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刻注册 登录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返回首页

man1234567的个人空间 https://www.ngotcm.com/forum/?12765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9月1日孙中山、黄兴发动钦廉防城起义一百周年

已有 195 次阅读2008/9/25 05:28 |个人分类:同舟共济

lcf168:9月1日孙中山、黄兴发动钦廉防城起义一百周年     15632/135 楼主

广西南宁
2444 0
343 1228
2003年12月13日
 头  衔:会员
 经验值:2737

用户贴图

同盟会发动钦廉防城起义  
  光绪三十三年(1907)七月二十六日(新历9月1日),同盟会员王和顺等起义于广东钦州王光山。广东钦州所属三那(那黎、那彭、那思三圩),盛产蔗糖,清政府对此地课以奇重粮捐,当地人民苦不堪言。光绪三十三年(1907)三、四月间,曾聚集万人举行抗捐起义。起义虽遭镇压,但人民心中埋下了复仇种子。当地群众派代表赴河内,请求孙中山给予支援。孙中山命同盟会会员王和顺为中华国民军南军都督,入钦州腹地陆屋、三那等地联络民团、会党,准备起义。王和顺在三那得到同盟会会员新军标统赵声的帮助,曾前往河内求援的梁建葵等集合民军千人,枪数百来会合王和顺。适时廉州防城清军哨官刘辉廷,李耀堂经革命党运动,同意率部反正。王和顺得孙中山同意后,决定袭占防城。七月二十六日,王和顺率二百人往钦州王光山起义,随即奔袭防城,驻防清兵倒戈响应,起义军遂于二十八日占领防城,杀县令宋晁元。王和顺以中华国民军南军都督名义发布《告粤省同胞文》、《告海外同胞书》及同盟会《革命方略》中的《招降满洲将士布告》。《告粤省同胞文》,申明起义“以自由、平等、博爱为根本,扫专制不平之政治,建民主立宪政体,行土地国有制度,使四万万人民无一不得其所”的宗旨。《告海外同胞书》则谴责了清政府“弃民不顾”,“视民如仇敌”的罪恶。此后,义军随即冒雨移师攻钦州。其时黄兴已潜入钦州,生动清军倒戈内应。清新军统领郭人漳,佯装“赞成革命”,暗中伙同钦廉道王瑚扼险拒守。黄兴受骗按郭人漳之意,指示王和顺转攻有重兵驻扎的广西南宁。起义军攻取钦州计划未成。只得改打灵山。郭人漳派兵尾追,并乘机攻陷防城,使义军腹背受敌。义军攻灵山等地未果,退兵木头塘,改道取南宁,连破横州、永淳二城,队伍增至三、四万。两广总督张人骏急调桂林、柳州、郁林等地清兵围剿。八月初,起义军以枪械不济,退回三那。八月初十日,王和顺解散起义军,遁往越南。梁建葵率余部退入两广交界的十万大山。刘辉廷等率百余人由马笃山到那勤、大碌伺机再举。历时半月的钦廉防城起义失败。

 

先发个题目作倡议,并不断增附有关史料。欢迎豆友添加具体建议和讨论。

 

---------------------------------lcf168 于 2007-8-16 5:51:27 编辑该贴
桂林的女人就象女人,男人也象女人;柳州的男人就象男人,女人也象男人;南宁的男人不象男人,女人不象女人。 北部湾的男人象男人,女人象女人。
发表日期: 2006-5-21 8:38:07
 广而告之: 黄姚古镇旅游宣传口号征集,3千元大奖等你拿!广告语字数12字以内(附100字以内的解释说明),详情请点击页面《黄姚古镇旅游宣传口号征集活动》。
本文观点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立场!
相约红豆,相约你我,红豆交友俱乐部    红豆社区图片频道>>>
<-单击可收缩回帖
lcf168 的回复: Re:9月1日孙中山、黄兴发动钦廉防城起义一百周年 帖子列表

孙中山、黄兴两次发动钦廉起义
钦廉防城起义 又称“丁未防城之役”。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丁未年)四月下旬,广东钦州(今属广西)三那墟(那黎、那彭、那思)人们因糖捐过重,组织“万人会”,以团绅刘思裕等为首领,发动抗捐斗争,清两广总督周腹即派郭人漳、赵声率军前往镇压。孙中山决定联合抗捐群众,大举起义,派邝敬川潜赴钦州,对刘思裕等“晓以革命大义”,刘等同意接受同盟会领导,共同起义。又派胡毅生入赵营中,约郭、赵同时起义。然郭部却袭击抗捐民团,群众猝不及防,伤亡惨重,刘思裕思难。后孙派王和顺为中华民国军南军都督,入三那墟再次发动,黄兴亦亲赴郭营中游说。9月2日,王率二百人由三那墟至钦州王光山起义,5日克防城,杀知县,并出示安民,宣传同盟会的纲领,发布《告粤省同胞文》、《告海外同胞书》等起义文告。旋移师攻钦州府城,由于郭人漳变卦,黄兴未能在城内响应,义军遂转攻灵山等地,取道入桂。后因饷械不济,被迫解散,王帅二十余人退回越南,部分人员避入十万大山。
钦廉上思起义 又称:“戊申马笃山之役”。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戊申年)3月27日,黄兴根据孙中山指示,以旅越华侨中的同盟会员二百人组成中华国民军南军开入钦州起义。29日抵小峰,遇清军六百余人堵击,黄兴采取以退为进的战术,分三路猛攻,清军大败。4月2日进抵马笃山,击溃清军三营,毙管带龙炳堂。旋乘胜取道那楼、大录等地向桂边进攻,队伍增至六百余人。清兵数千人尾追不舍,革命军在钦、廉、上思一带转战四十余日,后因孤军深入,没有根据地为依托,弹尽粮绝,无法坚持下去。黄兴等走越南,其余退入十万大山。

 

孙中山的十次失败起义

摘要:



1    1895年春天,以香港为中心的"兴中会"议决了起义的军事计划,由陆皓东绘制青天白日革命军旗。10月26日,孙中山率领郑士良、陆皓东及欧美技师到广州,准备一举而袭取广州。可惜事机泄漏,清军展开大搜捕,陆皓东慷慨就义。第一次广州起义失败。

2   1900年义和拳之乱,中国北方陷于无政府状态,孙中山于是命各同志准备军事,再次起义。10月8日,郑士良在广东省惠州三洲田发难,声势浩大,起义军一度发展到两万多人。可惜转战一个多月,弹尽援绝,只得忍痛解散。

3   1907年,在新加坡策划潮州黄冈起义。5月22日,起义军向潮州进发,但在清军围攻下,起义军不得不解散。

4   1907年6月2日,孙中山命于惠州七女湖起义,声势浩大,清军败退。后因起义军弹药缺乏,不得已宣告解散。

5   1907年9月1日,发动钦州防城起义。孙中山命王和顺率领三百人在广东省钦州王光山起义,可惜后援不足,清军在后堵截,王和顺等退至岸,其他人解散。

6   1907年12月,发动广西镇南关起义,这次起义在新加坡策划。12月1日,孙中山亲临战场,向清军开炮,连战七日七夜,最后退入安南。

7   1908年3月27日,发动广东钦州、廉州起义。孙中山令黄兴率起义军入钦洲,所向无敌,声威大振,历时40多天,终因弹药用尽,黄兴只得下令解散。

8   1908年4月29日,王明堂获得孙中山批准,在云南河口起义,但因粮饷弹药不足而败退。

9   1910年2月12日,广州新军起义,由赵声主持,后赵声退职,倪映典等继续运动新军,后因情况变化,提前了起义的日期,但事机泄漏,在清军围捕下,倪映典阵亡,这是革命第九次失败。

10   1911年4月27日,激昂悲壮的第二次广州起义(黄花岗役)爆发,是役在槟城策划。黄兴率领革命军攻破两广总督。入夜,因对省城街道不熟悉,起义军终被清军包围,一昼夜间,同志阵亡,被捕者都视死如归。这次起义,死难者86人,寻获忠骸72具,葬于黄花岗。这86人都是中华民族中热血沸腾的青年,眼见国家危亡在旦夕间,而人民愚昧,清吏颟顸,乃决定义一已血肉之躯,唤醒民族的觉醒。86人原是同盟会骨干,一旦牺牲,则同盟会精英斫丧殆尽。但他们的死,却发掘了民族的良心,全国暴动蓄势待发,清廷恶政也到了瓦解的边缘!

民国二号人物黄兴

黄兴(1874—1916)

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重要领袖,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当时人们把他和孙中山并称,号为“孙黄”。
黄兴字克强,原名轸,字廑午,1874年生于湖南善化(今长沙)。他自幼接受了“夷夏之辨”的传统思想,特别是受明末湖南大儒王船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很深。1898年,黄兴入武昌两湖书院读书时,同情维新运动,赞成变法主张。两湖书院毕业后,于1902年春被派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师范科学习。他到日本后不久,即和杨笃生等创办了《游学译编》,并组织“湖南编辑社”,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科学。1903年4月,留日学生掀起拒俄运动,黄兴积极参与组织拒俄义勇队和军国民教育会。同年5月,黄兴在弘文学院毕业后,回到上海。途经武昌时,黄兴返回母校两湖书院发表演说,武昌知府兼院长梁鼎芬奉命将黄兴驱逐出境。黄兴将随身携带的4,000余册《革命军》和《猛回头》分发给军学各界,然后登轮返湘。
黄兴到明德学堂任教后,暗中积极进行革命活动。11月4日,黄兴30岁生日,刘揆一、章士钊、宋教仁、周震鳞、胡瑛、张继等友人,办了两桌酒席为他祝寿。在这次宴会上,他们发起组织反清革命团体华兴会,黄兴被推举为会长。
黄兴等认为会党是武装起义的重要力量,决定从联络会党入手,准备起义。因此,在华兴会外,另立一“同仇会”,专门联络会党。1904年春初,黄兴由刘揆一陪同,与当时湖南著名的哥老会首领马福益会晤。三人互倾肝胆,共商起义大计,决定于该年夏历十月十日西太后70岁生日时,在长沙武装起义;常德、衡山等五路同时举事,黄兴被推为主帅,刘揆一、马福益任正副总指挥。接着,他为长沙起义进行了多方面的准备,派杨笃生、宋教仁、陈天华等分赴上海、武昌、江西,联络革命党人和新军、巡防营策应起义,黄兴在长沙总持一切。为筹集起义经费,他出卖了在长沙东乡凉塘的祖遗田产三百石。
10月下旬,起义事机不慎泄漏,华兴会机关多处被破坏,长沙府县衙门搜捕革命党,并悬赏缉捕黄兴和刘揆一、宋教仁等人。黄兴化装离开长沙,经汉口转至上海,后到日本。
1905年,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以及留日学生中其他团体的一些成员,在东京召开了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黄兴被总理指定为执行部庶务(相当于协理)。这样,黄兴就成为同盟会内仅次于孙中山的重要领袖。
1907年3月,孙中山被日本政府勒令出境,到安南(今越南)河内设立机关,策动两广的革命工作。黄兴于同年夏赴河内,与孙中山共谋在南方起义。9月,他们在广西发动钦州、防州起义,12月发动了镇南关(今友谊关)起义。两次起义先后失败。1908年3月,黄兴由安南再次进入广西,率领200余人,转战钦、廉、上思一带,与清兵2万余人相周旋,为时月余,历经数十战,大破清兵,因而威名大著。后以弹尽援绝,不得不退回河内。
1910年春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后,黄兴和孙中山、赵声11月13日在南洋槟榔屿集会。鉴于过去几次分散的起义都遭失败,决定募集巨款,集中全党人力,在广州组织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1911年1月,黄兴与赵声在香港成立领导起义的总机关统筹部,他被推举为部长。4月23日,黄兴由香港乘轮潜入广州,在两广总督署附近的越华街小东营五号设立起义总指挥部。
4月27日(阴历三月二十九日)晨,黄兴向党人写了绝命书,表示他效命疆场,视死如归的革命决心。当日午后5时半,广州起义发动。黄兴带领方声洞、林觉民、朱执信等敢死队百余人,急攻总督署。攻入后堂,发现总督张鸣歧已逃跑。返出东辕门时,与水师提督李准调来的卫队遭遇,展开激战。许多革命党人牺牲,黄兴亦受伤。他仍指挥队伍奋勇杀敌,且战且走。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人,逃到广州河南女同志徐宗汉家,由她护送至香港就医。
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起用袁世凯调集重兵猛攻汉口。黄兴于10月28日到汉口,就任中华民国军政府战时总司令。他率领民军在汉口、汉阳与清军坚苦奋战20余日,虽然战事失利,但赢得了时间,各省先后乘机响应武昌举事,使清廷土崩瓦解。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黄兴被任命为南京临时政府陆军部长。
黄兴作为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家,也有软弱妥协的一面。他把封建买办反动势力的代表人物袁世凯,看成是拿破仑、华盛顿。因此,当袁世凯为攫取国家权力,挟清室以制革命党时,他赞成妥协让步,认为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助共和,即可举袁为总统。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后,破坏共和制度,并策划了暗杀宋教仁案。孙中山和黄兴发动了反袁的“二次革命”,但很快失败,黄兴再一次流亡日本。1916年袁世凯败亡后回国,10月31日在上海病逝。


王和顺(1869-1934)

  中国民主革命者。字德馨,号寿山,广西邕宁(今南宁)人。行伍出身。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参加广西会党起义,失败后走香港、西贡。1906年参加同盟会。次

年受孙中山委为中华国民军南军都督,发动钦廉防城起义。1908年受孙中山派遣与黄明堂、关仁甫发动,云南河口起义。1911年(宣统三年)响应武昌起义,举兵广东惠州,攻克东江各县,促成广东光复。次年被陈炯明击败出走。1916年护国运动时,组织义军,响应反袁。1922年联合滇军讨伐陈炯明,不久解职。后病卒。

王和顺
寿山 德卿
壮族
中华国民军南军都督(民国) 总统府军事顾问(民国)
1872~1934
中国
广西壮族自治区邕宁县
生平简介
生平简介

王和顺

(1872~1934)清末会党首领、民初将领。字德卿,号寿山,南宁人,壮族,出身贫农。清末广西会党大起义的首领之一,1899年首举义旗,转战桂南七八载。起义失败后逃亡海外。1907年加入中国同盟会,被孙中山委为中华国民军南军都督,指挥防城起义,转战钦、廉半月。1908年和黄明堂、关仁甫发动河口起义。辛亥革命爆发,潜入广东东江组织民军万人,称惠军统领,克复惠州,进驻广州。为广东民军之首。1912年初正准备北伐,被广东代都督陈炯明缴械,逃往香港。1913年被袁世凯聘为总统府军事顾问。年余,目击袁氏阴谋称帝,去职南返。

1916年同徐勤组织广东护国军讨袁,任副总司令,从东江起共攻打广州,驱逐龙济光。旧桂系督粤期间,避居香港。1922年陈炯明叛变,衔命入广西联络滇军杨希闵、桂军刘震寰起兵伐陈,迎孙中山回广州。1923年辞去军职,隐居广州。1934年病故。

-----------

黄明堂(1866-1938)壮族民主革命先驱。小名黄八,广西钦州大寺村人。清末,曾为农民起义军首领。后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光绪三十二年(1906),奉孙中山之命在越南太原府建立革命武装。三十三年(1907)九月,受命为国民革命 军西路军都督,率部于镇南关起义。十月,连克镇南关镇北、镇中和镇南三座炮台,缴获清 军14门大炮及数百支步枪,孙中山曾亲临阵地嘉奖。后因孤军无援而被迫撤入越南。光绪三 十四年(1908)四月,又受命为国民革命军西路军元帅,发动云南河口起义,并攻克河口,率军北上,西南数省为之震动。因后援无继,众寡悬殊而失败,退到越南转回广西防城、钦州 一带活动。1911年武昌首义胜利后,率"明字顺军"进入广州,受孙中山委任为粤军都统。 1913年,又奉孙中山之命讨袁伐桂和讨伐陈炯明的叛乱,积极拥护孙中山。1925年3月,蒋介石上台,乃辞去军职,闲居广州。1938年日寇侵入广州,乃回钦州组织抗日义军,然未出师即病卒。

-----------

1907年5月到9月的钦、廉、潮、惠四府的起义,在同盟会原有一个统一的计划。这年初,许雪秋准备在潮州先行发动,电告孙中山。“旋得中山先生复电,谓起事时期须与惠州、钦廉约同,以便牵掣清军,万勿孟浪从事,致伤元气。”(《丁未潮州黄冈二役别记》,《革命之倡导与发展》,中国同盟会三,第77页。)而在这几处中间,重点是钦廉地区的起义,由孙中山坐镇河内机关,亲自部署,黄兴更身入钦廉内地,直接从事发动;潮、惠两府的起义则是策应之师,只由孙中山派胡汉民到香港和冯自由一起指挥。此外,还曾派关仁甫到广西边境,联络镇南关守军起义,但没有成功。

-----------

  为什么三路起义中的重点放在钦廉地区?这是因为:第一,钦廉地处粤桂边区(当时属广东,解放后改归广西)。从这里发动,目标是向广西南宁推进。这本是他们预定的方针。第二,中越边境大多是崇山峻岭,而钦廉地区却毗连边境东端交通便捷的通道。“防城所属东兴埠,为中国、安南交界之边境,越桥即为安南之芒街。”(邓慕韩:《书丁未防城革命军事》,《建国月刊》第3卷,第3期,第68页。)便于运送军械和人员。第三,已由黄兴秘密介绍加入同盟会的郭人漳、赵声两人所部,这年四月恰奉两广总督之命移驻钦廉地区。第四,钦廉一带这时正发生大规模的群众性的抗捐斗争。刘思裕领导的抗糖捐斗争,参加人数达到数千,并和同盟会建立了联系。有了这样几个条件,从孙中山、黄兴看来,选择这里发难是比较有把握的。

  但客观事态的发展有时并不同人们的预期相符。由于内部联络不周,刘思裕领导的斗争却被郭人漳部镇压下去;潮州黄冈的会党因偶然的原因而提前起义,很快被击散,邓子瑜在七女湖发动后,才知黄冈起义已失败,无法坚持下去;钦廉防城之役也因郭人漳临事怯懦动摇,按兵不动,使原定目标没有得到实现。原以为盘算得很好的整个部署,最后却演化成零零落落、此起彼伏的多次分散的起义活动,并没有取得多少成果,实在可发一叹!

  这年12月到第二年5月,同盟会在粤、桂、滇边境又先后发动了镇南关起义、钦廉上思起义和河口起义。这三次起义,可以说是钦、縻、潮、惠起义的直接继续。它的战略意图,它所依靠的力量,都是承袭前次而来。孙中山、黄兴都没有因前次的失败而灰心,改变或放弃原有的战略打算;那次积聚起来或经过联络的武装力量,大体上还保存着,并没有消耗完。这就使他们决心在经过一番休整后,再作一次尝试。

  为什么选择这三处作为再次起义的突破口?当时,同盟会的指挥机关和补给基地都设在越南。中越边境全长一千三百多公里,崇山峻岭,路径丛杂,只有从河内有铁路分别通往云南河口和广西镇南关,从海防有轮船可通往钦廉地区对岸的芒街。这三个交通最为便捷的边境要地,自然成为革命党人再次发难的冲击目标(广西博物馆沈奕巨:《试论同盟会在西南边境的武装起义》,提交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学术讨论会论文。)。

  在这三处中,最初重点仍在钦廉地区。这是因为:驻防钦廉的郭人漳部是一支有着较强战斗力的部队,郭人漳在前次起义中虽然态度暧昧,但还没有和同盟会撕破面皮,仿佛仍可利用;而那次起义中使用的主要武力梁少廷、梁瑞阳部会党退入十万大山后,仍在坚持斗争。从同盟会看来,这里起义的条件比其他两处要优越。因此,镇南关起义只是它的前奏,河口起义原来则是它的配合性行动。

  镇南关起义很快就失败了。钦廉防城起义时,郭人漳因看到革命军力量薄弱、清方又恢复了他的道员衔,就公开和同盟会翻脸,向起义军作战;二梁所率的会党队伍又存在内部不和、纪律不良等弱点;尽管黄兴亲自前往指挥,这次起义也没有能坚持多久。河口起义却因有当地驻军多起投诚,最初发展得比较快,不仅迅速占领河口,并开始向滇南重镇蒙自推进。于是,同盟会的领导重点就转移到这方面来,连黄兴也转入河口军中。但这次起义最后仍然失败了。

---------------------------------
桂林的女人就象女人,男人也象女人;柳州的男人就象男人,女人也象男人;南宁的男人不象男人,女人不象女人。 北部湾的男人象男人,女人象女人。
回复时间:2006-10-20 8:56:56
回复
本文观点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立场!
 广而告之:
lcf168 的回复: Re:9月1日孙中山、黄兴发动钦廉防城起义一百周年 帖子列表

辛亥革命90周年记——辛亥革命的过程(上)





    1911年(辛亥年)武昌起义爆发和各省宣告独立,这个导致清朝帝制覆灭的全国性革命浪潮,史称辛亥革命。但1911年的事变并不是突然出现的,它是20世纪初年勃然兴起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进入高潮的表现,因此,辛亥革命时期又是泛指这场民主革命运动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而言的。

    (一)革命运动不断高涨

    20世纪初年,比起半年前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时期,中国大地上沉寂得仿佛要人窒息。这是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迹象,一场新的革命风暴就要席卷古老的中国大地。资产阶级革命派广泛传播民主革命思想,革命团体的相继建立,集结革命力量,准备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1.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义和团运动之后,清政府推行所谓的“新政”,企图苟延残喘。兴办学堂和奖励留学是清政府“新政”的主要内容。从新式学堂出身或留学归来的学生接受了资本主义“西学”、“新学”的熏陶,世界观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许多青年被培养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不少人实现了从封建文人到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转化。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出现给近代革命事业提供了一支新的力量,他们的爱国思想日益发展,逐渐以各种方式为振兴中华而积极行动起来,逐步从爱国走向革命。

    1900年以后,随着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以及孙中山和革命派的共同努力,在国内外掀起了出版介绍西方资本主义的翻译著作,创办革命报刊,发行革命书籍,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热潮。

    20世纪出年出版发行在社会上广泛流传的译著,除了严复在戊戌变法失败后陆续翻译出版的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的《群学肆言》、穆勒的《名学》、孟德斯鸠的《法意》等书以外,还有杨廷栋译的卢梭《民约论》、颜慧庆译的《理财学课本》、蔡元培译的科培尔《哲学要领》,以及大多由出国留学生翻译的《政治学》、《经济通论》、《美国独立战争史》、《万国宪法比较》、《葡萄牙革命史》等书。这些译著的出版发行和广为流传,极大地冲击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传统思想观念,开阔了人们的视野。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不再追求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彼得变政”等模式,走上了“美国独立”、“法国革命”等民主革命的道路。

    在翻译出版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经济、历史等方面书籍的同时,革命派及海外留学生和国内知识界还掀起了创办革命报刊,宣传革命的热潮。当时革命派活动的主要基地和新型知识分子的聚集地,国外主要是日本、美洲、南洋,国内则是上海、广东及香港等地区,革命书刊的发行地也大多数集中在这些地区。特别是1903年至1904年间,革命书刊如雨后春笋,遍及各地。

    在日本,截至同盟会成立前,留学生继创办《译书汇编》、《开智录》、《国民报》之后,又先后创刊发行了许多宣传革命的刊物。主要有:1902年11月,杨守仁、黄兴等创办的《游学译编》,鼓吹反清的民族主义思想;1903年1月,刘成禺、李书城等创办的《湖北学生界》(后改名为《汉声》),革命刊物以省命名并由同乡会主编以次为首创;1903年2月,孙翼中、蒋方震等创办的《浙江潮》,积极宣传民族革命思想;1903年2月,直隶留日学生的《直说》,载文反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1903年4月,秦毓鎏、黄宗仰等创办的《江苏》,宣传推翻清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它与《湖北学生界》、《浙江潮》一样,是留日学生积极鼓吹革命,反对保皇派的重要刊物之一;1905年6月,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田桐等创办的《二十世纪之支那》以宣传爱国主义,使中国成为20世纪亚洲乃至世界第一强国为宗旨。

    在美洲和南洋等地,《檀山新报》经孙中山1903年9月改造后,成为檀香山兴中会机关报。随后,孙中山又于1904年将美洲洪门致公堂机关报《大同日报》,从保皇派手中夺回,改造为宣传革命的阵地。同年,革命派在新加坡创办了《图南日报》

    在国内,截至1905年,上海创办的革命报刊有《大陆》、《童子世界》、《国民日日报》、《中国白话报》、《俄事警闻》、《女子世界》、《二十世纪大舞台》等,另外有的旧式报纸如《苏报》,这时也转而积极鼓吹革命;广东及香港地区的革命报刊,继1900年1月在香港创办的《中国日报之后》,又先后创办发行了《岭东日报》、《亚洲日报》、《世界公益报》、《广东日报》、《有所谓报》等。沿海和内地其他地区的革命报刊有:《觉民》、《萃新报》、《重庆日报》、《俚语日报》。

    在中外反动势力的摧残破坏下,这些刊物有不少被迫先后停刊,但民主革命思想汹涌澎湃,不可遏止,此报停,彼报出,革命思想深入人心。

    在创办报刊的同时,革命派还建立了自己的印书馆,如镜今书局、东大陆图书局、国学社等,印刷革命书报。作新社、广智书局、商务印书馆、大同书局也竞出新书。由革命派编撰和翻译出版的革命书籍,不下百数十种。它和革命报刊一样,不胫而走,畅销国内外,在传播革命舆论,激发民族革命思想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宣传革命的读物中,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对启发人们的民主觉醒,组织和壮大革命派的队伍,推动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作用最为显著。1903年5月出版的《革命军》,在短短的一二年内,各地翻印达二十余版,风行海内外,销售逾百十万册,像一颗精神炸弹,其惊世骇俗,震聋启聩的威力,是无法估量的。《革命军》一书的出版,对人们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跃进到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革命军》与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成为革命志士必读的教科书。

    20世纪初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缩小了保皇派的市场,扩大了革命阵营,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为众多革命小团体的出现以至同盟会的成立,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预示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就要到来。

    2.革命团体的相继建立

    随着民主革命队伍的壮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国内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在1904年前后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在同盟会成立前的众多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中,除孙中山在国外较早创建的兴中会外,规模和影响较大的是湖南的华兴会、湖北的科学补习所和浙江的光复会,而华兴会的创建者黄兴又是当时最有威望的革命领导者之一。

    黄兴出生于地主家庭,1901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两湖书院。1902年春,声势显赫的湖广总督张之洞把这个“高才生”选派去日本留学。1902年11月,黄兴在东京与好友杨守仁共同创办以译文为主的《游学译编》,传播民族民主革命思想。1903年春,黄兴回国,6月回到故乡长沙,借在明德学堂教书为掩护,鼓吹民族思想,暗中策划革命。

    1903年11月11日,黄兴以过30岁生日为名,邀约陈天华、秦毓鎏、章士钊等十多人,商议筹设革命团体等事项。会上决定成立华兴会,对外则声称集股筹组“华兴公司”,以“兴办矿业”。1904年2月15日,华兴会在长沙正式成立,公推黄兴为会长,宋教仁、刘揆一为副会长。华兴会很快就发展到五六百人,会员绝大多数是从日本留学归来和在国内学堂毕业或肄业的知识分子。为了扩大势力,黄兴积极与军界和会党联络,筹备长沙起义。由于缺乏经验,长沙起义计划泄露,10月26日黄兴潜出长沙,逃往上海。大批华兴会骨干纷纷走避东京,为同盟会的成立直接提供了领导和群众两方面的条件。

    华兴会对湖北革命运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宋教仁在华兴会成立后,回到武昌参与科学补习所的组建工作。1904年5月,湖北革命志士张难先和前来武汉避难并一起加入新军的原华兴会会员胡瑛,联络军界同道,与学界反清革命的吕大森等12人,在武昌斗级营同庆酒楼开会,商议组织革命团体,并推定吕大森起草章程,决定团体名称为科学补习所,会员要“以心记之宗旨‘革命排满’四字为主”。

    1904年7月3日,武汉军、学两界30余人集会,科学补习所正式成立,吕大森任所长,胡瑛任总干事,宋教仁任文书。7月,黄兴由上海到武汉,科学补习所开会欢迎,黄兴告以华兴会准备在11月16日起义,所员都表示赞同,约定湖南发难,湖北响应。长沙起义失败后,10月20日,清政府军警搜捕科学补习所,由于事先得到黄兴的紧急通知,军警一无所获,但科学补习所的活动从此被迫停止。

    科学补习所是湖北最早的重要革命团体,它的活动的重点一开始就放在新军方面,并作为经验保留下来,形成20世纪初湖北地区革命运动的一个传统。对于武装推翻清王朝的统治,这是革命事业的一个好的发端,为后来的辛亥武昌新军首义成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当两湖地区资产阶级革命派相继创建革命组织并积极开展活动时,江浙地区的革命党人也积极联络会党,策划革命活动,1904年冬在上海成立革命团体光复会。

    早在1900年,杭州求是书院爱国师生曾组织过一个研究时事的小团体“浙会”,不久改称“浙学会”。1901年,“浙学会”大部分会员或东渡日本,或去上海,相继投身于东京留学生和上海中国教育会及爱国社等组织的爱国革命活动。1903年10月和11月,“浙学会”部分成员在东京两次集会,密议如何建立新的革命团体,回国策动武装起义。

    1904年初,“浙学会”会员陶成章和军国民教育会成员魏兰回国,着手分头联络会党。同年10月,陶成章来到上海,与先期来这里组建军国民教育会暗杀团的龚宝铨密商,决定根据东京浙学会原议,组建革命团体。当时,章炳麟已在狱中,只有蔡元培声望最高,准备推为首领,以利号召。随后,先由龚宝铨与蔡元培商讨,决定扩大暗杀团组织。1904年10月,暗杀团改名为光复会,又称复古会,在上海正式成立,蔡元培任会长。蔡元培提出邀陶成章参加。尚在狱中的章太炎通过蔡元培,参与了光复会的筹建,并加入了该会。在陶成章的影响下,绍兴商学两界革命志士和各属会党头目纷纷加盟入会。1905年初,徐锡麟到上海见蔡元培,也加入光复会。秋瑾先加入同盟会,从日本回国后经徐锡麟介绍入会。光复会在浙江迅速扩张了自己的势力。

    除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几个规模和影响较大的革命团体外,1904年前后国内各地还陆续成立了其他一些爱国团体和革命小团体,如上海的旅沪福建学生会、对俄同志会、上海青年学社,安徽陈独秀等人组织的励志学社,广东有朱执信等组建的群智社,等等。1904年前后国内革命团体的大量涌现,预示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即将来临。

    3.同盟会的成立及其纲领

    革命小团体的涌现,尽管数量众多,却难以采取足以推翻清王朝的大规模集中统一行动,形势的发展需要有一个最孚众望的革命领袖出面,把各地分散的革命力量联合起来,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革命组织,将革命运动有力地推向前进。

    在这种情况下,孙中山由于首倡资产阶级的民族民主革命,在国内外革命青年中享有极高的威望,自然成为众望所归的共同领袖,成为足以团结各方面革命力量的中心人物。革命形势的急速发展,革命知识分子作用的明显加强,使孙中山受到了莫大的鼓舞。孙中山流亡海外,心向祖国,密切注视着国内政治局势的变化,不断探索着革命前进的道路。孙中山不仅为建立统一革命组织扫除了思想障碍,准备了明确完整的民主革命纲领,而且联系和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总结出了建立统一革命组织的经验。

    1905年7月19日,孙中山到达日本横滨,很快就前往留学生集中的东京。在东京,孙中山找到了留学界享有很高威望的黄兴,商定与华兴会联合的问题。孙黄会见确定了兴中、华兴等会联合建立全国性革命政党的决策。7月28日,孙中山又与华兴会的骨干宋教仁、陈天华等会谈。会谈中,孙中山始终着重地强调建立一个统一的革命组织对革命发展的重要意义。7月29日,黄兴、宋教仁、陈天华、刘揆一等共同商议华兴会会员参加同盟会一事。经过激烈的讨论,在东京的大部分会员决定参加同盟会。

    1905年7月30日,孙中山和黄兴派人分头邀请各省倾向革命的留学生,在东京举行建立同盟会的筹备会,商讨组建统一的革命组织问题。到会的有70余人,包括来自17省的留学生。会上,孙中山、黄兴等先后发表演说,分析当时形势,痛陈革命大义,阐明进行革命的方法和组建统一革命组织的必要性。经反复磋商,最后确定组织名称为“中国同盟会”,简称“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同盟会筹建工作至此大体就绪。

    8月13日,东京正是盛夏季节,在结构精巧的富士见楼,中国留学生和华侨举行欢迎孙中山大会。这是孙中山到日本后第一次在盛大的留学生集会上公开露面,也是中国同盟会正式成立前夜由它的领袖向广大群众宣布政见的重要政治活动。到会的有1300多人,还有数百人伫立在街旁仰望楼上。这样的盛况,对于东京留学生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孙中山发表了富有政治远见和强烈鼓动性的演说。一开始,他就热情洋溢地对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作了充分的估计,接着分析中国只是在近代才落后西方。他充满民族自豪感地预言,拥有五千年悠久文明历史的中国将要出现一个大跃进。他批评君主立宪主义和无所作为的悲观论调,热烈地号召中国人民下定决心,鼓起勇气,迎头赶上,不惜以流血为代价,“以谋独立而建共和”。孙中山慷慨激昂的语言,深深地感染了到会的听众,经久不绝的掌声显示了留学生对孙中山倡导的革命事业的坚决支持。欢迎孙中山的大会,敲响了同盟会正式宣告成立的钟声。

    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举行正式成立大会,到会的有百余人。大会修改并通过了由黄兴、陈天华、宋教仁等负责起草的章程草案,确认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规定凡其他革命团体宗旨相同而有愿意联合为一体的,概认为同盟会会员。章程规定,同盟会本部暂设东京,本部机构遵循三权分立原则,在总理之下设执行、评议、司法三部。大会一致推举孙中山为总理,选出黄兴任执行部庶务科总干事,协助孙中山筹划一切,主持本部工作。

    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最初就是十六字誓词:“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905年11月26日,孙中山在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明确阐释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所含内容,即孙中山所说的民族革命。具体含义是主张以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反动腐朽的清王朝统治,建立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国家,实现中国的独立和国内个民族的平等。在用民族主义概括阐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时,孙中山注意强调“驱除鞑虏”,实行民族革命,并非是遇到不同民族的人便排斥他,指出革命党人并是恨所有满洲人,而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

    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也就是孙中山所要进行的政治革命,在同盟会纲领中居于核心地位。民权主义主张推翻清王朝统治的同时,废除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孙中山强调实行民族主义与民权主义,是革命党人统一的任务,必须在进行民族革命的同时进行政治革命,不能分成两次进行。民权主义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按照孙中山的解释,即鉴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贫富两极分化,劳资尖锐对立,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中国在革命成功后,应立即解决土地问题,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一次性完成,以防止西方社会种种弊端在中国重演。

    以孙中山为领袖的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诞生,使全国革命从此有了一个指挥中心,成为民主革命运动高涨的新起点。同盟会本部成立后,在孙中山亲自主持下,首先抓紧进行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国内外支部、分会的组织建设;二是《民报》的创刊和对保皇派的论战。同时,也为新的武装起义做了积极的准备。

    4. 革命派同保皇派的论战

    正当孙中山准备重整旗鼓,把革命队伍重新组织起来的时候,却与保皇派发生了激烈的斗争和交锋。同盟会成立后,革命派集中力量与资产阶级改良派展开了一场大辩论。这是继戊戌变法以来,中国近代史上又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

    这次大辩论以《民报》的创刊为正式发端。1905年11月出版的《民报》第1号,除孙中山的《发刊词》从正面阐发了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外,其余文章大多是从不同角度对保皇派进行批判。1906年4月28日,《民报》作为“第三号号外”单独印行《〈民报〉与〈新民丛报〉辩论之纲领》,正式揭开革命派和保皇派之间大论战的序幕。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保皇派关于民主革命的辩论,实际上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失败以后就开始了。从1905年秋同盟会的成立及其机关刊物《民报》的问世,辩论才达到全面决战的火候。革命派和保皇派分别以《民报》和《新民丛报》为主要阵地,外内外20余家报刊先后投入论战,从1905年至1907年,辩论持续了两年之久。革命派和保皇派辩论的核心是——中国往何处去?内容涉及很广,但实际上主要是围绕孙中山提出和阐发的同盟会纲领进行的,即集中在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王朝的统治,要不要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三个方面的问题上。

    在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的问题上,保皇派蓄意抹杀清政府对内残酷镇压、对外投降卖国的客观事实,美化清政府的统治;危言耸听地宣传革命不仅要造成连年战争,血流成河,而且会招惹帝国主义的干涉,导致“灭亡中国”的惨祸。革命派以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批判了保皇派为清政府辩护、诽谤攻击民族革命的种种荒谬论调,揭露清王朝对内进行严酷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对外奉行屈膝投降的卖国政策,结果把中国搞得四分五裂,鲜血淋漓。革命派义正词严地宣布: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为了人民的自由和社会的进步,就必须以暴力革命的手段推翻反动卖国的清政府。

    在要不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问题上,保皇派认为,中国不仅不能实行民主共和,甚至也不可以立即实行君主立宪,而只能先实行开明专制,中国社会必须由君主专制的“据乱世”,经过君主立宪的“升平世”,然后才能进入民主共和的“太平世”。革命派阐明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相信中国人民有能力建设一个民主共和国。革命派在广泛宣传民主共和思想的同时,进一步划清了革命与保皇的界限。

    在要不要改变土地制度即要不要实行社会革命的问题上,保皇派明显地站在封建地主阶级的立场上,美化封建土地制度所有制。革命派坚持社会革命不仅可能与政治革命并行,而且应该与政治革命并行,阐明了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重要性和积极作用。

    革命派和保皇派的论战,进一步划清了革命与保皇的界限,扩大了民主革命阵营,致使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日益深入人心,而康有为和梁启超为首的保皇派则陷入了极端孤立的境地。1907年7月,梁启超在无可奈何中,将《新民丛报》草草收场。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思想理论战线上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5.革命派的武装起义

    中国同盟会一成立,就着手准备武装起义。革命派在思想理论战线上同保皇派进行激烈论战的同时,大力组织开展武装斗争,对清王朝展开了猛烈的攻击。从1906年到1911年4

    4月,革命党人连年不断地发动武装起义,较为著名的就有10余起,武装夺取政权的斗争进入一个新阶段。

    1904年,华兴会长沙起义失败后,参加起义的洪江会首领马福益次年被清政府杀害。他的牺牲,大大加深了会党对清政府的愤恨。当地会党继续图谋举事,为马福益报仇。与此同时,同盟会湖南分会负责人禹之谟在长沙等地广泛地开展爱国革命活动。1906年春,留日学生蔡绍南随同盟会会员刘道一归国回到湖南。到后不久,刘道一集约革命志士蒋翊武、刘崧衡等几十人在长沙水陆洲船上聚会,商讨发动起义。会后,刘道一留长沙全盘负责筹备工作,蔡绍南回萍乡上粟市原籍,同原先在那里从事联络会党工作的魏宗铨会合,加紧进行活动。

    蔡绍南、魏宗铨在萍浏澧三县交界的麻石设立活动机关,秘密发展势力,拟定1907年初发动起义。由于清政府地方官吏事先觉察萍浏澧地区的群众反清活动,1906年10月7日,萍浏澧三县官厅派兵勇,突袭麻石,麻石被迫于12月3日提前举义。12月4日,萍浏澧起义爆发,起义军称中华国民军华南革命先锋队。起义军在十几天时间里,迅速发展至3万人,主力是会党和安源煤矿工人,另外有大量贫苦农民和防营士兵参加,声势浩大,长江中下游为之震动。清政府先后调遣湖南、湖北、江西、江苏四省军队,加上地方驻军以及地方“团勇”不下四五万人,围剿起义军。美、英、德、日各国派军舰驶至岳州,威胁起义军,为清朝的反革命军事围攻壮胆助虐。萍浏澧起义军面对优势的敌人,进行了英勇的顽强的战斗,但由于起义缺乏坚强的领导核心,加之敌我力量相差悬殊,终于在1907年1月上旬宣告失败。

    当刘道一、蔡绍南筹划湘赣边境起义时,孙中山则继续经营两广,力图在那里突破,据两广以进取长江,然后大举北伐,推翻清王朝的统治。1907年3月,孙中山在河内设立筹划粤、桂边境起义的总机关,积极准备在广东潮、惠、钦、廉四府同时举义。由于种种原因,这一计划未能实现,从而演化成了1907年5月至1908年4月不到一年时间里首尾相连的6次起义。1907年5月,广东潮州饶平县黄岗镇爆发起义,成立军政府,发布檄文,宣告同盟会宗旨,清军闻讯赶来镇压,义军苦战数日宣布解散。黄岗起义时,6月2日,惠州七女湖会党夺取清军防营枪械,宣布起义,起义军坚持战斗10余日,因弹药缺乏,自行宣布解散。9月1日,钦廉地区防城起义,宣示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奋斗目标,中旬起义失败。防城起义失败后,孙中山活动的重心转向广西。1907年12月2日,镇南关起义,孙中山偕黄兴、胡汉民奔赴前线,亲自指挥坚守御敌。但因粮械匮乏,援军断绝,起义军被迫撤至越南境内。镇南关起义失败后,革命党又于1908年3月发动了钦州马笃山起义,1907年4月举行云南河口起义,均以失败而告终。至此,孙中山在西南边境发动的武装起义宣告结束。

    1907年7月6日,光复会会员徐锡麟发动安庆起义,利用安徽省高级大员参加巡警学堂毕业典礼之机,双抢击毙巡抚恩铭,乘乱率领学生占领了军械库,意欲夺取武器弹药,未能成功。徐锡麟被捕,第二日被清吏剖腹挖心,残忍地杀害。安庆起义失败牵连了大通师范学堂,秋瑾在7月14日被捕,次日英勇就义。

    1908年11月,安庆马炮营新军起义是新军起义的开端。11月19日,在熊成基的率领下,安庆马、炮等营新军士兵按期起义,应者千余人,猛攻安庆城,数次冲锋,伤亡惨重,后退至庐州,孤军无援,不堪再战,宣布解散,起义失败。1910年1月,因人告密,熊成基被捕遇害。安庆新军起义失败后,参加起义的倪映典避走广州,同盟会南方支部即派他打入清营,在军队中发展革命力量。1910年2月12日,倪映典在广州城郊炮兵第一营起义,汇集约3000人,分三路向广州城发起进攻。倪映典被诱骗前往谈判遇害,起义军弹药匮乏,起义失败。

    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建议黄兴再次在广东发动起义。1911年1月,起义领导机构统筹部在香港成立,黄兴、赵声分任正、副部长。统筹部于4月8日召开会议,决定4月13日正式起义,赵声、黄兴任正、副总指挥。由于广州地方当局加强防范,而海外筹集的饷械起义又未运到,起义被迫延期。4月25日,黄兴感到时机紧迫,潜入广州组建指挥部,临时决定27日晚起义。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下午5时30分,以黄兴为首的“选锋队”120余人,猛攻总督衙门。黄兴等放火焚烧总督衙门后,与清军展开激烈的遭遇战,革命党人被迫四散各自为战,死伤惨重。黄兴直战到孤身一人,右手两指被击断,化装走避香港,起义失败。事后,革命党人多方设法,收集到起义死难烈士遗骸72具,合葬于广州城郊红花岗,并改红花岗为黄花岗。这次起义因而史称黄花岗起义。

    

     中国网2001年10月8日

---------------------------------
桂林的女人就象女人,男人也象女人;柳州的男人就象男人,女人也象男人;南宁的男人不象男人,女人不象女人。 北部湾的男人象男人,女人象女人。
回复时间:2006-9-4 23:17:19
回复
本文观点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立场!
 广而告之:
lcf168 的回复: Re:9月1日孙中山、黄兴发动钦廉防城起义一百周年 帖子列表

 




“二实”黄兴受人景仰
■笃实做人,踏实做事■诞辰130周年之际,黄兴铜像黄兴南路揭幕
 
http://www.hnol.net 2004-10-25 07:32:57 三湘都市报

  本报10月24日讯(记者 杨小娴 实习生 吴玮 李丹丹)“作为黄兴的后代,我们要承继的就是他为事业奉献一切的精神,笃实做人,踏实做事。”从北京赶赴长沙的黄兴嫡孙黄与群这样告诉记者。今天上午,岳麓山黄兴墓和黄兴南路商业步行街北端广场分别举行祭扫黄兴墓仪式和黄兴铜像揭幕仪式。

  25日是黄兴先生诞辰130周年的纪念日。今天一大早,岳麓山上红枫似火、清风阵阵,为了纪念黄兴,来自全国各地和美国、加拿大等国的黄兴亲属26人来到位于岳麓山的黄兴墓前祭扫先辈。同时,民革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省政协及长沙市委、市政府、市政协的领导,以及省会各界人士,黄兴生前亲密战友李燮和、黄钺、焦达峰的亲属等出席了祭扫黄兴墓的仪式。

  祭扫结束后,民革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李赣骝和省市领导梅克保、文选德、刘晓、谭仲池等人,来到黄兴路为黄兴铜像揭幕剪彩。

  据悉,随后展开的系列纪念活动还包括:纪念黄兴诞辰130周年座谈会、“黄兴与近代中国”学术座谈会、黄兴革命事迹与纪念黄兴诗书画展览等。

  相关链接

黄兴生平

  1874年10月25日,黄兴出生于湖南善化县(今长沙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青年时期留学日本。1903年,他回到长沙,发起成立了国内最早的反清革命团体华兴会,并策划大规模的反清武装起义。1905年,他与孙中山一道创建中国同盟会。作为同盟会军事工作的主要领导者,他发动了广西钦州防城起义和广州黄花冈起义等一系列武装斗争。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他就任战时总司令。民国成立后,他一度担任陆军总长和参谋总长。曾领导发动“二次革命”,参加护国运动。1916年10月31日,黄兴在上海逝世,灵柩运回长沙,并于1917年4月15日国葬于岳麓山。

  

(责编:屈昕 作者:记者 杨小娴 实习生 吴玮 李丹丹)

---------------------------------
桂林的女人就象女人,男人也象女人;柳州的男人就象男人,女人也象男人;南宁的男人不象男人,女人不象女人。 北部湾的男人象男人,女人象女人。
回复时间:2006-9-4 23:33:22
回复
本文观点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立场!
 广而告之:
lcf168 的回复: Re:9月1日孙中山、黄兴发动钦廉防城起义一百周年 帖子列表

参加钦廉起义的赵声

赵声

  赵声(1881-1911)字伯先,江苏镇江人。1902年毕业于江南陆师学堂。次年赴日考察军政。1903年回国后执教于三江师范学堂。1911年,他与黄兴分任正、副总指挥,直接策划、组织和领导了举世震惊的“黄花岗之役”。起义失败后,忧愤成疾,病逝于香港。孙中山领导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追赠其为“上将军”。

秘密创作《歌保国》

  赵声自幼聪敏,能文善武,见义勇为,曾破狱救人,被当地百姓誉为“豪侠少年”。他17岁即考中秀才,亲友登门来贺,他却坦然笑曰:“大丈夫当为国效力,使神州复见青天白日,区区一秀才何足道哉!”1900年,八国联军攻破北京,面对日益严重的内忧外患,赵声忧心如焚,决心投笔从戎,遂赴南京报考江南水师学堂。学堂监督何居“伟其人,奇其文”,以第一名录取了赵声。入学后赵声每议时势,“辄惊四座”,为同学所钦佩。在一次要求改革校章的“学潮”事件中,众推赵声为代表与校方交涉,赵声性情率直,思想激进,言语中对监督多有“冒犯”,双方都动了真怒,赵声遂自请退学。他的才名也由此而传播于学界。一次偶然的机会,赵声为江南陆师学堂的一位学生捉刀写了一篇文章,陆师学堂监督俞明震阅罢大为惊喜,将这位学生叫到跟前问道:“此文系何人所作?”“是学生苦心思索所得。”“谅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刻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