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中医的根是文化,时方流行是文化没了!

2015/8/8 14:36| 发布者: david92003| 查看: 593| 评论: 1

摘要:   《伤寒杂病论》属于中医经典之一,历代医家(中医)都认为这部书体现了中医诊疗活动的最高水平。故注解阐发此书的著作(包括阐发其内涵与扩大经方应用范围),可以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为医者,得其一鳞半爪,便可 ...

  《伤寒杂病论》属于中医经典之一,历代医家(中医)都认为这部书体现了中医诊疗活动的最高水平。故注解阐发此书的著作(包括阐发其内涵与扩大经方应用范围),可以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为医者,得其一鳞半爪,便可乘雷上天,震烁当世。

  可是当我们试着用传统的世界观(三坟时代的世界观)来看这部书的话,她却是最普通不过的方法论了。并没有什么高深莫测的内容,只是很朴实的一步一步的就事论事。用一种直接但是有效的方法来解决人类的健康问题。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直接是一种大智慧。之所以我们现代人看来她晦涩艰深,只是因为我们的世界观不同,丢失了直接的智慧。

  我们可以就《伤寒杂病论》的理论体系逆流而上,便有一条很清晰的脉络展示在我们眼前:《伤寒杂病论》——《黄帝内经》——《易》。

  恍然大悟!

  《易》——《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原来这里有这么一个传承关系!

  《易》是中国古人认识世界和宇宙的自然科学。

  《黄帝内经》是中医的生理学和病理学。《神农本草经》是中医的药理学。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的临床医学。

  《伤寒杂病论》产生并形成于汉晋,当时是如何流传而且医生们是如何应用,这个文献记载不是很明确,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翼方-序》里有句话:“江南诸师密仲景之方不传”。这些人之所以会秘而不传,是因为他们知道这部书是好书,而且是他们可以看懂得好书。通过这点看来,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些人的文化底蕴还是颇深厚的,最起码对当时的自然科学,生理病理学和药理学是有一定了解的,没有这个功底是看不懂这本临床医学专著的。

  我们都知道《伤寒杂病论》的第一部注解专著《注解伤寒论》成书于金代。几乎与此同时,金元四家兴起。唐与金之间还经历了一个宋代,宋朝很具影响力的一部方书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从宋时开始,我们就可以明显的看出来,处方用药的风格便大不一样了。唐时处方还有明显经方痕迹,《和剂局方》已经明显变样了。

  如果我们仔细感受从唐(包括唐以前)到宋再到金元,可以看到一个从经方向时方演变的过程,《和剂局方》标志着时方的百家争鸣,金元四家的兴起,标志着时方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个别类似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作者)之流仍苦苦坚守经方的阵营。

  时方的兴起,标志着当时医知识的普及,与此同时医生的门槛也被降低,因为时方兴起之后便大开方便法门,使一些人心生懒惰,跳过了当时的自然科学与生理病理学,直接记忆若干个汤头便开始挂牌行医,就像现代,感冒感冒通胃疼吃胃必治一样。

  方便法门一开,学医便有了两种途径:一,汉唐时形成的方法,从源到流,《易》,《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入手便非常艰难,没有几年功夫根本无法上手,初学无从实践,往往使人望而生畏。但学成后可举一反三,见病知源。二,从流到源,从背诵《汤头歌》,《药性赋》开始,逐渐向上,入手浅显实用,但却容易使人浅尝辄止,不思进取。由于浅显,所以大多数学医者都倾向于第二种方法。可是人类天生的惰性却使绝大多数人浅尝辄止了!

  这样一来《伤寒杂病论》便少人问津了。

  而历史却证明了成无己这类经方坚守者的正确性,从清代开始,《伤寒杂病论》越发受到广大医家的重视,研究这部书的医家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经方派”(所谓经方派并不是说只是应用经方,而是精究其理法)这么一股中医界的中坚力量,直到今天。

  没有正确世界观与方法论指导的学问是很可怕的。如晚晴明医唐容川便说过:“。。。余每谈及医辄引易理明之,听着每每河汉其言。。。”。这里的“听者”指的便是这些浅尝辄止的医生们。所以,我们讨论《伤寒》的学问,一定要站在共同的基础上,这个基础,便是《易》,《内经》《本经》。

  一部大《易》,卦分先后二天,先天为体,后天为用。《易-说卦传》云: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此四句直言先天卦位。仲尼以一字,明先天八卦为对待也!同样是《易-说卦传》又云: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此言后天八卦之位,《礼记-礼运》云:五行于四时。此之谓也!八句首一字,明后天卦位为流行耳!对待者为体,流行者为用,天地自然之变化见矣。《易》与天地准,岂虚语哉?­

  

  以上这一段文字,便是古人对整个宇宙认识的普遍概括。也就是中国传统的世界观。中国文化就是这样,先给一个整体的普遍概括,然后再从各个方面去描述,从宏观上讲,理就是这个理,是任何事物都具备的规律,至于如何落实到各个领域上,就看这个具体的操作者对这个理的内涵体会与对这个理法运用的熟练程度了。

  这个理法贯穿于整个中医学理论之中,《内经》,《伤寒》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甚至是中医学的发展史,最先出现并成熟的就是《内经》《伤寒》,发展和丰富了几千年,到最后还是落实到了《内经》《伤寒》上。

游方郎中崔昆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