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代医家方论十大名著》
一、概论
在研究、讨论、阐释方剂学发展史前,首先必须明确和界定三个基本概念,即方书、方论和类方。方书又称医方书、医方、病方、药方,含复方、单方、验方、秘方、禁方、处方及协定方、研制方等;方论又称方解、医方解、医方论、方义、方剂解析;类方即类方书或称医类方书、医方分类。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后者是前者的延续、发展和提高。
方书或医方书,其概念为只言医方组成、剂量、服法,附于疾病单元之下,不言其他。医方书之优点,因附于疾病之后,“以病统方”,可以“按图索骥”,即按病索方,方便检索和临床应用,出现较早。其缺点和不足,只能授人以鱼,因无方论,使用者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拘执死方以治活病”,因此不能充分体现中医辨证施治之精神,缺少随症加减之灵活,故无创新空间。
方论或医方论,亦称方义、方解、方剂解析,其概念不仅言病因病机、处方组成、剂量、功用,还要详细分析、阐释方剂的组成结构、特点、药物作用及配伍关系、方剂的适应症(应用范围)、用药方法、用药注意事项、药物的副作用及禁忌等。医方论重点突出辨证论治原则,遵循“理、法、方、药”之程序。因有方论和方解,使人知其所以然,予人应用之灵活性,授人以渔,多有创新空间。医方论的不足是不能按病索方。
类方或类方书,即医方的分类,按其不同的性质和功能的分类法。其优点即将功能相同、相类似的医方合在一起讨论之,阐述物以类聚的共性,并在共性中寻求各自个性之差异,加深对方剂性能的理解和认识。其缺点,涵盖了上述医方书和医方论两者之短。
方书、方论、类方三者合一而成“中医方剂学”,缺一不成其独立之学科。中医方剂学成为中医独立学科乃是20世纪50年代中医近代教育之事。
我们采用三条经线为轴,探讨和阐释方剂学发展史,这种阐释方剂学发展史的方法,虽是独家之言,却是掌握了方剂学发展史之精髓,经加工和精炼而成,较之众多方剂学书籍以时代为纬线的编年史式阐述法更加凸显层次分明、说理清晰及条分缕析之特点。
因我们选编和校注的是《历代医家方论十大名著》,故对医方发展史只能简述之,方论及类方发展史则是我们阐释之重点。
二、医方发展简史
东汉《伤寒杂病论》问世前,中药方剂有方无名。湖南长沙汉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中,有《五十二病方》共载方283首,《养生方》载方79首,《杂疗方》载方21首,均无方名,命名某病方,皆是现代学者事(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五十二病方.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 。甘肃武威汉墓出土的《武威汉代医简》载方36首亦有方无名(鄢卫东、李顺保.甘肃古代医学.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5) .
秦汉之际的《黄帝内经》载方12首,只有6方有名,如秫米半夏汤、生铁洛饮、鸡矢醴、小金丹、马膏、豕膏。此是中医方剂从无名到有名的过渡阶段。晋·葛洪著《肘后备急方》时尚有方无名。
东汉张仲景《伤寒论》载方113首(佚1首)、《金匮要略》载方262首(4首有方名无药),至此医方开始有方剂名,后人称其为“众方之祖”、“方书之祖” (《伤寒论集注·自序》) ,又称为“经方”(相对于明末清初温病方的“时方”而言),从此方剂走上有方名之路。
开始出现方书专著从唐代始,现列举主要代表作(限于篇幅):唐代孙思邈撰《千金要方》 (30卷,232门,载方5300余首)、《千金翼方》 (30卷,189门,载方2900首),王焘著《外台秘要》 (40卷,载方6000余首)。宋代王怀隐等撰《太平圣惠方》 (100卷,1670门,载方16834首),宋代太医局《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0卷,14门,载方788首), 《圣济总录》 (200卷,66门,载方近2万首),许叔微著《普济本事方》 (10卷,23门,载方366首),陈言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18卷,载方1050首),陈自明著《妇人大全良方》 (24卷,载方1383首),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3卷,载方120首)。金元时期中医进入蓬勃发展期,出现金元四大家,颇多新方书问世,限于篇幅,略之。明代朱棣编《普济方》 (462卷,载方61739首),王肯堂《证治准绳·类方》(载方2925首),张景岳著《景岳全书·古方八阵·新方八阵》(载古方1516首,新方186首)。清代经方方书出现较少,名著尤为罕见,取而代之的是温病崛起后的“时方”,以《温病条辨》为其代表,其他不一一列举,请参看《温病学全书》(李顺保.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5) .
解放后医方的汇编和辞典亦如雨后春笋,如彭怀仁主编《中医方剂大辞典》(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共载方13万余首,可谓集古今方剂之大成。以上医方书的共同特征,以疾病为单元,方剂附后,仅有方剂组成及剂量等而无方论和方解,即“有方无论”。医方发展史简单而明晰,是因医方仅在数量上增加,而无理论发展建树,故医史学者易形成共识。
三、医方论发展史
医方论发展史肇始说起于清代罗美所言:“有方即有柄,自仲景始也;有方便有论,自成无己始也” (《古今名医方论·凡例》) ,即指成无己其所著《伤寒明理方论》,又名《伤寒明理药方论》(《伤寒明理论·四卷》),此说服众。
现代有学者对罗氏说法提出异议,认为方论早于成无己,在此前的庞安时《伤寒总病论》、朱肱《活人书》、寇宗奭《本草衍义》、许叔微《普济本事方》中已出现方论。我们认为此说不妥,因此类书中的方论,一呈零星、散在状;二无系统、完整的医方论之理论分析;三尚不能构成医方论专著,故不能成为医方论学说之肇始。借此指出“方论”之名,常用有错,如日本丹波元胤著《中国医籍考》(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8.)中方论共五十六卷,实为综合性医书和医方书,再如日本冈西为人著《宋以前医籍考》(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4)中的“仲景方论”、“诸家方论”、“小儿方论”、“妇人方论”、“外科方论”、“目科方论”、“口齿方论”等,亦非方论之书,实乃综合性医书和医方书。由此不难看出混淆医方和方论之概念而不能区别两者古就有之,可见医方论学说要让所有学者接受和赞同并非易事。
成无己,山东聊摄(聊城县)人,生于宋,卒于金,宋金时代医家,著《注解伤寒论》十卷、《伤寒明理论》四卷。《伤寒明理论》第四卷,名《伤寒明理方论》,刊行于南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该书选用《伤寒论》中名方20首作方论,成氏根据《内经》中治病原则(《素问》中的“脏气法时论”、“宣明五气篇”、“至真要大论”等)、君臣佐使组方结构理论(《素问·至真要大论》) ,又根据《神农本草经》中的药物性能和功用(药性)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药物气味理论,再参照《千金方》《圣济经》等有关方药理论,结合成氏临床应用经验,详细地、条分缕析地对20首伤寒论方做了方论,阐释各方的君臣佐使、配伍机理、方剂功效、适应症等,方论在前,医方在后。《伤寒明理方论》开辟了理论联系实践的方论之先河,为后世方论奠定了基础模式。我们也应看到成氏《方论》都是针对医方个性作了详细的方论剖析,但对相类之医方的共性,尚缺乏分析和依医方性能的分类,这给后世方论的发展和提高留下了很大的空间,直至清代方弥补了此缺憾。
成无己的《方论》是方论肇始之说已取得众多学者之共识,倘若我们再研究、探讨成氏方论学说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从中不难看出方论肇始之端倪。成无己生活在宋金时代,此时北宋政府对中医发展起到里程碑的作用,首对医事进行改制,成立翰林医官院系医疗行政管理机构,成立太医局系国家医学教育机构(宋徽宗时改隶属国子监),太医局主管医疗教育并负责太医局和全国的医学考试,其中考题、考场、阅卷、评分、公布成绩、降级或录用均由太医局主管主办。南宋太医局何大任成安大夫将北宋崇宁时期后多场考试试卷及标准答案撰成《宋太医局诸课程文格》(李顺保.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6) ,书中共有9届考试题,其中8次考试题中都有一道论方义考题,从其标准答案可见其方论分析既全面又系统,文字流畅(因篇幅所限而不能举例)。这说明方论在宋代已作为必修课出现,且已成熟,全国习医者必备之,而成氏生活在宋金时期,定受其影响,而作《伤寒明理方论》亦在情理之中。从上可见,中医方论应肇始于北宋徽宗(1101~1127年)时代无疑。
明代吴昆,字山甫,号鹤皋,又号参黄子,安徽歙县人,明代医家,著《医方考》《吴注黄帝内经素问》《脉语》《针方六集》等书,其中《医方考》流行甚广。《医方考》系医方论著作,六卷,刊行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 《医方考》收集明代前临床常用方剂671首(除去重复,实568首),按疾病分72门,每门之下列医方若干。在各门医方之前皆先以概说其病因、病机,然后汇类方于门下,逐方列出方药及主治,后再予方论,每方论说,吴氏均“考其方药,考其见证,考其名义,考其事迹,考其变通,考其得失,考其所以然之故,非徒苟然志方而已” (《医方考·序》) ,也就是说,对每一首医方必须阐明其方名、组方结构、药物效能、方义功能、适应症、辨证加减、副作用及禁忌症等理论分析,其理论分析上溯《内经》《伤寒论》,下逮金元四大家之著,及诸其他如《千金方》《普济本事方》等,此外尚有吴氏的临床经验和心得,使学者知其所以然,融会贯通,应用时得心应手,诚如方时化在序中所言:“入方之内而游方之外”, “无方而有方,有方而无方,其斯大医之门,蹈道之径也”. 《医方考》是继《伤寒明理方论》后又一部医方论之名著,汪昂赞曰:“吴鹤皋之《医方考》,分病列方,词旨明爽,海内盛行”(《医方集解》凡例).
清代时期,医方论走上新兴发展阶段,先后出现医方论著作八部之多,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都有明显提高,医方和医方论逐步结合成方剂学雏形。
清代柯琴,字韵伯,号似峰,祖籍浙江慈溪人,后迁居江苏常熟,清初医家,著《伤寒论注》《伤寒论翼》《伤寒附翼》,三者合之为《伤寒来苏集》,著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刊行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其中《伤寒附翼》实为《伤寒论方论》,该书选用《伤寒论》101首经方,详解方论。该书仍宗《伤寒论》六经分法,在每经前均冠以“某经方总论”,先总概说其方论,后依方逐解。每方解均论及病因、病机、病候、主治、君臣佐使结构、药物效能、药理作用、辨证加减、应用说明、副作用及禁忌症等。该书方论阐释全面,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条分缕析、层次明晰,系伤寒方论中佼佼者,叶天士赞曰:“能独开生面,可为酬世之宝” (《伤寒附翼》叶序)。后世方论学专著常引用之,如《古今名医方论》《删补名医方论》等。
清代罗美,字谈生,号东逸,安徽新安人,后迁居江苏常熟,与柯琴至交,清代医家,著《古今名医方论》《古今名医汇粹》《内经博议》. 《古今名医方论》四卷,刊于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该书选用清以前名医方书中154首(不含附方6首),方论共190则。各方下所列方论除罗氏之论外,多数摘录柯琴(韵伯)、喻嘉言、张路玉、吴昆、李士材、程郊倩等十数人之方论,其中以引录柯韵伯为最多,或一方一论,或一方数论,或数方合论,各具特色,阐释君臣佐使配伍法度、方名含义、适应症、相类之方其异同等,因该书是引用摘录古今名医的方论,故质量上乘,为后世学者所推崇。由于罗氏在该书“凡例”中首先提出“有方即有柄,自仲景始也;有方更有论,自成无己始也”之论说,引发现代学者对方剂学发展史之研究。
清代汪昂,字讱庵,安徽休宁人,清代著名医家,著《医方集解》《素问灵枢类纂约注》《汤头歌决》《本草备要》等书,其中《医方集解》刊行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医方集解》的主要(功勋删)成果是首创新的医方功能分类法,该书汇集正方378首,附方521首(含救急良方),共899首,按其医方功能分成21类:补养、发表、涌吐、攻里、表里、和解、理气、理血、祛寒、清暑、利湿、润燥、泻火、除痰、消导、收涩、杀虫、明目、痈疡、经产。后附救急良方,突破了“按病列方”、“治则分类”的旧模式,提高和完善了中医方剂学的分类体系,是方剂学发展的里程碑。《中国医籍通考》赞许:“是书既出,遂为后世方剂学之圭臬,清民医家,无不人手一册”。汪氏方剂分类法,不仅在后的《成方切用》《医方论》《成方便读》等名著所习用,直至今日中医院校的教科书《方剂学》所沿用,虽有少许差异,但分类法的原则未变,是其一;其二,该书的方解内容甚广,始自方剂来源、方剂功能,再述方剂组成、用药方法、服法等;其三,方解之度甚深,上自《黄帝内经》《伤寒论》,下逮金元四大家,汇集数十家名医方论,又结合自己心得,详尽方解,达到前无古人之境地。汪氏在“凡例”中言:“先详受病之由,次解用药之意”, “虽名方解,然而病源脉候,脏腑经络,药性治法,罔不毕备,诚医学之全书,岐黄之捷径也”;其四,该书之长,在于辨证论方,理论联系实践,重在指导临床应用。费伯雄《医方论》赞语:“当时之时,每以《医方集解》一书奉为枕秘”。该书已尽善尽美,但因“兹集药过二十味以上者,概不选录”,诸如至宝丹、苏合香丸、紫金锭等急救之药缺如,诚然瑕不掩瑜。
清代王子接,字晋三,号沧州,江苏吴县人,清初四大名医(叶天士、薛生白、徐灵胎)之一,著《绛雪园古方选注》《绛雪园得宜本草》《伤寒古方通》《伤寒方法》等书。《绛雪园古方选注》又名《十三科古方选注》,成书于清乾隆七年(1742年)。该书选录《伤寒论》113方及其他医方共324首,上卷伤寒论方分和、寒、湿、汗、吐、下六剂,下卷分内科、女科、外科、痘疹科、眼科、耳鼻科、咽喉科、折伤科、金簇科等按病列方。每方均先列医方组成、服法,后缀医论,对各方方义、药物性味、组方配伍、医方主治及功效、随症加减等均加详细阐释其所以然,做到“显微阐幽,申明其方之中矩,法之中规”,以至“刚柔有变,约制有道”之境,其方解亦多发前人之未发,故后人章虚谷《医门棒喝》、王孟英《温热经纬》亦多引用,清代医家魏荔彤赞曰:“仲景之功臣,古昔圣贤之羽翼也”.
清代吴谦,字六吉,安徽歙县人,清代名医,官至太医院院判,与刘裕铎等奉敕编纂《医宗金鉴》,该书系由政府组织编写的大型医学丛书,刊于清乾隆七年(1742年), 《删补名医方论》系该书卷26至卷33,共八卷。《删补名医方论》“博集《金匮》《千金》《外台》诸书及王好古、李杲、刘完素、朱震亨、张从政、薛己诸方之佳者”,正方192首,附方10首,“采录成编”。吴氏认为“方论始于成无己,近代则有吴昆、李中梓、柯琴、汪昂诸家”,吴氏又认为“医方虽各有发明,但其间或有择焉未精、语焉未详者”,故“复推其立方之意,综其简要,删繁补阙,归于明显,名之曰《删补名医方论》,以绍示来兹”. 《删补名医方论》选方精当,重在实用;方论则选用诸家名医之金科玉律,复加吴氏“发其余蕴,补其未备”,因此水平上乘,备受关注,乃成清代及民国初年的医学教科书。缺憾一点是方剂无分类。
清代吴仪洛,字遵程,浙江海盐人,清代医家,著《本草从新》《伤寒分经》《成方切用》等书。《成方切用》十三卷,刊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吴仪洛鉴于《医方集解》“专录古方,未及新方”之弊,故收录古今医方1102首(正方656首,含《内经》方12首,附方446首),较《医方集解》多227首。医方分类为23门类:治气、理血、补养、涩固、表散、涌吐、攻下、消导、和解、表里、祛风、祛寒、消暑、燥湿、润燥、泻火、除痰、杀虫、经带、胎产、婴孩、痈疡、眼目等,附急救门,宗《医方集解》医方分类法,其编写体例亦宗《医方集解》。医方论则宗“医贵通变,药在合宜”之旨,对《医方考》《医方集解》等书作了删补,以“禀诸经以观其合,订之证以发其微”,希冀其全,最终达到“详求夫望闻问切,而证因莫能遁也;深悉于气味阴阳,而药性剖其微也”. “然后经之以法,纬之以方,从斯集而合离变化焉,自迎刃而中肯綮”之境界。
清代费伯雄,字晋卿,江苏武进人,清代医家,著《医醇賸义》《医方论》等书。《医方论》四卷,刊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该书方剂分类为补养、发表、涌吐、攻里、表里、和解、理气、理血、祛风、祛寒、消暑、利湿、润燥、泻火、除痰、消导、收涩、杀虫、明目、经产等二十类,基本与《医方集解》雷同。该书但取《医方集解》所选正方,共358首,一方一论,逐加评论,其他主治功效、加减应用等,一概不录,由博返约,似为纯方论之书。
清代张秉成,字兆嘉,江苏武进人,清末医家,著《成方便读》四卷、《本草便读》四卷、《脉诊便读》一卷。《成方便读》成书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刊行于1933年,上海千顷堂书局首刊。该书仿汪昂《医方集解》体例,医方分补养、发表、攻里、和解、理气、理血、祛风、祛寒、清暑、利湿、润燥、清火、除痰、消导、收涩、治疟、杀虫、治目、外科、经产、小儿等21门类,载方近三百首。由于该书成书较晚于清末1904年,故较前九本方论有可取之处,即收载了《温病条辨》和《温疫论》中的温病名方16首,如银翘散、达原饮等,其阐释较原著为佳。前九本方论选方,皆以《伤寒论》《金匮》、金元四大家名方为主。而该书则多收录温病名方,可谓与时俱进矣。该书在各类方之前设有总论,阐述其病因病机、类方治则、方药功用等,各方前均采用七言歌诀表达药方组成及主治要点,朗朗上口,极便记诵。各方后再作详细阐释,对君臣佐使之配伍结构、辨证加减、适应症范围等反复论证,说理透彻,通俗易懂,为初学医方者入门之书。
未完待续
海陵李顺保写于金城苔花斋
2012年6月26日
广告合作|手机版|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民间中医网 99华人网是公益性网站,所有来自互联网的内容均用于个人学习和研究,请勿因为您使用本系统所获得的信息,而不采用、或延迟采用相关专业医疗建议。这些声明未经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评估。这些信息不用于诊断、治疗、治愈或预防任何疾病。 www.ngotcm.com 不提供医疗方面的建议、诊断或诊疗。在您有任何关于医疗状况、饮食、运动、平安计划的问题时,请务必寻求您的主治医生或其他合格医疗提供者的专业医疗建议!
GMT-8, 2025/6/24 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