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博大精深,所以想一下子将他讲清楚是很难的,随着阅读量的增加,我发现各医家对同一个问题的解释似乎相当的不同,这难免让人疑惑。如今渐渐明白了,对一个问题的描述或解释可以在不同的层次进行,实际上,这又是一个系统学的问题。举个例子:
基本可以在三个层次上进行:
第一:常识层次描述:那个物体越跑越快。
第二:物理学层次:那个物体在做匀加速运动。
第三:数学层次:{v=v0+at;}.
也就是说,任何系统都可以在这样的三个层次来描述,都是对的,只是“精度”不同而已。究竟用哪个层次,那要看自己的认知水平或要求,同时也要看“听者”的水平而定。这样一来,这个学问就能惠及尽量多的人群。
中
医理论正是如此,比如对《
伤寒论》的解读,也存在这三个层次:常识,生理病理的物理术语描述,数学描述。
《
伤寒论》的最基本的思维和出发点都是可以用常识加以描述的,比如“可汗不可汗”的原理来源,就可以用一个人“本钱”够不够来解释;而术语体系就精确得多,比如“胃家”实或虚,其实就是胃里是“堵住了”还是“空空如也”,涉及温度,湿度,压力,速度,位置等物理概念,比如
唐容川,曹颖浦的解释;还有一个比较“玄”的层次,就是数学层次,就是
阴阳五行升降运动,比如
黄坤载的书。
所以,我们应该明白这个解释层次的多样性问题,见怪就不要再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