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象数疗法的特点及意义
一、治疗效果较好
象数疗法能迅速将郁积在体内的毒素排出体外,使患者早日康复,所以,作用迅速是象数疗法的一大特点之一。研究表明,实施象数疗法后,人体内的血液循环功能迅速恢复正常,病变的器官也可以得到充分的营养而迅速恢复正常,从而使人体迅速恢复健康。
二、安全无副作用
长期临床实践证明,安全有效是象数疗法的最大优点。这一疗法不用打针吃药,无创伤性,无任何副作用,有病治病,无病可以强身,完全符合当今医学界推崇的“无创伤医学”和“自然疗法”的要求。象数疗法可以预防和治疗上百种疾病,如头痛、牙痛、急性腰扭伤、岔气、腹泻等,就可手到病除。至于许多慢性疑难杂症,如糖尿病、高血压、失眠、前列腺增生等,只要有恒心、能坚持,也多有奇效。
三、经济、简便、直观
目前,我国的经济还不很发达,许多地区的医疗条件尚不完善,甚至缺医少药,这就造成了看病难的问题。患者到医院看病,手续繁琐,耗时很多,而且检查 费、药费、手术费等也都很昂贵。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医疗费对于家庭和社会来说都是一笔沉重的负担。象数疗法既不必服用药物,也不必备有医疗器械,只要几个数就可以防病治病了。因此,学会象数疗法可以极大地节约医疗开支,节省许多宝贵时间,是一种经济实用的自然疗法。
象数疗法不需任何药物和医疗器械,也不讲究诊治场所,每日利用空余时间,按照书上所提供的处方,默念象数,就可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相对于我们现行的某些常规诊疗方法来说,象数疗法应该说是更简单、更直观、更易行。
四、易于推广普及
象数疗法是一种无针、无药、无创伤、无副作用的物理疗法,是一种标本兼治的全身治疗方法,尤其是对一些慢性病症和痛证的治疗,能显示出其独特的疗效。同时又不受时间、地点、环境、条件的限制,又具有易学、易掌握、易操作、方便灵活、见效快的优点。因此,象数疗法适合社会各阶层人士学习、掌握和应用,非常容易推广和普及。
实践表明,它大道至简。患者默念象数,不拘时间,地点,方位,姿势,可集中、可分散,又可贯穿于日常生活的行、走、坐、卧之中,非常的自由化,又非常的生活化。象数疗法调动宇宙间最古老的手段,紧紧抓住人体内最根本的元素,充分调动人体内在的那种“自我组织、自我防御、自我修复、自我调节”的功能,充分调动体内的生命活力——正气。《黄帝内经》云:“正气内存,邪不可乾,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象数与人体正气,就是这一疗法的“朴”和“真”,返朴归真,就抓住了根本。象数疗法,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功法,不同于一般气功。默念象数与就是练功,练功就有功力,有功力就能产生一定内效应和外效应,无数生动的事实都已证明,默念象数的功力和作用都是非凡的。从上万例的实践报告中已证实,象数疗法与手部按摩就象“不可思议的神话”,让人叹为观止。
总之,象数疗法的作用机制如何,其疗效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有目共睹的。通过实践发现,象数疗法具有补、泻、温、清、消、散、汗、和、敛、缓、镇等主要作用。对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疑难杂病和疑难怪病等人体疾病,神奇的疗效,功力非凡。
为什么象数疗法能治百病 ,象数疗法是现代中医临床学的一个分支。它起源于中国,发展于中国,将风行于世界。象数疗法为什么有如此的魅力呢?那当然取决于它卓越的疗效!
第二节 象数疗法的作用原理
一、调整阴阳平衡
自然界万事万物都符合阴阳平衡的规律。阴阳平衡才构成了大大小小的协调的统一整体。物体的运动是在阴阳平衡的制约下进行的。人体内的一切生命活动也都离不开瞬息万变的阴阳转化。疾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体内的阴阳平衡失调。象数疗法通过刺激一定的反射区或穴位,产生一定的生物信息并通过经络系统或神经系统传递到相应的脏腑、组织和器官,从而恢复其阴阳平衡状态,达到治病的目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象数疗法能提高和协调各内分泌腺的分泌功能,而内分泌激素的正常水平与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密切相关。
二、促进血液循环
人体的各个脏腑组织器官的新陈代谢,是依靠体液的正常循环来维持的。血液循环可以把氧和营养物质、内分泌激素输送到全身的各个脏腑组织器官,然后再将各脏腑组织器官的代谢产物、二氧化碳、血液中多余的水分及有害物质,通过排泄器官(肺、皮肤、汗腺、肾、输尿管、膀胱等)排出体外。可见,促进血液循环对机体的健康是极为重要的。
血液的正常循环,有赖于心脏生理功能的正常。象数疗法能产生热能等综合作用,促使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快、血流量加大,淋巴管扩张,神经末梢产生兴奋,从而改善微循环和淋巴循环。其作用可以将代谢产物和有毒物质清除乾净,扫清微循环中的瘀阻,以维持循环管道的畅通,促使流经远心端的血流速度加快和血液流量增加,使心脏的回流增加,从而促进机体血液循环的功能,减轻心脏负担,增强了心脏的功能,更重要的是象数疗法促进了脑部血液循环,使脑部这个全身最高指挥部处于最佳状态,全身的循环自然就会得到改善和增强,从而达到保健和治病的目的。
三、符合神经反射原理
神经反射原理认为象数疗法能调节相对应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也就是说,机体对身体内外环境的共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及时给予规律性的应答。这一生理现象是以神经系统固有的反射方式——反射弧来完成的。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组成。人体表面和内部有无数的神经末梢感受器。当机体内外环境发生改变时,首先引起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到达中间神经元;再将冲动传到高级中枢,通过高级中枢的分析综合发出指令,再由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从而出现相应的反应,即生理变化。就会提供相关各脏腑组织器官的信息。通过神经反射方式,对相对应的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进行调节,从而达到治病防病的目的。
四、不产生副作用
化学药物,虽有治疗作用,但其副作用是有目共睹的,而象数疗法等自然疗法由于是机体接受治疗信息自身调节所产生的物质,不但对人体无害,而且更能起到外源性药物所发挥不了的作用,出现意想不到的治疗效果。在强化免疫功能、抗感染方面尤为突出。象数疗法所产生电磁波、次声波作用于相应的部位,使其振动、激活巨经络系统、微经络系统以调动和活跃人体的免疫系统,从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五、符合“全息论”
根据宇宙全息论的观点,天体大宇宙,人体小宇宙,同质同构,同为八卦结构。宇宙万物分为宇宙观、宏观、微观、超微观等不同层次,整个宇宙的天、地、人是一个统一的、息息相通、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整体,而象数正是与人体的五脏六腑和各器官相对应,“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象数所载的信息将天、地、人有机而“神秘的”联系在一起。象数疗法的理论认为,当患者默念一组合理的象数配方的时候,在人的体内就能产生一种载有特殊信息的次声波,这种信息波由大脑发生,激活,激发、调动、凝聚体内的潜能既可进行整体调节,又能冲击局部“病灶”,使人体生理病理的变化循五行生克制化之规律,使人体八卦场从无序逐步转化为有序,使人体场与宇宙场达到同步共振,使经络疏通,气血调合,“补不足,损有余”,最后实现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病健身之目的。
象数疗法,是一种非药物疗法,也是一种自然疗法。它主要是通过对人体功能的调节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因此,我们可以有充分理由说,象数疗法有其广泛的应用价值和光辉的前景。虽然到目前为止,由于加上门户之见,阻碍了这一疗法的发展和推广,但无数真实的病例证明它是一种简单、直观、易行的神奇疗法。
总之,象数疗法的作用机制如何,其疗效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有目共睹的。通过实践发现,象数疗法具有补、泻、温、清、消、散、汗、和、敛、缓、镇等主要作用。对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疑难杂病和疑难怪病等人体疾病,神奇的疗效,功力非凡。
第三节 八卦象数疗法与周易
八卦象数疗法的象数源于《周易》,八卦象数疗法是通过默念一组象数密码治病健身的简捷疗法。象数是《易学》的基本内容,一部《周易》全在象与数。《易·系辞》说:“象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即形象、征象之谓。换言之,象是指宇宙万物阴阳之象,数是指宇宙万物阴阳之数。象是数的物质基础,数是象的抽象思维。“象以定数”,“数以征象”,二者密不可分,实为一体,均含有丰富的宇宙信息,是天道、地道、人道的缩影,是人体八卦场与宇宙八卦场达到同步共振的重要媒介。
八卦象数疗法,是运用八卦的象数疗疾健身的一种疗法。所以要学习研究八卦象数疗法,需要孰悉和掌握八卦的基础知识。八卦象数疗法亦简称“象数疗法”。
(一)、八卦学说
八卦,是由阳爻(─)、阴爻(一一)配合组成的三爻卦,是《易经》中象征宇宙中八种最基本现象的符号,是代表万物的性能均由阴阳二气演化,是包罗万象的整体。
八卦包含了宇宙万物的整体观、运动观、平衡观,八卦象数疗法在以“八卦为体,五行为用”的关系中,正是体现了这一宇宙永恒的原理。八卦学说是象数疗法的核心理论。
八卦是一种三爻卦,共有八个,称为经卦或单卦。八卦都有一定的卦形、卦名、象征物、功能属性等,见下表:
(二)卦象与卦数
象数是八卦学说中常见的术语,其内涵神威无穷,最基本的是八卦之象;每个卦象均含有一定的数,即“象以定数”,“数以征象”,象数实为一体。现简述卦象与卦数。
所谓卦象,就是每一个卦所象征的各种事物。“易者象也”,《周易》的本身就是象的归纳。
八卦代表宇宙万物万事的基本性质,万物万事的性质可抽象为八种。《说卦》中说:“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等。这里的“为”字,不是固定不变的“是”字,应理解它为相对的,不固定的。也就是八卦可以代表任何东西,它所代表的事物是无限的。但它本身却什么都不是(关于八卦之象的其它万象归类,限于篇幅不展开论述)。
我们从中可以理解八卦“比类取象”的内涵,逐步循其规律,才能在人体生理病理之象的取数配方中灵活运用。
所谓卦数,就是八卦各所象征的数字。八卦各所象征的数字,分为先天八卦数和后天八卦数,
(三)、八卦图
关于八卦的图式,古人留下了先天八卦图和后天八图。传说先天八卦图为伏羲所画,故称“伏羲八卦图”。它包括“伏羲八卦方位图”和“伏羲八卦次序图”两种图式;后天八卦为文王所制,故称“文王八卦图”。它也包括“文王八卦方位图”和“文王八卦次序图”两个图式。我们在研究先后天八卦的方位图和次序图的过程中,就可以了解八卦象数疗法,为什么取用先天数和后天图的原因。下面分述先后天八卦的有关内容。
图-1先天八卦图 图-2后天八卦图
图-1所示,乾卦居南方,卦数1;兑卦居东南,卦数2;离卦居东方,卦数3;震卦居东北,卦数4;巽卦居西南,卦数5;坎卦居西方,卦数6;艮卦居西北,卦数7;坤卦居北方,卦数8。古人以上为南,下为北,左东右西。这个图即称“伏羲八卦方位图”。
《说卦》中有:“.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这是先天八卦方位的理论依据。这段话用八种象征物分别代表八卦,说明了它们的方位。也就是天地(乾、坤二卦)、山泽(艮、兑二卦)、雷风(震、巽二卦)、水火(坎、离二卦)两两相对,形成先天八卦方位图,也称八卦对待图(“对待”,即对称、对峙之意)。如此,先天八卦把空间定下来,而且把宇宙万物自然现象用八个属性定下来;故先天八卦图是天地自然之象的模拟图,为此反映的是本原的规律性,是先天存在的。
《系辞》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就是先天八卦及其次序产生的过程,是宇宙形戌的过程。这个过程自然形成了一个次序,即乾为一,兑为二,离为三,震为四,巽为五,坎为六,艮为七,坤为八。故先天八卦生,自得其数。为此先天数自产生本身就是以世界的本原为源头的。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其卦序是固定的,是永远不变的;所以能包含宇宙万事万物的信息,这是八卦象数疗法取用先天数的依据之一。
北宋著名易学哲学家,易学象数学派创始人邵康节先生独创的 梅花易数预测法,即用的是先天八卦数,后天八卦图,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其它预测方法中,先天数,均占有重要地位。这是八卦象数疗法取用先天数的依据之二。
在八卦象数疗法的临床实践中,也充分证实了先天八卦数与人体的对应关系(参见 “典型病例”):“数以征象”,“象以定数”。《汉书律历志》曰:“自伏羲画八卦.由数起”。象数实为一体,是血肉关系,密不可分;是天人合一的媒介。象数疗法认为物质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是一个息息相通的系统。而太极八卦是整个物质世界(宏观和微观)系统的结构模式,大到宇宙天体,小到人体细胞,均布列八卦结构模式;正吻合了现代“生物全息律”、“自然全息律”的理论。为此当默念某一象数配方时,其信息或者以电磁波的形式,或者以光波、次声波的形式,总之是以波的形式传导,一是作用于整体,使其得以调节,二是作用于相应的部位,使其振动、激活,使相应部位的八卦场由无序态转化为有序态,使人体场与宇宙场同步共振,以收到疗疾健身之效。
如图-2,1离居南方,五行为火,数目为九,与坎相对。2坎居北方,五行为水,数目为一,与离相对。3震居东方,五行为木,数目为三,与兑相对。4兑居西方,五行为金,数目为七,与震相对。5乾居西北,五行为金,数目为六,与巽相对。6巽居东南,五行为木,数目为四,与乾相对。7坤居西南,五行为土,数目为二,与艮相对。8艮居东北,五行为土,数目为八,与坤相对。
传说后天八卦是周文王所制,故后天八卦又称文王八卦。后天八卦也是依据《说卦》所制。《说卦》中有:“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至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这是后天八卦的理论依据。
后天八卦与四时、五方、五行的关系密切,它以五行相生为序,把天下万事万物按五行分类,纳入八卦之中,以四时的推移,显示出万物生长化收藏的运动规律。为此后天八卦所体现的是流动的过程,是动的画面。故后天八卦又称为八卦流行图(“流行”,即以时序变化运动之意)。后天八卦次序图,以家庭中的父母子女关系比拟八卦,以明乾坤是阴阳之根本,万物之祖宗。天地生万物,万物无不分阴阳两性,即是指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包括人在内)。
后天数是在运动变化中形成的,又以人事为基准,故很难包含自然界万物的生化信息,所以象数疗法中不能取后天数。而是用的先天数,后天图。
综上所述,先天八卦图与后天八卦图是一个对立统一体,是体用关系。先天八卦图是天地自然之象的模拟图;后天八卦图为,以四时的推移,万物生长化收藏的模拟;即天地阴阳相交图。先天图的理论核心是阴阳学说。即乾天为阳,坤地为阴。阳气由震、离、兑而升,致乾而极;阴气由巽、坎、艮而降,致坤而极。后天八卦的理论核心是五行学说。
震、巽属木,离属火,坤、艮属土,兑、乾属金,坎属水。木、火、土、金、水是构成万物和人体的基本元素。故先后天八卦是以“先天为体,后天为用”,是体和用的关系。只有先天而无后天,就没有变化;只有后天而无先天,就没有根本。八卦象数疗法正是蕴含了这一先后天的体用关系。如象数配方中,始终的五行生克制化过程(用)。即以先天为体,后天为用:八卦为体,五行为用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第四节 五行学说与人体五脏的对应关系
前言:人们常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等,是说一个人要控制自己的情绪,要用良性的情绪主导自己,情绪过于激动对身体无益。本文依据五行学说作一个初步的探讨,期望能对我们修心养性、保持身体健康有所作用。
五行说认为宇宙万物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和变化而成。在《国语·郑语》中有“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尚书·洪范》中有“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墙;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墙作甘”的记载。它指出了“五行”和“五味”(咸、苦、酸、辛、甘)之间相互的内在的联系。
中医根据五行的特性,来描述五脏的某些生理特性和功能作用。如木性可曲可直,条顺而畅达,肝属木,其特点是喜条达而恶抑郁,并有疏泄之功能;火性温热而炎上,心属火,其特点是心阳有温煦之功能,心火易于上炎;土性敦厚,有生化万物之特性,脾属土,其特点是有消化水谷,运输精微,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功能,又为气血生化之源;金性清肃收敛,肺属金,其特点是具有清宣肃降之功能;水性润下,有下行、闭藏之性,肾属水,其特点是主水液代谢之蒸化排泄,并有藏精功能。
五行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相生即相互资生和相互助长。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即相互制约和约束。五行的相克次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如果五行相生相克太过或不及,就会破坏正常的生克关系,而出现相乘或相侮的情况。相乘,即五行中的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比如,木过于亢盛,而金又不能正常地克制木时,木就会过度地克土,使土更虚,这就是木乘土。相侮,即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太过,使克它的一行无法制约它,反而被它所克制,所以又被称为反克或反侮。比如,在正常情况下水克火,但当水太少或火过盛时,水不但不能克火,反而会被火烧干,即火反克或反侮水。相生相克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生,事物就无法发生和生长;而没有克,事物无所约束,就无法维持正常的协调关系。只有保持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发生与发展。
相生相克的关系在中医中被广泛应用于解释五脏之间的关系,脏腑间的病理影响,和相应的诊断和治疗。
五脏之间相互资生的关系,可用五行相生来阐明。如肾(水)藏精,肝(木)藏血,肾精可化生肝血,此即肾水滋养肝木,即水生木;肝(木)藏血,心(火)主血脉,肝之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功能正常,则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发挥,此即肝木上济心火,即木生火;心(火)主血脉,又主神志,脾(土)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又主统血,心之阳热可以温运脾阳,心主血脉功能正常,血能荣脾,脾才能发挥主运化、生血、统血之功能,此即心火温脾土,即火生土;脾(土)能转输精微,益气以充肺(金),从而维持肺主气之功能,此为脾气生养肺气,即土生金;肺(土)主气,职司清肃,肾(水)主藏精纳气,肺气肃降则有助于肾精之闭藏和气之摄纳,肺气肃降,水道通调,又能促进肾主水功能的发挥,此即肺金滋养肾水,即金生水。
同样,五行相克的关系也用于五脏间相互制约的关系。如肺(金)气清肃下降,气机调畅,可以抑制肝(木)阳上亢,此即金克木;肝(木)的条达,可以疏泄脾(土)的壅滞,此即木克土;脾(土)的运化,可以制止肾(水)的泛滥,此即土克水;肾(水)的滋润,可以防止心火的亢烈,此即水克火;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的太过,此即火克金。
五行生克也用于解释脏腑间的病理影响。如肝病可以传脾,是木乘土;脾病也可以影响肝,是土侮木;肝脾同病互相影响,即木郁土虚或土壅木郁;肝病还可以影响心,为母病及子;影响肺,为木侮金;影响肾,为子病及母。其他脏腑病变也是如此,都可以用五行生克乘侮的关系,说明这些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中医根据五行说来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如木克土,联系五脏,肝属木,脾属土,那么肝就可以抑制脾,治脾往往肝脾共治,因而有“扶土抑木”的原则。再如,肝色属青,味属酸,如有面色发青,喜食酸味等见症,一般可诊断肝经受病。象这样的例子很多,不胜枚举。总的说来中医无论在诊病、辩证、治疗、用药等各方面,都离不开五行说的。
五行生克关系,也用于精神对五脏功能的影响。《素问》说:“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等,即是运用五行相克关系来调整情志,从而治疗精神性病症。
人体是一个小宇宙,五脏之间就是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共同维持整体的内环境稳定状态,五行说以相生相克论述五脏之间相互联系和协调平衡关系。当五脏之间正常的生克制化调节受到破坏,就会出现相乘相侮的现象,就是病理状态。在临床,用五行生克乘侮规律不仅能说明疾病的传变,了解病情的预后;而且能调理各脏腑功能,做出相应的诊断和治疗。
传统中医不仅认为人体自身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小宇宙,它还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五体、五官等与自然界的五方、四季、五味等有相应的关系,这样就把人体与自然环境统一起来,反映了人体与宇宙之间的相互收受通应关系,恰好体现了“天人合一”观。如春应于东方,风气主令,故气候温和,阳气生发,万物滋生,人体之肝气与之相应,故肝气旺于春。
此外,关于人体与外界环境,如四时、五气,以及饮食五味的关系,中医学亦是用五行之规律来加以说明的,在此不一一列举说明。
一、五行四季衰旺
旺相休囚死就是五行在四季(十二个月)中衰旺情况,见下表:
季/态
旺 相 休 囚 死 春季 木 火 水 金 土 夏季 火 土 木 水 金 秋季 金 水 土 火 木 冬季 水 木 金 土 火 四季 土 金 火 木 水 辰、戌、丑、未月土旺金相其他皆为休囚(3月木、6月火、9月金、12月水有余气)
二、五行学说的内容
五行的概念:是指看不见摸不着的气的五种运动形式。
木:代表气向四周展发(春)。
火:代表气向上运动(夏)。
金:代表气的内收(储存)运动(秋)。
水:代表气的下降运动(冬)。
土:代表气由阳性转向阴性(长夏:是指夏末秋初)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规律
1、相生规律:生,含有资生、助长、促进的意义。五行之间,都具有互相资生、互相助长的关系。这种关系简称为“五行相生”。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五行相生的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我生两方面的关系,也就是母子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以水为例,生我者为金,则金为水之母;我生者是木,则木为水之子。其它四行,以此类推。由于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结合五脏来讲,就是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肾,肾生肝起资生和促进作用。
五行相生含义:
五行相生好比母生子,有相亲相爱之情,意味着畅顺、吉祥,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五行相生的意思:
木生火:火要依靠柴薪来维持燃烧。
火生土:土要依靠太阳来普照。
土生金:金要依靠山岩来储存。
金生水:水要依靠铁器来开导疏通。
水生木:木要依靠雨露来灌溉。
木生火,是因为木性温暖,火隐伏其中,钻木而生火,所以木生火。
火生土,是因为火灼热,所以能够焚烧木,木被焚烧后就变成灰烬, 灰即土,所以火生土。
土生金, 因为金需要隐藏在石里,依附着山,津润而生,聚土成山,有山必生石,所以土生金。
金生水,因为少阴之气(金气)温润流泽,金靠水生,销锻金也可变为水, 所以金生水。
水生木,因为水温润而使树木生长出来,所以水生木。
五行相克含义:是因为天地之性
五行相克,好比战争,彼此敌对。众胜寡,故水胜火,精胜坚,故火胜金,刚胜柔,故金胜木。
专胜散,故木胜土,实胜虚,故土胜水。
2、相克规律:克,含有制约、阻抑、克服的意义。五行之间,都具有相互制约、相互克服,相互阻抑的关系,简称“五行相克”。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五行相克的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我克两方面的关系,也就是“所胜”、“所不胜”的关系。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以木为例,克我者为金,则金为木之“所不胜”,我克者为土,则土为木之“所胜”。其它四行,以此类推。结合五脏来讲,就是肝克脾,脾克肾,肾克心,心克肺、肺克肝,起着制约和阻抑的作用。
3、五行制化:在五行相生之中,同时寓有相克,在相克之中,同时也寓有相生。这是自然界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如果只有相生而无相克,就不能保持正常的平衡发展;有相克而无相生,则万物不会有生化。所以相生,相克是一切事物维持相对平衡的两个不可缺少的条件。只有在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基础上,才能促进事物的生化不息。例如,木能克土,但土却能生金制木。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土虽被克,但并不会发生偏衰。其它火、土、金、水都是如此。古人把五行相生寓有相克和五行相克寓有相生的这种内在联系,名之曰“五行制化”。制化规律的具体情况如下:
木克土,土生金,金克木。
火克金,金生水,水克火。
土克水,水生木,木克土。
金克木,木生火,火克金。
水克火,火生土,土克水。
关于五行相生、相克、制化及其内在联系见图-4
4、相乘规律:乘,是乘袭的意思。从五行生克规律来看,是一种病理的反常现象。相乘与相克意义相似,只是超出了正常范围,达到了病理的程度。相乘与相克的次序也是一致的。即是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如木克土,当木气太过,金则不能对木加以正常的制约,因此,太过无制的木乘土,即过强的木克土,土被乘更虚,而不能生金,故金虚弱,无力制木。
5、相侮规律:侮,是欺侮的意思。从五行生克规律来看,与相乘一样,同样属于病理的反常现象。但相侮与反克的意义相似,故有时又曰反侮。相侮的次序也与相克相反,即是: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以上相乘、相侮的两个规律,都是在病理情况下才会产生,例如,水气有余,便克害火气,同时又会反过来侮土。如果水气不足,则土来乘之,火来侮之。这都是由于太过和不及出现的反常现象。
(二)五行生克制化宜忌
金:金旺得火,方成器皿。
金能生水,水多金沉;强金得水,方挫其锋。
金能克木,木多金缺;木弱逢金,必为砍折。
金赖土生,土多金埋;土能生金,金多土变。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五行相克的意思,
木克土:树木可以人土。
火克金:烈火可以熔金。
金克木;金可以伐木。
水克火:水可以灭火。
火:火旺得水, 方成相济。
火能生土,土多火晦;强火得土,方止其焰。
火能克金,金多火熄;金弱遇火,必见销熔。
火赖木生,木多火炽;木能生火,火多木焚。
水:水旺得土,方成池沼。
水能生木,木多水缩;强水得木,方泄其势。
水能克火,火多水干;火弱遇水,必不熄灭。
水赖金生,金多水浊;金能生水,水多金沉。
土:土旺得水,方能疏通。
土能生金, 金多土变; 强土得金, 方制其壅。
土能克水, 水多土流; 水弱逢土, 必为淤塞。
土赖火生, 火多土焦; 火能生土, 土多火晦。
木:木旺得金, 方成栋梁。
木能生火,火多木焚;强木得火,方化其顽。
木能克土,土多木折;土弱逢木,必为倾陷。
木赖水生,水多木漂;水能生木,木多水缩。
(三)反生为克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极限,蜜食多者不知甜,酸食多者不觉酸。五地相生固然好,但过尤不及。。金”者赖“土”而生,但“土”过多,“金”被压在珠穆玛峰下,难见天日,于是,过多的“土”反而克“金”。这就是所谓“反生为克。的涵义。故此,有下列说法:
“金赖土生,土多金埋”;
“土赖火生,火多土焦。;
“火赖木生,木多火塞”;
“木赖水生,水多木漂”;
“水赖金生,金多水浊”。
(四)泄多为克
这是一个与“反生为克”相辅相成的观点。还以“土”与“金”的关系为例。如果您的先天八字中缺“金”,本应在姓名中补“金”,但你切莫忘了,“金”过多,会使你命中本来不金的“土”太。累”了。因此说,“金多土泄,泄多为克”。
“金能生水,水多金沉”;
“水能生木,木盛水缩”;
“木能生火,火多木焚”;
“火能生土,土多火灭”;
“土能生金,金多土虚”;
(五)反克
所谓“反克”是指:一般来说,甲克乙,而现在变成了乙克甲,这岂不是“反了”吗?在一定条件下,五行也存在着“造反有理”。通常,用斧头(金)是可以砍木头(木)的。但是木头越硬 斧头磨损越重,甚至可能造成斧刃的损伤。这就是所谓“反克”的涵义,请理解下面几句话。
“金能克木,木坚金缺”;
“木能克土,土重木折”;
“土能克水,水多土荡”;
“水能克火,火烈水干”,
“火能克金,金多火熄”。
(六)自然与人体结构、机能的五行分属
祖国医学理论,不仅认为人体各部分是一个整体,而且认为人体与外在自然境,也有其相应的关系。为了说明体内体外的整体性和它们之间复杂的关系,在祖国医学中,便以五行为中心,按照它的各个特性,用取类比象的方法,将自然界和人体有关的事物按其属性,形态现象相类同的,分别归纳,成为五大类。其主要目的是便利于了解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并作为观察事物变化的推演法则。见表-6。
表—6自然与人体结构、机能的五行属性
自 然
五 行
人 体 五味 五色 五化 五气 五方 五季 五脏 六腑 五官 形体 情志 五声 酸 青 生 风 东 春 木 肝 胆 目 筋 怒 呼 苦 赤 长 暑 南 夏 火 心 小肠 舌 脉 喜 笑 甘 黄 化 湿 中 长夏 土 脾 胃 口 肉 思 歌 辛 白 收 燥 西 秋 金 肺 大肠 鼻 皮毛 悲 哭 咸 黑 藏 寒 &nb sp;北 冬 水 肾 膀胱 耳 骨 恐 呻 (七)五行之性
木主仁:其性直,其情和,其味酸,其色青,木盛的人长得丰姿秀丽,骨骼修长,手足细腻,口尖发美,面色青白,为人有博爱恻隐之心,慈祥恺悌之意,清高慷慨,质朴无伪,木衰之人则个子瘦长,头发稀少,性格偏狭,嫉妒不仁,木气死绝之人则眉眼不正,项长喉结,肌肉干燥,为人鄙下吝啬。
火主礼:其性急,其情恭,其味苦,其色赤,火盛之人头小脚长,上尖下阔,浓眉小耳,精神闪烁,为人谦和恭敬,纯朴急躁,火衰之人则黄瘦尖楞,语言妄诞,诡诈妒毒,做事有始无终。
土主信:其性重,其情厚,其味甘,其色黄,土盛之人圆腰廓鼻,眉清木秀,口才声重,为人忠孝至诚,度量宽厚,言必行,行必果,土气太过则头脑僵化,愚拙不明,内向好静,不及之人面色忧滞,面扁鼻低,为人狠毒乖戾,不讲信用,不通情理。
金主义:其性刚,其情烈,其味辣,其色白,金盛之人骨肉相称,面方白净,眉高眼深,体健神清,为人刚毅果断,疏财仗义,深知廉耻,太过则有勇无谋,贪欲不仁,不及则身材瘦小,为人刻薄内毒,喜淫好杀,吝啬贪婪。
水主智:其性聪,其情善,其味咸,其色黑,水旺之人面黑有采,语言清和,为人深思熟虑,足智多谋,学识过人,太过则好说是非,飘荡贪淫,不及则人物短小,性情无常,胆小无略,行事反覆。
(八)四柱五行宜从事的行业与方位
宜木者:喜东方,可从事木材,木器,家具,装潢,木成品,纸业,种植,养花,育树苗,敬神物品,香料,植物性素食品等经营和事业。
宜火者: 喜南方,可从事放光,照明,光学,高热,易燃,油类,酒精类,热饮食,食品,理发,化妆品,人身装饰品,文艺,文学,文具,文化学生,文人,作家,写作,撰文,教员,校长,秘书,出版,公务,,正界等方面的经营和事业。
宜土者:喜中央之地,本地,可从事土产,地产,农村,畜牧,布匹,服装,纺织,石料,石灰,山地,水泥,建筑,房产买卖,雨衣,雨伞,筑堤,容水物品,当铺,古董,,中间人,律师,管理,买卖,设计,顾问,丧业,筑墓,墓地管理,僧尼等方面的经营和事业。
宜水者:喜北方,可从事航海,冷温不燃液体,冰水,鱼类,水产,水利,冷藏,冷冻,打捞,洗洁, 扫除,流水,港口,泳池,湖池塘,浴池,冷食物买卖,飘游,奔波,流动,连续性,易变化,属水性质,音响性质,清洁性质,海上作业,迁旅,特技表演,运动,导游,旅行,玩具,魔术,记者,侦探,旅社,灭火器具,钓鱼器具,医疗业,药物经营,医生,护士,占卜等方面的经营和工作。
宜金者: 喜西方,可从事精纤材或金属工具材料,坚硬,决断,武术,鉴定,总管,汽车,交通,金融,工程,种子,开矿,民意代表,伐木,机械等方面的经营和工作。
(九)四柱五行生克中对应需补的脏腑和部位
木:肝与胆互为脏腑表里,又属筋骨和四肢,过旺或过衰,较宜患肝,胆,头,颈,四肢,关节,筋脉,眼,神经等方面的疾病。
火:心脏与小肠互为脏腑表里,又属血脉及整个循环系统,过旺或过衰,较宜患小肠,心脏,肩,血液,经血,脸部,牙齿,腹部,舌部等方面的疾病。
土:脾与胃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肠及整个消化系统,过旺或过衰,较宜患脾,胃,肋,背,胸,肺,肚等方面的疾病。
现在五行多用于中医。五行在人体和自然界都有相对应的,具体是:
木:在味属酸,在色属青,在五化属生,在季节属春,在五脏属肝,在六腑属胆,在五官属目,在形体属筋,在情志属怒;
五行养生图表
五行
金 水 木 火 土 五脏 肺 肾 肝 心 脾 表里 大肠 膀胱 胆 小肠 胃 五官 鼻 耳 目 舌 口唇 五色 白 黑 青 红 黄 五味 辛 咸 酸 苦 甜 情志 悲 恐 怒 喜 思 其华 皮毛 骨 筋 脉 肌肉 四季 秋 冬 春 夏 长夏 六气 燥 寒 风 暑 湿 方位 西 北 东 南 中 开窍 鼻 耳 目 舌 口 系统 呼吸 生殖 免疫 吸收 消化 功能 收 藏 生 长 化 五音 商 羽 角 征 宫 五声 哭 呻 呼 笑 歌 相克 木 火 土 金 水 相生 水 木 火 土 金 火:在味属苦,在色属红,在五化属长,在季节属夏,在五脏属心,在六腑属小肠,在五官属舌,在形体属脉,在情志属喜;
土:在味属甘,在色属黄,在五化属化,在季节属长夏,在五脏属脾,在六腑属胃,在五官属口,在形体属肉,在情志属思;
金:在味属辛,在色属白,在五化属收,在季节属秋,在五脏属肺,在六腑属大肠,在五官属鼻,在形体属皮毛,在情志属悲;
水:在味属咸,在色属黑,在五化属藏,在季节属冬,在五脏属肾,在六腑属膀胱,在五官属耳,在形体属骨,在情志属恐。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运用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里主要被用来说明各种事物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在一个整体中,其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这些关系在人体的生理活动中固然非常重要,就是在病理过程中,这些关系也非常突出,而掌握这些关系对于中医的诊治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里运用的特点:五行学说在中医学里主要用以说明各脏腑之间的关系。作为一个事物,其所影响和被影响的事物可以用四个方面来概括,即“我生、生我、我克、克我”,与“我”共同构成了五种关系,从而反映了所有事物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这就是五行学说的精髓所在,这样,五种关系可以构成一个“稳态结构”。其相互关系示意如图-3所示
图——3八 卦 五 行 脏 腑 象 数 示意 图
图——4五 行 相 生 相 克 相 悔 示意 图
同时,运用五行学说还可以分析疾病过程的传变及某一脏腑病变对其它脏腑的影响。如因肝气过旺,可以横逆而犯脾胃,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功能,称之为“木克土”。
在诊断时,五行学说又往往用来分析病情。如脾病患者面色呈黄,为其本色,但如出现面色发灰黑,则为肾之色,提示水反侮土,病情较重。
在治疗时,又往往用五行学说作为指导。如有“补土生金”、“扶土抑木”、“泻南补北(补肾清心)”。
四、探讨古代阴阳五行学说的局限性
当然,我们研究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也要抱着批判继承的态度,既要认真肯定其中的精华,特别是重视其中某些现代哲学所忽视的内容,从而对发展现代哲学起到作用,但也不能认为古人的东西都是真理。
1、阴阳学说的局限性:阴阳学说主要用以分析对立统一的二个方面的关系,但有时把不一定存在对立统一关系的事物也用阴阳来分析,如古人所说的日为阳、月为阴,从其阴阳属性来说,确有其典型性的一面,但要把阴阳的关系套用在日月的关系上,就会得出一些错误的结论。
又如有些矛盾双方用阴阳的观点难以说明,例如在疾病过程中,正气和邪气是一对矛盾,但不能指定何方为阴或阳。
所以用阴阳学说来分析所有的对立统一关系有时也不够恰当。
2、五行学说的局限性:五行学说是把各种事物的关系都列为五要素,虽然这可以认为是构成了一个稳态系统,但毕竟在许多情况下,特别是在医学领域里,各种因素的关系更为复杂,有时并不能都归纳为“五”,所以也出现了“七情”、“六淫”、“六腑”等不按“五”归纳的情况。同时,五要素之间的生克、乘侮关系也并非是绝对的、固定的。实际在医学领域里,五行关系是否成立,不是靠推算而来的,应是在实际生理和临床上存在了某种关系,再以五行学说加以说明。如“肝木克土”是因为在临床上存在着肝气不舒而影响脾胃运化的现象,而通过疏肝解郁有助于脾胃的运化,这样才得出这一五行的肝木克土关系。如果在生理或临床上得不到证实的,则很少单凭五行生克关系推断来确定一些相互的关系,至于少数人脱离了临床实际,机械地用阴阳五行的关系来推导,这实际上已背离了阴阳五行学说的真谛,并不代表阴阳五行学说的本身。。
至于阴阳五行学说在占卜等领域中被运用,更使这一学说走上岐途。在中医学里所运用的阴阳五行学说,由于赋予了医学的科学内容,所以中医学中的阴阳五行学说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的。当然,阴阳五行学说有时被蒙上了一种神秘色彩,使得许多人,特别是未系统学习过中医的人,对其抱着怀疑的态度。有人提出,阴阳五行学说是一种思辩性理论,不是成熟的科学理论,但他们恰恰忘记了,阴阳五行学说是建立在临床实践上,并通过临床实践来检验的,并不是坐在房间里单凭思辩推导的。所以我们在认识阴阳五行学说局限性时,不能片面夸大其局限性,甚至武断地作出不科学的结论。
五、阴阳五行学说与现代哲学思想的比较
从前面所讨论的内容可以看出,在中医学里作为基本说理工具的阴阳五行学说具有丰富的内涵。尽管现代哲学是在古代哲学(当然也包括中国古代哲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按理是充分吸取了古代哲学的精华,但由于现代哲学体系基本上是在西方哲学体系上发展而来的,因而在现代哲学体系中,并没有充分吸取中国古代哲学的精华,特别是由于西方对中医学更是陌生,所以也谈不上吸取中医学里的哲学思想,从而现代哲学有必要进一步吸取中医学里的中国哲学思想精华,从而使现代的哲学体系能更上一个档次,让中国的古代哲学发挥出更灿烂的光辉。另一方面,也应吸取现代科学理论来进一步充实和发展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现代科学理论中的唯物辩证法、控制论、系统论、耗散结构论中有许多理论在阴阳五行学说有一些初步的体现,要使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得到更好的运用,就应使传统的阴阳五行学说吸取现代科学理论的长处。综上所述,对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探讨,应建立在密切联系中医临床诊疗实践的基础上,否则就不可能接触到其本质性的东西,自然也不可能揭示其合理的、科学性的内核。同时,也要认真吸取现代科学理论,推动传统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有所发展,这样也必然促使中医理论有一个较大的飞跃。
阴阳五行与人体健康
何谓阴阳?《达摩宝传》中记述:“夫性命者,阴阳也,在天为日月,在地为水火,在虚空为风云,在方为南北,在时为子午,在卦为坎离,在人身为性命。天无日月,不能悬星挂斗;地无水火,不能养活生灵;虚空无风云,人民不得清泰;方无南北,四方怎能安宁;卦无坎离,水火怎得升降;时无子午,昼夜怎得分明;人无性命,周身无有主持;离了阴阳,万物从何而生。” 阴阳也涵盖表里,表属阳,里属阴;譬如屋外为阳,屋内为阴;水果的果皮为阳,果肉为阴;以植物而言,枝叶为阳,根部为阴,树皮为阳,树干为阴;以人身而言,背部为阳,前部为阴,右侧为阳,左侧为阴;男为阳,女为阴;气为阳,血为阴;心包、小肠、胆、胃、大肠、膀胱等六俯为阳,肝、心、脾、肺、肾等五脏为阴,故曰:“小肠与心脏相表里,胆与肝相表里,胃与脾相表里,大肠与肺相表里,膀恍与肾相表里。”由于表里关系密切,因此五脏有了病变将累及六腑,六腑失调也将引起五脏有了病变。 基于阴阳相互关系而构成整个宇宙及万物,故《易经》中记述:“孤阳不成一事,孤阴不成一吻。”宇宙间除阴阳外尚具有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以方位而言东属木,南属火,中央属土,西属金,北属水;譬如台湾四季分明,有美丽宝岛之称,因为台湾是一个完整的岛,犹如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东属木,故东台湾树木较多,南属火,故南台湾较热;中央属土,故南投地区高山峻岭,土较多;西属金,故西台湾经济较发达;北属水,故北台湾雨水多;人体五脏亦属五行,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五行之中的相互关系亦十分密切,除了相生、相克之外,尚有相侮、相乘的作用。五行相生,即木生火,人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也就是自然法则,当木材燃烧后则变成火,火燃烧过后就成灰,灰也就是士,土壤中蕴藏了丰富的金属矿物,金属制成掘井的工具可掘出水来,而水可用来灌溉草木,此现象谓之相生;五行相克,即木克土,士克水,水克火,人克金,金克木,譬如树木的成长其树干或根部将渐渐把土撇开,土都可抵挡大水,水可灭火,人可熔化金属,金属利器可砍断木头,这现象谓之相克。所谓的相克即是制衡的作用,譬如木克土,则指木对土有制衡的作用,可是木过于强盛,而使土太过于被抑制时,将造成土的不足,这谓之木乘土,也就是所谓的相乘。木本来将接受金的制衡,但由于木太过于强盛或金本身十分虚弱,这时金不但不能对木进行克制,反而将受到木的反侮,这称为金虚木侮,也就是所谓的相侮。 因五行有如此密切的关系,而人体五脏六腑亦属五行,因此人体有了病变时,绝非只某一脏器的失调而引起,譬如肾机能低落时,由于肾水不足无法滋润肝木,这时肝火必将过于旺盛;肺与大肠相表里,五行属金,当肝火过旺时大肠为了达到制衡作用必须吸收大便里的水份来支持肝木,使肝火不致太旺,因此肝火太旺亦将导致大便的水份不足而引起便秘。肝脏是人体的解毒工厂,当肝功能低落时,人体血液中的毒素不能被完全化解,这时无形中将使肾脏的负荷增加,因肾脏的作用是滤除人体血液中的污物和酸毒,当肾脏负荷过重时,久而久之肾功能亦将随之低落;由于现代是属于化学毒素的污染,以人体的自然抗体欲排除现代的化学毒素实有困难,可是肝脏为了维护人体健康,而将全力以赴,且不休不眠欲求化解人体内的化学酸毒,但却因无法化解这些化学酸毒而疲于奔命,终于在这种情况下而使肝脏功能急速低落,继之,肾脏亦无法滤除人体血液中的化学毒素,也将誓不罢休而疲于奔命,肾功能亦将因而急速低落,所以现代人或现代孩童的肝肾功能都较低落;当肝肾功能低落时,血液必将随之污浊,血液污浊必将使人体的末稍循环受阻,而引起血压偏高的现象,当末稍循环受阻而将增加心脏的负荷,由于血液污浊、酸化时,亦将使心肌细胞得不到应得的养份,而导致心脏功能衰竭,心功能衰竭或血液污浊,都将使血循环不良或阻塞,当脑部血管阻塞时则谓之中风,由于血循环不良或阻塞将使人体细胞得不到应得的养份而急速老化或死亡,当人体细胞大量死亡时,人体即将引起种种病变;当肝肾功能低落时人体内的酸毒也将随左偏高,人体内的酸毒偏高时胃酸也将随之偏高,胃酸过高时肠胃细胞即将无法生存而引起溃疡;中医学理中记述:“脾为痰之源,肺为痰之罐。”当脾胃功能低落的人则痰较多,痰多则将影响肺功能,肺、大肠是人体排除毒素或废物的主要脏俯,肺的主要作用是进行人体的气体交换,肺组织的肺泡能将空气中的氧气渗入血液中,而且又将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送出人体,氧气是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当肺功能低落而使人体的气体交换发生障碍,人体细胞必将由于氧气的不足而无法顺利完成人体的种种新陈代谢,致使人体发生种种病变;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功能低落亦将影响大肠的排便功能,人体大便于二十四小时内不排除时,大便中的毒素将又随着人体摄取水份的过程中,又将回到人体,当毒素愈大量返回人体时,亦将破坏细胞的生存环境,而使人体引发种种的病变,当大便的毒素大量返回人体亦将增加肝脏的负荷,肝助能低落亦将影响胆汁的分泌而导致消化不良。 由以上的陈述中,各位不难了解,人体的五脏六腑都息息相关,是属于一个非常完整的结构,因此人体有了任何疾病时,绝不能针对某脏腑出现毛病而仅对该脏腑加以医治而已,必须考虑其整体的关系才进行治疗或改善,否则必将顾此失彼,而导致治疗头疼而伤及胃肠或治疗酸痛却损及肾脏,终于使疾病愈治疗反而愈糟糕,这也就是一般医学所强调的“对症疗法”必将引起的弊端,所谓的对症疗法或对症下药听起来非常冠冕堂皇、强而有力,其实也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罢了。
第二章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及八卦象数疗法中的应用
祖国医学应用五行学说,就是用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方法和生克乘侮的变化规律,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现象,并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
第一节 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
五行学说,将人体的内脏分别归属于五行,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活动特点。如肝喜条达,有疏泄的功能,木有生发的特性.,故以肝属“木”;心阳有温煦的作用,火有阳热的特性,故以心属“火”;脾为生化之源,土有生化万物的特性,故以脾属“土”;肺气主肃降,金有清肃,收敛的特性,故以肺属“金”;肾有主水、藏精的功能,水有润下的特性,故以肾属“水”。
五行学说说明人体脏腑组织之间生理功能的内在联系,如肾(水)之精以养肝,肝(木)藏血以济心,心(火)之热以温脾,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肺(金)清肃下行以助肾水。这是五脏相互资生的关系。肺(金)清肃下降,可以抑制肝阳上亢;肝(木)的条达,可以疏泄脾土的壅郁;脾(土)的运化,可以制止肾水的泛滥;肾(水)水的滋润,可以防止心火的亢烈;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太过。这就是五脏相互制约的关系。
第二节 说明脏腑间的病理影响
五行学说也可以说明在病理情况下,脏腑问的互相影响,如肝病可以传脾,是木乘土;脾病也可以影响肝,是土侮木;肝病还可以影响心,为母病及子;影响肺,为木侮金;影响肾,为子病及母。肝病是这样,其它脏器的病变也是如此,都可以用五行生克乘侮的关系,说明它们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
第三节 用于诊断和治疗
人体内脏功能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异常变化,都可以从人的面色、声音、口味、脉象等方面反映出来。.五脏与五色、五音、五味以及相关脉象的变化,在五行分类归属上均有着内在的联系。所以在临床疹断疾病时,就可以综合望、闻、问、切四诊所得的材料,再根据五行所属及其生克乘侮的变化规律,来推断病情。如面色青、喜食酸味,脉见弦象,可以诊断为肝病;面见赤色,口味苦,脉象洪,可诊断为心火亢盛。脾虚病人,面见青色,为木乘土;心脏病人,面见黑色,为水克火,等等。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时和内脏生克关系的异常有关。为此,在治疗时,除了对病变的本脏进行处理外,还应考虑到其它有关的脏腑,加以调治。后世医家运用五行生克乘侮的规律,又制订了很多具体的治疗方法,如培士生金、滋水涵木、扶土抑木、壮水制火,等等。
上述这些五行的生克乘侮的变化规律,必须理解掌握,才能用以指导象数疗法中的诊断与治疗。在象数疗法中,正是利用五行生克的变化规律,归纳出“母子补泻法”,贯以整个辨证实治。其“母子补泻法”,即含有五行生克制化的原理,又蕴含八卦为体,五行为用的体用关系。此表仅以“土生金,金生水以及兑金介于虚实之间”为例。其它仿此。
第三章 阴阳学说
“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属性。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由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阴阳相互对立,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八卦分五行,五行分阴阳,阴阳是《易》之纲。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任何事物内部均可分阴阳两音分。而每一事物中的阴和阳的任何一方还可再分阴阳。这种事物即对立又相互联系的现象是无穷无尽的,即“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矣。
阴阳代表着事物相互对立、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但不局限于某一特定事物,阴代表阴性事物,阳代表阳性事物.一般地说,凡是活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显的、进行性的,机能亢进的,都属阳;而沉静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冷的隐晦的、退行性的、机能减退的,都属阴。足见,宇宙间任何事物都可概括为阴和阳两类。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朴素的辨证唯物的哲学思想。因此,古代医学家借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各种现象,并用以指导总结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这就逐渐形成了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祖国医学理论体系。
第一节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任何事物都具有既对立又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经常不断地运动和相互作用。这种运动和相互作用,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古人把这种不断运动变化,叫做“生化不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对立统一的存在,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法则),万物之纲纪(一切事物都不能违背这个法则而存在),在变化之父母(事物的变化是由事物本身阴阳两个方面,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杀之本始(事物的生成和毁灭都是来自于这个根本法则),神明之府也(这就是自然一切奥妙的所在),故治病必求于本(所以要想治好病,就必须从这个根本问题-阴阳上求得解决)”。阐明了宇宙间一切事物的生长、发展和消亡,都是事物阴阳两个方面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阴阳学说也就成为认识和掌握自然界规律的一种思想方法。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围,认为人体生理活动,疾病的发生发展,也超越不出阴阳这个道理。因此,我们想要掌握疾病的发展过程,探求疾病的本质,从而获得满意疗效,就必须探求人体的阴阳变化情况。
阴阳的含意及普遍性:古代思想家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由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构成的。这两个方面就称为阴阳。
一般来说,阳代表事物具有动的、活跃的、刚强的等属性的一方面,例如,动、刚强、活跃、兴奋、积极、光亮、无形的、机能的、上升的、外露的、轻的、热的、增长、生命活动等。阴代表事物的具有静的、不活跃、柔和的、等属性的另一方面,例如,静、柔和、不活跃、抑制、消极、晦暗、有形的、物质的、下降的、在内的、重的、冷的、减少、肉体等。
当两件事物发生一定联系时,可以把它们分为阴阳。例如,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男为阳、女为阴;白天为阳,黑夜为阴……。
若是以一个动物为例,则它的肉体为阴,生命活动为阳;它内在的脏腑为阴,外露的皮毛为阳;它向下的腹为阴、向上背为阳……。
由以上例子说明,阴阳是指宇宙间万事万物,最基本的也是最高度的区别和概括。
第一节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的对立斗争
阴阳学说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阴阳双方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于它们之间既是相互制约,又是相互斗争的。如:夏季本来是阳热盛,但夏至以后,阴气却渐次以生,用以制约炎热的阳;冬季本来是阴寒盛,但冬至以后,阳气却随之而复,用以制约严寒的阴。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变化都遵循着一定规律,即经历着生、长、壮、老、死的必然过程。它是由初生而成长壮大,当发展到极度就归于消亡而变为另一种新的事物;当新事物成熟时已隐伏着:消亡之因。当旧事物败坏之时,已孕育了新生之机。大宇宙拥此,人体这一小宇宙亦如此。
人体在正常生理状态下,阴阳双方也不是平静地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是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的。所谓人体“阴平阳秘”也是阴阳对立斗争中的动态平衡。总之阴阳双方的对立斗争,推动了事物的发展变化。
二、阴阳的依存互根
阴阳双方即是相互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如没有动,就无所谓静;没有上,就无所谓下;没有热,就无所谓寒;没有表,就无所谓里;没有实,就无所谓虚等等。所有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都是这样,阴依存于阳,阳依存于阴,每一方都以另一方为依存的条件。阴阳这种相互依存关系,称“互根”。结合人体的生理来说,也是如此.阴指物质居于体内,谓“阴在内”;阳指功能表现于外,谓“阳在外”。在外的阳是内在物质运动的表现,所以说阳为“阴之使”;在内的阴是产生机能的物质基础,所以说阴为“阳之守”。如果阴阳双方失去了互为依存的条件,即所谓“孤阴”和“独阳”,也就不能再生化和滋生了。
三、阴阳的消长转化
阴阳双方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但它们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它们总是处于“阴消阳长”或“阳消阴长”互为消长的运动状态。如自然界从冬至春及夏,气候由寒逐渐变热,这是“阴消阳长”的过程;反之由夏至秋及冬,气候由热逐渐变寒,这是“阳消阴长”的过程;就人体而言,各种机能活动(阳)的产生,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营养物质。(阴);这就是“阳长阴消”的过程。而各种营养物质(阴)的新陈代谢,又必须消耗一定的能量(阳),这就是”阴长阳消”的过程。阴阳的消长正是推动了事物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在正常情况下,阴阳消长是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中,如果这种消长关系超出一定限度,不能保持相对平衡时,将会出现阴阳某一方的偏盛偏衰,以人体而言即会产生疾病。
事物的阴阳两个方面,当其发展封一定阶段,还可以各自向着相反的方向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谓“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就是说明阴阳发展到一定阶段,可以互相转化。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这种由阳转阴,由阴转阳的变化是常可见到的。
阴阳的对立斗争,依存互根,消长转化是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其基本规律贯以八卦象数疗法的始终。
总之“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要想掌握八卦象数疗法,必须掌握阴阳学说。
第二节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及八卦象数疗法中的应用
一、阴阳与人体解剖部位的关系 根据上述之外为阳、内为阴;上为阳,下为阴;背为阳,腹为阴的规律,则人之皮毛在外为阳,脏腑在内为阴;头在上为阳,足在下为阴。见表-1
表-1生 理方 面 阴 阳 情 况
阳 阴 生理组织结构 部位 上部 下部 身体 表 里 躯干 背 胸腹 四指 外侧 内侧 脏腑 六腑(各包含阴阳) 五脏(个包含阴阳) 经络 手足三阳经 手足三阴经 气血精液 气(卫气、肺、脾、胃、心等) 血津液 动 能
活
二、阴阳与人体生理的关系 人体的健康与否,决定于阴阳的是否调和,如《内经》所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人体摄取饮食后,经过脾、胃的腐熟运化,将营养物质运送至全身各处,使肉体增长强壮、使生命活动力旺盛。食物消化后有形的废料,由前后二阴排出。人体之阴阳若是保持在平衡的情况下,人体就健康。见表-2
表-2脏 腑阴 阳 辩 证 具 体 表 现 症 状 表
阳 阴 阳证和阴证
阳证指病变表现为:阳气偏盛,机能亢奋,火热炽烈,阴液耗伤等病证。 阴证指病变表现为:阳气不足,机能低下,阴气偏盛,寒象明显等病证。 望 面色红赤,躁动不安,舌红,苔黄燥或黑燥。 望 面色苍白或暗淡,神情萎顿,倦怠少语,舌淡胖,苔白润 闻 语声重浊,呼吸粗大,或有痰壅气喘。 闻 语声低微,呼吸微弱,气息短促。 问 恶热,心烦,渴喜冷饮,腹胀满痛,便秘,小便短赤等 问 畏寒喜暖,口淡不渴,腹中冷痛,大便稀溏,小便清长等。 切 皮肤灼热,腹部硬满拒按,脉数有力。 切 四肢清冷,腹软喜按,脉沉弱微细无力。 虚症 潮热颧红,手足心热,盗汗口干,头晕耳鸣,心烦,遗精,脉细数,舌红。 畏寒怕冷,四肢不温,面色苍白,唇舌淡白,神倦乏力,便溏尿频,或有喘咳,身肿,脉沉弱无力,舌淡胖。 脏
腑
阴
阳
辩
证
脾
脾阳虚:腹胀纳少,腹痛绵绵,喜温喜按,大便溏薄清稀,口淡不渴,畏寒肢冷,舌淡而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脾阴虚:腹胀纳少,食后加剧,大便干结难解,形体消瘦,肌肤干燥,手足心热,口干唇红,舌红少苔,脉细或细数无力。 胃
胃阳虚:胃脘疼痛,喜暖喜按,不思饮食,口淡不渴,面色苍白,肢冷畏寒,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胃阴虚:胃脘灼热隐痛,饥不欲食,心烦,口干多饮,大便秘结,或干呕、呃逆,舌红少苔,舌体瘦少,脉细数。 肝
肝阳虚:胸胁牵引作痛,或涉及少腹睾丸,得温稍缓,遇寒更剧,形寒肢冷,干呕或吐涎沫,舌淡苔白,脉沉细。 肝阴虚:头晕耳鸣,两目昏花,面部烘热,胁肋疼痛或有灼热感,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咽干燥,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肾
肾阳虚:腰膝痠软,畏寒肢冷,四肢冰凉怕冷、精神萎靡,小便清长,夜尿频多,头目眩晕,易疲倦,面色苍白或黧黑,或有阳萎、白带多而稀白,性欲减低,女性则不容易怀孕,下肢浮肿,苔白滑,脉沉弱。、没有性欲等,男性会阳痿、早泄、滑精。 肾阴虚:容易上火,腰膝痠痛,眩晕耳鸣、健忘、牙齿和头发容易脱落,男性容易性冲动,但是精关不固,阳强易举,遗精、早泄。女性月经量少,甚至闭经或崩漏,形瘦潮热,心烦盗汗,失眠多梦,颧红,五心发热,口干咽燥,溲黄便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三、阴阳与人体病理的关系 人体阴阳失去平衡后,就会表现出各种症状来,古人对症状的分类,也是用阴阳来代表和说明的。阳证,一般表现的症状是:发热、口渴、脉数(快)等,这类症状,古人又称为热(即阳)证。阴证,一般表现的症状是:不发热,口不渴、手足冷、脉迟(慢)等,这类症状,古人又称为寒(即阴)证。这就是《内经》所说的:“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见表-3
表-3阴 阳学 说 在 药 物 学 特 征
药 物
性 味
阴 寒、凉性,苦、酸、咸味,味厚者 阳 热、温性,辛、甘味,味薄者 药 物 另阴阳偏衰,是指阴或阳低于正常水平的失调,其一方低于正常水平,而另一方保持正常水平,或双方都不同程度的低于正常水平,故出现虚证。阴不足,阳正常则阴虚生内热;阳不足,阴正常则阳虚生外寒;阴阳双方都不同程度的不足,则虚寒、虚热并见或阴阳两虚。这就是“内经”所说的“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阴阳两虚”证。
四、阴阳在诊断上的应用 阴阳是诊断的总纲。疾病虽然很多,但其属性不外阴阳两类,如从疾病发展部位来看,不在表(阳),就在里(阴)。从疾病性质来看:热证(阳),寒证(阴),从疾病发展趋势来自看:实证(阳)虚证(阴)。总之,阴阳可以概括疾病的属性。见表-4
表-4阴 阳 在 诊 断 学 中 的 运 用
八 纲
辨 证
阴 包括里证、寒证、虚证 阳 包括表证、热证、实证 诊断指导思想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脉 ,诊 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 五、阴阳在治疗上的应用 中药种类甚多,但就其性能不外阴阳两类,从药性来看:寒、热、温、凉、温热属阳,寒凉属阴。从治疗上总原则是“调整阴阳,以平为期”,这就是治疗的基本出发点。针对阴阳盛衰,采取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使阴阳偏盛偏衰的异常现象得到纠正,恢复其相对平衡状态。中医常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的治疗原则,促使失调的阴阳重新恢复到相对的平衡。临床上借药性之偏,来纠正人体阴阳之偏,使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临床具体用法:①阳虚和阴胜则寒,治法:寒者热之(用热药);②阴虚和阳胜则热,治法:热者寒之(用寒药);③正气不足,治法:虚者补之;④邪气偏胜,治法:实者泻之;⑤阴不足、阳偏亢,治法:滋阴潜阳;⑥阴阳两者均不足,治法:滋阴助阳(阴阳双补)。见表-5
表-5阴 阳在 治 疗 养 生 学 中 的 运 用
治疗指导思想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治疗大法 审其阴阳,以别刚柔,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指导预防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死。 指导养生 把握阴阳、和于阴阳、法于阴阳 由于阴阳偏盛偏衰,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调整阴阳,使其相对平衡就是治疗的基本原则。如阳热盛,而损及阴液者(阳盛者阴病),可损其有余的阳,用“热则寒之”的方法;若阴寒盛而损及阳气者(阴盛则阳病),可损其有余之阴,用“寒则热之”的方法。反之,若阴液不足不能制阳而致阳亢者,或因阳气不足,不能制阴而造成阴盛者,则必须补其阴或阳的不足。概括地说,就是“损其有余”“补其不足”。总之使阴阳达到新的相对平衡为原则。
象数疗法始终遵循“法于阴阳,合于数术”之理,使阴阳理论贯串始终。如阴虚阳亢之症,可滋阴潜阳,配方为640或20·640。可滋补肝肾;640为补肝,但“肝肾同源”,故实为滋补肝肾。又如脾气(阳)虚,可健脾益气(阳),配方为380。380健睥益气(阳)。其辨证施治均以阴阳为纲。
总之八卦学说、五行学说、阴阳学说融会贯通,指导象数疗法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宇宙即是人,人即是宇宙;宇宙即八卦,八卦即宇宙。八卦分五行、分阴阳,它们是宇宙论这个大系统中,可分可合的表达方式,是遵循“天人合一”的说理工具,是八卦象数疗法的理论核心。
以阴阳学说来分析医学中的各种现象,不仅仅限于区分事物的阴阳属性,还在不同的层面上进一步分析事物的阴阳属性,如在阴中又可分阴阳,阳中也可分阴阳,并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真是变幻无穷。
同时,中医学还有许多关于阴阳相互关系的论述。如在分析生理时提出“阳生阴长”、“阴生阳长”,“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等,在分析病理时提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盛阳衰”,“阳盛伤阴”等,在治疗时提出“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等。
六、阴阳学说在中医学里运用的特点
中医学在运用阴阳学说时,又在原有基础上赋予其许多新的内涵,使其内容更充实、丰富。其中较明显的是不是在于如何区分事物的属阴属阳,而是在于分析对立事物的相互关系,提出了诸如阴阳互根、相生相长等理论。以下就此作一分析:
1、强调阴阳属性:中医学里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简单的对立统一关系,更不是所谓的“一分为二”,而是具有非常严格的、特定含义的属性。如以自然而言,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热为阳、寒为阴,雄(男)为阳、雌(女)为阴,等等。以人体而言,器质属阴、功能属阳,机能阴滞属阴、机能亢奋属阳,等等。以药物而言,性质温热者属阳、性质寒凉属阴,作用升提者属阳、作用下降者属阴,起兴奋作用者属阳、起抑制作用者属阴,等等。这些阴阳的划分是有明显的属性区别的,是决不可以随便调换的。有人认为这是阴阳学说的局限性,实际上这是该学说的优势之一。因为对立统一的事物双方并不是对等的,往往有其属性的差别,而这种属性的差别用阴阳学说来分析是非常适合的。
2、突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中医学里对阴阳的认识有一个突出的地方,即不把阴阳看作是机械的、平面的、呆板的,而是动态的、立体的、灵活的。阴阳的属性固然是有其严格性的,但在阴中有阳,阳中也有阴。而这一思想的体现最典型的是中国古代的太极图:
图中充分体现了在阴中包含了阳,而在阳中也包含了阴。
3、展示阴阳的层次:中医学里对阴阳学说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其概念有时很广,有时很窄,也就是在不同层次上都可以运用阴阳学说。如脏腑学说中用阴阳进行分析,脏属阳,但背为阳,心为阳中之阳,背为阳,肺为阳中之阴。而心又有心阴、心阳之分。可见
4、阴阳之间相互依存:阴阳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内经》中提出:“孤阳不生,独阴不长”,提出阴阳之间相互依存,即所谓的“阴阳互根”。如人的形体属阴,功能活动属阳,二者缺一不可。
5、阴阳之间相互影响:阴阳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对立统一关系,双方是无时不在相互影响的,不断地此消彼长,保持着动态的平衡,如这一平衡被打破,就会出现病态,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而治疗的目的就是要恢复这一动态平衡。阴阳之间这种相互依存影响的关系,突出了古人对人体整体性的认识,对形神统一、组织与功能统一、脏腑经络统一、人体内外统一等有精辟的见解。
第四章 八卦象数疗法与中医藏象学说
八卦象数疗法是以八卦学说为核心,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象数为媒介的一种气功疗法。这里的中医基础理论,主要就是指藏象学说。因为藏象学说是中医的核心理论。在临床实践中,八卦象数疗法的取数配方和辨证旌治与中医的用药、针灸非常相似,其基本原则是一致的;所不同的主要是临床上,八卦象数疗法应用的是象数,而不是用草药或银针,因此不掌握中医的藏象堂说,就不可能掌握八卦象数疗法。但是,八卦象数疗法在临床运用藏象学说的时候,又有自己的特点,比如在“比类取象”方面,不只是把脏腑的生理、病理之象归类于五行,而是更进一步归类于八卦,把八卦、中医与气功紧密结合,融为一体。把藏象学说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中医的藏象学说,简单地说就是关于人体的脏腑学说。这里的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病理学方面的概念。古人认为藏象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人体之脏,二是指比类取象。这里象即是包括脏腑外部显露出来的,直接可见的具体形象,又包括脏腑内部蕴含的征象,也就是生理、病理之象。所谓比类取象,简单地说就是用类比的方法来说明人体脏腑组织之间复杂的生理、病理现象,以揭示和把握各脏腑之间以及脏腑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如按脏腑的不同属性、功能和特点与五行类比:肝喜条达,有疏泄的功能.木有生发的特性,故以肝属“木”;心有温煦的作用,火有阳热的特性,故以心属“火”;脾为生化之源,土有生化万物的特性,故以脾属“土”;肺气主肃降,金有清肃、收敛的特性,故以肺属“金”;肾有藏精,主水的功能,水有润下的特性,故以肾属“水’。脏腑理论用这种类比的方法,不仅把五脏六腑归属于五行,同时还把脏腑之间的生理、病理方面的复杂现象用五行生克制化的关系来类比阐述。此外,中医的脏象理论用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运用“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原理,用“比类取象”的方法,把大自然的物质与人体脏腑相通应,如八卦中“巽为风”,《内经》把“风”善动的特性(即风之象)类推到人体病机方面,把凡是活动性的,善变的,游走性,动摇性的病症(如眩晕、震颤、抽搐、行痹等)皆类比为属“风”,从而创立了“风气通于肝”的理论等等。
总之,中医在《周易》朴素的类比思维的基础上,把“比类取象”的方法,广泛地应用于病理学和生理学之中,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构成了中医学独有的特色。
在八卦象数疗法的临床实践中,用“比类取象”的方法,即根据脏腑蕴含的生理、病理之象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来取数配方;绝不是只根据各脏腑对应的象数来机械套用或简单对号,而是遵循“八卦为体,五行为用,比类取象,辨证施治,平衡阴阳”的原则(这一点后面将举例说明)。中医的藏象学说是把天象、地象、人象合为一体,并将阴阳五行贯穿其中,是人与天地相应的整体观的精华。为中医内外相应“以外揣内”的独具特色的诊断奠定了理论基础。
为此杨力教授指出:“中医藏象学说来源于《周易》,并在天象物象和人象三结合中进行了发展,尤在接受易理、比类取象的基础上,使法象有了新的突破,创立了颇具特色的中医理论核心——中医藏象学说,赋于了中医学永恒的生命力”。象数疗法在临床实践中也证明,要真正掌握和运用八卦象数疗法,必须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中医藏象学说。
脏与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脏象,原作臆象、藏象。“藏象”一词,藏,指隐藏于体内的脏器。象,其义有二,一指脏腑的解剖形态,“象者,像也。论脏腑之形象,以应天地之阴阳也”。如“心象尖圆,形如莲花。其二指脏腑的生理病理表现于外的征象。“象,谓所见于外,可阅者也”,“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象”是“藏”的外在反映,“藏”是“象”的内在本质,两者结合起来就叫作“藏象”。藏通“藏”。“藏象”今作“脏象”。脏象是人体系统现象与本质的统一体,是人体脏腑的生理活动及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中医学据此作为判断人体健康和诊断、治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日志评论 (0 个评论)广告合作|手机版|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民间中医网 99华人网是公益性网站,所有来自互联网的内容均用于个人学习和研究,请勿因为您使用本系统所获得的信息,而不采用、或延迟采用相关专业医疗建议。这些声明未经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评估。这些信息不用于诊断、治疗、治愈或预防任何疾病。 www.ngotcm.com 不提供医疗方面的建议、诊断或诊疗。在您有任何关于医疗状况、饮食、运动、平安计划的问题时,请务必寻求您的主治医生或其他合格医疗提供者的专业医疗建议! GMT-8, 2025/5/19 20: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