幽汤润燥,偏用于幽门气逆不开,其大便燥结不下,尚用于清气不升、浊阴不降之证。本汤则偏用于阴、血、津、液俱不足,其大便干涩不下,证由阴血津液俱虚,肠道失润所致。我常以本方合麻仁滋脾丸(火麻仁、白芍、枳实、大黄、厚朴、杏仁)方随证加减,用于老年人习惯性便秘或大病后(尤其是高热病后)阴、血、津、液俱不足,而大便困难者。
滋燥养营汤(《成方切用》)
酒当归6克、生地3克、熟地3克、白芍3克、黄芩3克、秦艽3克、防风1.5克、甘草1.5克、水煎服。

主治火热伤肺,血虚外燥,皮肤皲揭,筋急爪枯,或大便风秘。
方中以当归养血润燥为主药;二地滋肾阴而补肝血,白芍泻肝火而益血,为辅药;佐以黄芩清烁肺之火,秦艽养血荣筋,防风散肝胆之风,后二药散风荣筋而不燥;甘草甘平益脾,入润剂则补阴血而为使药。活血润燥生津汤主用于治内燥,本方则主用于治外燥。
我有时用这两张药方的精神,结合健脾胃、生津液之品,如生白朮、知母、玉竹、黄精、葛根、天花粉、沙参、生麦芽等,随证出入,用于治疗西医诊断的干燥综合征,常取得一定的效果。如因唾液太少,食道干涩,吃饭困难,不易下咽,须用水送者,还可加生赭石20克(先煎)、旋覆花10克(布包)、苏子梗各6~9克、焦槟榔9克、六一散5克(布包),以助降逆滑润之力。请参考试用。
炙甘草汤(《伤寒论》)炙甘草12克、生姜9克、党参6克(或人参2克)、生地30克、桂枝9克、麦冬9克、麻仁9克、大枣4枚、阿胶6克(烊化),水煎服(原方以清酒和水各半同煎,阿胶烊化,日分3服,但其用量大,今折合为一剂汤药量)。
本方主治伤寒病后或重病恢复期阴血不足,血不荣心,虚羸少气,心慌心悸,虚烦少眠,大便干涩,舌质略红少苔,脉象结代不整。或肺痿久咳,吐涎沫稀痰,量多,咽燥而渴,或痰中带血,心悸气短,心中温温液液,失眠多汗,脉虚细而数,或偶见结代。
方中重用炙甘草甘温益脾,脾属土为心之子,补子而实母,缓心脾之急而复脉为主药;生地滋阴生血,麦冬益阴养心以利复脉,为辅药;用人参(党参)益气以生阳,桂枝助心阳而通脉,阿胶养血滋阴,麻仁润肠缓中,得生姜之辛,滋而不腻,共为佐药;生姜和大枣调和营卫为使药。诸药相合,具有滋阴养血、益气复脉的功能。本方重用生地还配以麦冬、阿胶、麻仁,并以炙甘草为君药,可见是一滋阴养血之剂,善补阴者阳中求阴,故又配以人参、桂枝、生姜、益气、辛通而助阳、伤寒重证或大病久病之后,阴血耗伤,心血不足,心阳不振,而见心动悸、脉结代之症,本方最为适用。
仲景这一滋阴养心血、益气助心阳而复脉之法,给后人极大启发。今人用此方治疗阴血不足,心阳不振而致的心律不齐、频发的期前收缩、室性早搏,甚至出现二联律、三联律者,随证加减,都能取得良好效果。目前,不少学者在研究中医益气活血药物治疗心律不齐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因此而认为了心律不齐的中医病机均为气虚血瘀,则欠妥。我们通过学习仲景先师为治疗伤寒病后心动悸,脉结代而制定的滋阴养血为主,佐以通阳复脉的炙甘草汤后,可以看出西医诊断的心律不齐,中医看来,不一定均为气虚血瘀,应该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进行全面分析,辨出脏腑经络、虚实、寒热、各种不同的证候,针对不同的证候进行不同的治疗。不可一见心律不齐即用益气活血药。这是个人的一点儿浅见,仅供参考。
我在临床上常用此方随证加减用于治疗阴血不足证候中出现的心律不齐。兹举一病例如下:宋某某,女,25岁,1972年6月18日初诊。主要症状:数年来经常心慌气短,心中发空,胸间不适,脊背痛,劳动后更明显,食欲较差,大小便正常,月经正常。诊查:舌尖红,舌苔薄白,脉弦细有结代,每分钟脉结代3~4次。辨证:舌红脉细为阴虚之象。脊背疼痛、劳动后明显,知为胸背部阳气不振,经络痹阻。心慌气短,知为血不荣心,心中气血不足。综观脉症,诊为阴虚、血不荣心而心悸动、脉结代之证。治法:养阴补血,益气助阳而复脉。处方:炙甘草9克,麦冬15克,生地15克,五味子9克,当归6克,丹参15克,党参9克,玉竹15克,金狗脊15克,桂枝4.5克,陈皮9克。3付。二诊:药后背已不痛,心律不齐次数减少(每分钟1~2次)。上方去狗脊,加龙眼肉10克,再进3付。三诊:自觉症状已无,脉未见结代,心脏听诊未发现心律不齐。此患者又服6付中药进行调理,心慌气短、心律不齐得以治愈。《千金翼方》用本方治疗虚劳。《外台秘要》把本方用于治肺痿,但本方为补虚之剂,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心肺俱虚)者。甘草干姜汤则治肺中冷、吐涎沫、头眩、小便数或遗尿者,故仅用甘草12克、干姜6克温之。可见同是肺痿,治法不同,不可不辨。我也常用此方随证加减,用于治胸痹兼见心悸动脉结代,西医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伴有频发室性早博或房性期前收缩者。处方如下供参考:全瓜蒌30克,薤白12克,檀香6~9克(后下),枳壳10克,蒲黄10克(布包),焦山楂10克,炙甘草9~12克,生地15克,麦冬6克,丹参15克,党参9~12克,桂枝5~9克,远志10克,炒枣仁15克,水煎服。常收良效。胸痛明显者,去党参加五灵脂12克,或另随汤药加服苏合香丸1丸,一日2次。心悸失眠者,加龙齿10~30克(先煎)、珍珠母20~30克(先煎),炒枣仁增至30克(先煎)。头眩晕者,再加泽泻30克、钩藤20~30克。大便干结者,加酒军6~9克。体胖痰盛者,加半夏10克、化橘红12克、茯苓15克.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