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刻注册 登录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返回首页

蓝天百云的个人空间 https://www.ngotcm.com/forum/?50444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菩提本无树

已有 758 次阅读2007/7/18 19:18 |个人分类:传统文化

惠能少孤而艰难困苦,于市卖柴为生。及闻一客诵《金刚经而心有所悟,遂赴五祖处学法。一日,五祖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众人只等神秀作偈,神秀偷偷在墙上书一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五祖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但亲告神秀曰:“汝作此 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惠能虽不识字,一闻此偈,便知未见本性。托人亦书一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众皆惊。五祖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 次日祖潜至碓坊,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遂三鼓入室,五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以上就是中国禅宗历史上最有名的公案。至今仍有许多争论。下面我们看看王骧陆大居士的评语:五祖云:汝等终日只求福田,福何可救?昔读此文,不觉通体汗下。求福田与了生死,二事相对,正在生死关头,一进一出,失足成千古恨矣。令作一偈者,盖已预知必有争端,不几明说后来衣钵之争矣,可痛心也。身是菩提树四句,的是未见性人语,的是死用功人语,诸仁当知其病已偏重在尘埃上,以为破尽无明自然成佛,不知弃本就末,颠倒错乱,越拂拭幻尘越多,越无办法,何也?彼认无明为镜面实有尘垢,不知为镜中幻影也。即便不认有尘垢,尚执有一幻镜也,既不识本性,亦未见幻心也,充其量,免堕恶道而已,终不能了生死也,故在门外。

 

    六祖四句偈,亦未见性,以见而未彻也。菩提不可方物,而无物不可方。权作明镜,假名为树,抑又何妨。其病在本无一物,偏于空矣,后人学之,不觉误入断见,不知当就究竟说,根本不能污染,何惧尘埃之可惹。惟对治神秀之执有,使无前偈反成语病。或当时记者未明祖意,文不合旨,亦未可知。至于菩提作树,以喻性也,明镜作台,以喻心也,心固不有,性则非无,原是非空非有,何得偏言本无一物耶。下句何处惹尘埃,更显著实,尤乖性体,故未见性,盖偏空也。言本来无一物,落于断灭见矣,尘埃原非实体,而今宛在,奈幻有何。前偈执有,后偈偏空,菩提不著二边,不立中道,于无实无虚中,既不取涅槃,亦不立生死,尘埃不尘埃,都无所计。若彻悟本来,即知尘埃亦不离自性菩提,惹与不惹,只在觉与不觉耳。此偈以对治神秀之偏有,故如此云云,揆六祖意,未必如是。后云第一莫著空,可知其本来偈曰:菩提假名树,明镜权作台。本来不污染,说惹亦尘埃。

  

    行者当知尘埃用表无明,无明非有实体,世人每执为有,必欲去之务尽,因此用功愈深,离题愈远。今知无明与菩提不二,体同用异而已。五祖三更为说《金刚经》,断非依文解义者,必就彼四句偈之病而更正之,说到应无所住二句,始悟体用一如,不以偏空为究竟,遂大悟矣。可见菩提本无树四句,乃悟后语,非彻悟后语也。何期二字,神妙不可言。昔世尊睹明星而叹曰:奇哉奇哉,即是此意。启祖五句,即是亲证实相者,以本不生灭,故曰具足,以本自清净,无动摇,虽生万法,生即不生,毕竟不污染,故曰清净本体,其义既圆,其见斯彻。此段最关紧要,为后世天下人证明眼目,毋再犹豫,神通妙用,莫大于斯矣。是以不生灭中,不动摇中,能生万法,体用一如,斯名具足。虽生万法,于本体毕竟丝毫无碍,故曰无动摇,而菩提清净之本相斯显,此段妙在本来二字,六祖至此真彻透本来矣。至于神秀四句偈,五祖尚令门人炷香礼敬,何也?重法故也。要知做到如此,已不容易,况真见性乎。此事本惊天动地,任何世间大事业,不能比拟其万一也。

 

    

        一阵风雨,一串杨树的枝叶被折落下来。我捡起一枝,用清水洗去沾染它的泥土。那一种天然的芳香,便透过我的意念之窗,直达内心。那一片片绿叶,显示着心的形状。这举在手上,近在眼前的美丽,让我感受到一种既高贵又平凡的宁静和喜悦。我找出一只净瓶,注满了水,将它供在案头。 西山居士来访,进了屋,便目不转睛地被那枝绿叶吸引过去。她看了半天,问:这是菩提树叶吧?没等我开口回答,便又急急地问:这菩提树叶是从哪里来的?我看得出她心中的惊喜、疑惑和向往。我知道我只要回答一个字,或是点一下头,她便会顶礼膜拜下去的。我向她笑了一笑,用手指了指窗外。窗外是一大块刚被雨水洗过的天空,蓝蓝的有几片浮云。在浮云之下,是几棵中国白杨树,这是北方极为普通的一种树木。在城市、在乡村、在山丘、在池塘河流边,到处都生长着。也许正因为它的无处不在,所以人们对它就熟视无睹,以至于忘记了它的形貌和存在。西山居士顺着我的手指,看到了它们。她不相信地把瓶中的绿叶和窗外树上的绿叶进行反复的比较后,终于长长地了一声,而后沮丧不解地看了我好一会。我当然明白她眼中的疑问,但我却不想多说,只把挂在壁上的六祖慧能的那首名偈给她看: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树,在古代的印度,叫毕婆罗树,是印度一种极普通的树,普通的犹如我们的杨、柳、桐、槐。当年,年轻的悉达多王子在结束了六年的苦行之后,就坐在一棵普通的毕婆罗树下悟道成佛,终于成为一代伟大的教主,成为释迦族的圣人,被后世尊为释迦牟尼。人们为了感念佛祖证悟人生真理的不朽功德,把他悟道时给予他遮护的毕婆罗树,称为菩提树,也就是觉悟之树。其实,山川草木,皆有佛性,真理就隐含在普通的自然事物中。菩提菩提,不在于树,更不在于什么树,而在于你自己有没有一棵菩提之心。若菩提心在,岂不树树皆菩提之树!反之,若只迷信于外的物相,纵然是坐于菩提树下,也是无用的。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于是我用力地擦拭。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就将心剥了下来。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所谓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神秀:身如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惠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本清静,何处惹尘埃!
一路:菩提本是树,明镜亦是台。世上存万物,取舍由自心。

     
神秀-------见山是山
    
惠能-------见山不是山
    
一路-------见山还是山

 

    惠能少孤而艰难困苦,于市卖柴为生。及闻一客诵《金刚经》 而心有所悟,遂赴五祖处学法。一日,五祖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 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 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众人只等神秀作偈,神秀偷偷在墙上书一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五祖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但亲告神秀曰:汝作此 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 了不可得。惠能虽不识字,一闻此偈,便知未见本性。托人亦书一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众皆惊。五祖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次日祖潜至碓坊,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遂三鼓入室,五 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这个是六祖慧能大师的一个四句偈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参悟不透...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我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人觉得一个东西好吃,事实上嗅觉比味觉占更大的比重所以象狗这样嗅觉灵敏的生物,在饮食上远比我们快乐这样的想法到底对不对?..如果错了..错在哪里?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心中有尘,尘本是心,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 仁者心动佛家讲究万物在心 追求修世芭芭果 祝您春节快乐 健康 平安 愿福永随菩提本无树去了塔儿寺。这是一个藏传佛教的圣地,酥油灯几十年如一日地燃烧着,散发着它独特的气息。对于藏传佛教,并无太多好感,呵呵说来缘由是有些可笑的,自小喜爱金庸小说,故事中的藏僧大多凶狠邪恶,故此,先就对其有了偏见。其实世上的佛教皆一家也,只是因为接受的人异地异时异,于是便有了地方与民族的特色在里面,其实佛理皆是通的,教人早日看透人间悲欢,脱离这苦海无边,到达极乐世界此一行,最重要的是,终于见到了菩提树。它平凡,树叶稀疏,根却是繁茂得紧,逢七年结子,人曰菩提子。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树,在古代的印度,叫毕婆罗树,是印度一种极普通的树,普通的犹如我们的杨、柳、桐、槐。当年,年轻的悉达多王子在结束了六年的苦行之后,就坐在一棵普通的毕婆罗树下悟道成佛,终于成为一代伟大的教主,成为释迦族的圣人,被后世尊为释迦牟尼。人们为了感念佛祖证悟人生真理的不朽功德,把他悟道时给予他遮护的毕婆罗树,称为菩提树,也就是觉悟之树。 

    其实,山川草木,皆有佛性,真理就隐含在普通的自然事物中。菩提菩提,不在于树,更不在于什么树,而在于你自己有没有一棵菩提之心。若菩提心在,岂不树树皆菩提之树!反之,若只迷信于外的物相,纵然是坐于菩提树下,也是无用的。 

 

1.【菩提】

    (术语)Bodhi,旧译为道,新译为觉。道者通义,觉者觉悟之义。然所通所觉之境,有事理之二法,理者涅盘,断烦恼障而证涅盘之一切智,是通三乘之菩提也,事者一切有为之诸法,断所知障而知诸法之一切种智,是唯佛之菩提也,佛之菩提,通于此二者,故谓之大菩提。智度论四曰:菩提名诸佛道。同四十四曰:菩提,秦言无上智慧。注维摩经曰:肇曰:道之极者,称曰菩提,秦无言以译之。菩提者,盖是正觉无相之真智乎。止观一曰:菩提者,天竺音也,此方称道。大乘义章十八曰:菩提胡语,此翻名道。果德圆通,名之为道。安乐集上曰:菩提者,乃是无上佛道之名也。唯识述记一本曰:梵云菩提,此翻为觉。觉法性故,古云菩提道者非也。

2.
【菩提心】


    (术语)菩提旧译为道,求真道之心曰菩提心。新译曰觉,求正觉之心曰菩提心。其意一也。维摩经佛国品曰:菩提心是菩萨净土观无量寿经曰:发菩提心深信因果智度论四十一曰: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观经玄义分曰: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大日经疏一曰:菩提心,即是白净信心义也。又曰:菩提心,名为一向志求一切智智。


3.
【菩提树】

    (植物)Bodhidruma,又BodHIVr!ks!a,释尊于此树下成道,故名菩提树,译曰道树,又云觉树。然此树之本名,法苑珠林八云阿沛多罗树,法显传云贝多树,观佛三昧经云阿输陀树As/vattha,西域记八云毕钵罗树(Pippala)。见毕钵罗条。谓贝多罗为菩提树者误也。酉阳杂俎曰:菩提树出摩伽阤国,在摩诃菩提寺。盖释伽如来成道时树,一名思惟树,茎干黄白,枝叶青翠,经冬不凋。至佛入灭日,变色凋落,过已还生。至此日,国王人民,大作佛事,收叶而归,以为瑞也。树高四百尺,已下有银塔周回绕之。彼国人四时常焚香散花,绕树作礼。唐贞观中,频遣使往,于寺设供,并施袈娑。至显庆五年,于寺立碑,以纪圣德。此树梵名有二:一曰宾拨梨力叉,二曰阿湿曷咃婆力叉。西域记谓之卑钵罗,以佛于其下成道,即以道为称,故号菩提婆力叉,汉翻为树。翻译名义集曰:西域记云:即毕钵罗树也。昔佛在世高数百尺,屡经残伐,犹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觉,因谓之菩提树。广东新语曰:诃林有菩提树,萧梁时智药三藏自西竺持来。今大可百围,作三四大柯,其根自上倒垂以千百计,大者合围,小者拱把,岁久根包其干,惟见根而不见干。叶似柔桑,二月凋落,五月而生,僧采而沤之,惟余细筋如丝,霏微荡漾,比于纱谷,俗谓之菩提纱是也。按诃林即今番禺之光孝寺,寺有西番诃黎勒树,故名。粤东笔记曰:菩提树子,可作念珠。面有大圈,文如月周罗,细点如星。谓之星月菩提。光孝寺志曰:嘉庆二年六月二十五夜,飓风吹倒。陈中丞大文命工培护。越年枯萎。寺僧乔庵离相同诣南华接一小枝归,植旧地。今扶疏犹昔。雷州府志曰:菩提果色白者,味甜,五月熟。案菩提树为常绿亚乔木,多产于粤东,高二丈余。叶卵形,端甚尖长,花隐于花托中。实圆质坚不朽。今琼山县谓之金刚子。亦可作念珠。

4.
【菩提萨埵】

    (术语)Bodhisattva,同菩萨。大日经疏一曰:菩提萨埵,阿阇梨云:具据正义当云菩提索多,此索多者,是忍乐修行坚持不舍义也。然声明有如是法,若论文字,其义虽正,音韵或不流便者,得取便安之。故世论师谓为萨埵,传习者随顺其辞。’(参见:菩萨)

5.
【菩提心戒】

    以菩提心之自性清净为戒,是三昧耶戒的别名。

 

 

 

 

 

 


菩提原图

菩提原图

版本: V1.0
出品: 本站原创
来源: 本地
语言: 简体中文
授权: 免费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回复 梦中人balas 2007/11/9 08:38
刚刚发现好多我喜欢的文章竟然全部出现在先生这里,真是舍近求远。
回复 蓝天百云 2007/11/9 20:35
你来做客还有意外收获,欢迎你常来,喜欢的话把它转走。
回复 梦中人balas 2007/11/9 23:52
喜欢一些东西其实欣赏过了就足够了,希望先生这里能够常开常新常迎客!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刻注册

广告合作|手机版|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民间中医网 99华人网是公益性网站,所有来自互联网的内容均用于个人学习和研究,请勿因为您使用本系统所获得的信息,而不采用、或延迟采用相关专业医疗建议。这些声明未经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评估。这些信息不用于诊断、治疗、治愈或预防任何疾病。 www.ngotcm.com 不提供医疗方面的建议、诊断或诊疗。在您有任何关于医疗状况、饮食、运动、平安计划的问题时,请务必寻求您的主治医生或其他合格医疗提供者的专业医疗建议!

GMT-8, 2025/5/27 20:02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