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曰: 病有结胸, 其状何如? 答曰: 按之痛, 寸脉浮, 关脉沉, 名曰结胸也。 曰: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 热入因作结胸。 病发于阴而反下之, 因作痞。 所以成结胸者, 以下之太早故也。 曰: 结胸, 脉浮大者不可下, 下之即死。 曰: 结胸证悉具, 烦躁者亦死。
[论]曰: 太阳病, 脉浮而动数, 头痛发热, 微盗汗出, 而反恶寒者, 表未解也, 医反下之, 胃中空虚, 阳气内陷, 心下因?, 而为结胸, 大陷胸汤主之。 曰: 太阳病, 重发汗而复下之, 不大便五六日, 舌上燥而渴, 日晡所小有潮热, 从心下至少腹?满而痛不可近者, 大陷胸汤主之。 按此二条, 皆言太阳表证未解, 因误下之而成结胸也。
[论]曰: 伤寒五六日, 呕而发热者, 此柴胡汤证具, 而以他药下之, 其柴胡证仍在者, 当复与柴胡汤, 必蒸蒸而振, 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痛者, 此为结胸也, 大陷胸汤主之。 但满而不痛者, 此为痞, 柴胡不中与之, 宜半夏泻心汤。 按此一条以少阳表证未解, 因误下之而成结胸也。
[论]曰: 太阳少阳并病, 而反下之, 成结胸, 心下?, 下利不止, 水浆不入, 其人烦心。 按此一条, 以太阳少阳并病, 二经表邪未解, 亦因误下而成结胸也。
[论]曰: 阳明病, 心下?满者, 不可攻之, 攻之利遂不止者死, 利止者愈。 按此一条, 谓阳明邪气入腑者, 必腹满便结, 今惟心下?, 以邪气尚浅, 未全入腑, 故不可攻。 此虽非结胸, 而实亦结胸之类, 盖不由误下, 而因阳明之邪渐深也。
[论]曰: 伤寒六七日, 结胸热实, 脉沉而紧, 心下痛, 按之石?者, 大陷胸汤主之。 按此一条, 不云下早, 而云热实, 其于六七日, 脉沉紧而心下?痛者, 此伤寒传里之实邪, 有不因误下而成结胸者, 乃伤寒之本病也。
愚按: 结胸一证, 观[伤寒论]所载, 如前数条, 凡太阳表邪未解而误下者, 成结胸, 少阳证亦然, 太阳少阳并病者亦然, 此不当下而误下之, 以致脏气空虚, 外邪乘虚内陷, 结于胸膈之间, 是皆因下而结者也。 又曰: 伤寒六七日, 结胸热实, 脉沉而紧, 心下痛, 按之石?者, 此不因下而邪实渐深, 结聚于胸者也。 然则结胸一证, 有因误下而成者, 有不因下而由于本病者。 观近代伤寒诸书, 云未经下者, 非结胸也, 岂不谬哉。
结胸证, 观仲景所言, 惟太阳, 少阳二经误下者有之, 而阳明一经独无言及者, 何也? 盖凡病入阳明, 胃腑已实, 故可下之而无害也。 然又曰: 阳明病, 心下?满者, 不可攻之, 攻之利不止者死。 此岂非阳明在经表证, 邪未入腑者, 亦为不可下乎? 不惟三阳为然, 即三阴之证, 其有发热恶寒, 表邪未解者, 切不可下, 最当慎也。
结胸证治之辨, 凡心腹胀满?痛, 而手不可近者, 方是结胸, 若但满不痛者, 此为痞满, 非结胸也。 凡痞满之证, 乃表邪传至胸中, 未入于腑, 此其将入未入, 犹兼乎表, 是即半表半里之证, 只宜以小柴胡之属, 加枳壳之类治之, 或以本方对小陷胸汤亦妙。 今余新方制有柴陈煎, 及一柴胡饮之类, 皆可择而用之也。 至于结胸之治, 则仲景俱用大陷胸汤主之。 然以余之见, 则惟伤寒本病, 其有不因误下, 而实邪传里, 心下?满, 痛连小腹而不可近, 或燥渴谵妄, 大便?, 脉来沉实有力者, 此皆大陷胸汤所正宜也。 其于太阳少阳表邪未解, 因下早而致结胸者, 此其表邪犹在, 若再用大陷胸汤, 是既因误下而复下之, 此则余所未敢。 不若以痞满门诸法, 酌其轻重, 而从乎双解, 以缓治之; 或外用罨法, 以解散胸中实邪, 此余之屡用获效, 而最稳最捷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