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手机版
加入我们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UID
Email
记 住
找回密码
密码
立刻注册
快捷导航
民间中医网
民间中医网首页
中医论坛
民间中医网论坛
中医社区
中医社区各地名家医案荟萃
医人博客
博客
常见疾病
常见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购买VIP
中医理论 |
中医临床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针灸推拿 |
中医本草 |
男性保健 |
女性保健 |
育儿知识 |
老年保健 |
佛家文化 |
儒家文化 |
重症辨析 |
中医养生 |
求医问药 |
中医饮食 |
中医畅谈 |
爱生护生 |
医药信息 |
休闲新闻 |
常见疾病 |
中医方剂 |
中药材网
搜索
搜索
热搜:
民间中医奇才
雪山来客
伤寒论
新冠
肾虚
湿疹
黄帝内经
乙肝
糖尿病
减肥
感冒
倪海厦
文章
帖子
用户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重视您的隐私
我们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包括第三方Cookie,以便网站正常运行和提升浏览体验。单击“全部接受”即表示您同意这些目的;单击“全部拒绝”即表示您拒绝非必要的Cookie;
全部接受
全部拒绝
拒绝后网站无法存储Cookie,会导致平台无法正常使用,请谨慎操作!(清除浏览器缓存即可恢复)
确定
取消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
中医论坛
›
中医社区
›
医人荟萃
›
中医微信荟萃
›
中医书友会
›
古方的学习与应用
返回列表
查看:
230
|
回复:
0
古方的学习与应用
[复制链接]
中医书友会
中医书友会
当前离线
积分
8
发表于 2015/5/12 00:06:32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这是中医最多的微信平台——
中医书
友会乙未年三月廿四第618期内容。新书友可点击上方蓝色小字快速关注。
作者
/
黄煌
⊙ 编辑/王超
⊙ 校对/柯嘉
导读:
黄老师本文语言流畅、逻辑清楚地谈了四个观点:方证的重要、中医治“人”、不轻信实验数据和经验的重要。言辞恳切,读后颇有所得。
古方的
学习
与应用
古时称中医为方脉家,
医术
为方技。日本则称中医为汉方。可见,对中医来说,方是极其重要的。无论是
伤寒
派,还是
温病
派,是古典派,还是现代
中西医结合
派,是讲
脏腑
辨证,还是讲
六经
辨证,到最后交给病人的都是方,所以,日本古方家吉益东洞说:“医之学也,方焉耳”。方,是中医的内核,是根本。
中医的
方剂
,数量多得让人兴叹。宋代的《太平圣惠方》有100卷,方16834首;《圣济总录》有200卷,方20000首;明代的《
普济方
》有426卷,方61739首;我校正在编写的《中医方剂大辞典》收录医方达10000首。要熟悉掌握这么多的方剂,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因为关键的方剂不过几十首,这就好比
汉字
的字根,英语的词根,是组成千万张处方的基本构成,可称之为“方根”。
方根在那里?在《
伤寒论
》,在《
金匮要略
》。这两本书的方剂,并非
张仲景
一个人独创,是总结了汉代以前的
用药
经验而且经过后世数千年无数医家的临床验证被证实并发展,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与
疾病
作斗争的经验结晶,是我们中国人经自身试验筛选出的临床有效良方。只有把这两本书弄通了,才能在临床上左右逢源,触类旁通。后世
名医
虽多,其临床的基本法度都不出仲景学术的范围。所以,成无己说“仲景之方,最为群方之祖”,张元素说“仲景药为万世法”,王好古说“执中汤液,万世不易之法,当以仲景为祖”,
朱丹溪
说“仲景诸方,实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
笔者说仲景方当为中医之根,为中医之魂。中医学的经验性是极强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之所以被称为
经典
,是因为在数千年的实践中证明它是有用的,是科学的,在临床上是能解决问题的。学中医,离开了仲景方,那就成了一句空话。
1.学古方的关键是抓住方证学
《伤寒论》《金匮要略》,最好读白文,也就是未加注释的原文。两书的文笔十分朴实,多为临床实际的客观表述,少有空洞的解释,故读白文是可行的。不过,两书的体例为条文式,孤立地读常常不得其要,必须采用分类比较的办法。按什么分类?古时候有按六经分,有按治法分,有按症状分,有按主方分,分法较多。笔者倾向于按主方
主药
分。
按主方分,
徐灵胎
的《伤寒论类方》(1759年)最好,这位医学家研究《伤寒论》三十余年的心得之作,形成初稿以后,竟反复修改7年,其间五易其稿,最后才写上“乃无遗憾”四字。他采用的方法就是将《伤寒论》方分为12类,如
桂枝汤
类、
麻黄汤
类、
葛根汤
类、
柴胡
汤类,
栀子
汤类、
承气汤
类、
泻心汤
类、
白虎汤
类、
五苓散
类、
四逆汤
类、
理中汤
类等。
拙作《中医十大类方》(江苏科技出版社,1995年)是以主药分的,其特点是以药类方,以方名证,便于学习记忆,本书并非中医古方的全书,而仅仅是为读者提示一种认识并掌握中医古方的方法。古方何止十类?本书之所以题名为《中医十大类方》,只不过为读者阅读本书增加一点轻松的氛围而已。
应当指出,无论按方分或按药分,关键是要抓住主治,识方证。许多人对方论以及方剂功效的解释比较热衷,而对其主治则轻描淡写,这可以说是混淆了主次。对中医来说,古方的主治是最要紧的,解释在其次。方证最关键,功效在其次。药物的应用指征为“
药证
”,方剂的应用指征为“方证”。如
桂枝
的应用指征为“桂枝证”,桂枝汤的应用指征为“桂枝汤证”,这是古人应用药物和方剂的根据和证据,是中国人几千年积累起来使用方药的最为实用和重要的经验。如把桂枝比作箭,桂枝证就是目标,目标对准了,命中率就高。同样,药证、方证相对应了,疗效自然会出现。换句话说,药证相对应了,这就是必效药、
特效药
;不对应,则是无效药。
《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用药十分严格,有是证,则用是药;无是证,则无是药,加药或减药,都以临床见证的变化而变化。故
恶风
、汗出、脉浮用桂枝汤。如汗出多,
恶寒
关节痛
者,必加
附子
,名桂枝加附子汤。如发汗后,身
疼痛
,脉沉迟者,又必加
人参
,名新加汤。如无汗而
小便不利
者,则要去桂枝,加
白术
、
茯苓
,这就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茯苓桂枝白术
甘草
汤主治
心下悸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则主治咳逆上气。
大
剂量
药与
小剂量
药的主治也不相同,同样是桂枝汤的组成,但桂枝加桂汤的桂枝5两,其主治为气从
少腹
上冲心者;桂枝汤倍
芍药
主治腹中急痛,方名也改为小
建中汤
。
又虽用过某药,但其证未去,则仍可使用某药,如《伤寒论》“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101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15条)。这种用药法,即方证相应法,《伤寒论》所谓“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317条)。又《伤寒论》中有“桂枝证”“柴胡证”“病形象桂枝”等说法,都为药证相应、方证相应的体现。药证相应与方证相应,体现了古方的极为严格的经验性,这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内容。
“方证相应”是《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基本精神。清代伤寒家柯韵伯说:“仲景之方,因证而设,……见此证便与此方,是仲景活法”。其所以为“活法”,是因不同于辨病论治,常常是异病同方或同病异方。不理解者,则谓中医不规范,难以掌握,但从另一角度看,方证相应则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方法,如徐灵胎说:“方之治病有定,而病之变迁无定,知其一定之治,随其病之千变万化,而应用不爽”(《伤寒论类方》自序)。可见,这种方法是相当规范的,问题是从什么角度去认识。
2.西医治“人的病”,中医治“病的人”
张仲景医学的又一特征是着眼于“人”。如果说西医是治“人的病”,那么,中医是治“病的人”。这个“人”,就是整体,就是全身。中医没有去寻找在
器官
细胞水平上的病理变化,古代也无法看到天地间的各种致病微生物,但我们的先人却能从宏观上把握住机体的变化,找到消除病痛的办法。清代伤寒家钱潢说得好:“受本难知,发则可辨,因发知受”。这就是张仲景医学的疾病观。这个“发”是“人”在疾病中出现的全身性的反应。
张仲景是如何着眼于“人”的呢?其一,望形。如强人、羸人、尊荣人、
失精
家等。尊荣人骨弱肌肤盛,即为缺少
运动
,肌肉松软,稍动即
易汗
出伤风的体质类型;失精家则为男子面色白,
瘦弱
,脉大而无力者。
其二,
切脉
。脉浮、脉沉、脉微细、脉沉迟……不表示某种病,而是患者全身的反应状态。所以《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脉象,主要是用于辨“病的人”而不是辨“人的病”。换句话说,脉象可以辨人的寒热虚实表里,而不可辨
食道癌
、
胃炎
、
痔疮
、
关节炎
等疾病。所以脉象不可不重视。
其三,辨析人体基本生理活动的变化情况,如恶寒恶热、
口渴
与口不渴、小便利与不利、不
大便
或
下利
、能食或不能食等。以上三点,均体现在张仲景的医学中,如五苓散主治口渴而小便不利者,
麻黄
汤主治无汗而喘者,桂枝
龙骨
牡蛎
汤主治失精家的腹痛里急而脉极虚芤迟者,
黄芪桂枝五物汤
主治尊荣人的身体不仁,新加汤主治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
需要指出,后世比较重视的
舌诊
和日本的
腹诊
,其本质也是辨体质状态,辨寒热虚实,故在临床应用古方时,是完全应当使用的。古方的舌证,散见于后世各家医著中,代表性的有清代张登的《伤寒舌鉴》、
叶天士
的《外感温热论》、俞根初的《通俗伤寒论》、梁玉瑜的《舌鉴辨正》等。在
经方
家的
医案
中这方面的内容尤为丰富。古方的腹证,日本汉方家研究较深,其中古方家吉益东洞的《类聚方》以及稻叶克文礼和久田寅叔虎的《腹证奇览》记载较详,值得参考。笔者通过研究张仲景医学和吸收后世各家辨脉、望舌、切腹的经验,认识到临床上寻找古方与“人”的对应点,是运用好古方的关键。
笔者的话是:未识方证,先辨“药人”。即寻找和辨别某种药证方证的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体质类型,以此作为辨方证的先导。《中医十大类方》中提出了五种“药人”,即所谓“桂枝体质”、“麻黄体质”、“柴胡体质”、“
大黄
体质”和“
黄芪
体质”。“药人”决不止五种,以上五种仅是临床常见的。这些体质类型的识别,主要是运用中医传统的
望诊
、切诊、问诊来观察患者的体型、皮肤、脉象、
舌象
而完成的。书中有“附子脉”、“
黄连
舌”、“桂枝舌”的提法,是为了更为直观地反映“病着的人”与药物的对应点,便于记忆和临床应用。笔者认为,若使用中医方剂,唯以辨病为主,不
诊脉
,不看舌,没有脉舌上的指征,那就失去了中医的特色。
3.不要轻信实验室的数据,要重视临床实践
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医药研究人员对一些常用古方进行了大量的
药理作用
和配伍的研究,其实验结果对古方
药效
的证明、方证的明确、古方剂量、服用方法和剂型的改进等,都有积极的意义。这是学习与研究古方时所必须了解并加以利用的。但也应该认识到,由于实验室与临床尚有较大的区别,动物试验与人体实验不同,单因素研究与多因素研究不同,传统水煎与提取物不同,所以,实验室的结果只能作为临床应用的参考,而不是临床指南。
如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黄芪对
心血管
系统、血液系统、
肾功能
、物质代谢以及
肿瘤
等均有良好作用,可使减少的血细胞数恢复正常,可扩张
冠状动脉
,改善
心脏
功能,增加抗缺氧能力,防止脂质过氧化,改善
肾脏
功能,防止肝糖元减少,
抗衰老
等。但是否临床上所有心
血管
疾病、
肾病
、肿瘤都可以使用黄芪呢?显然是不符合临床实际的。
所以,要正确使用古方,必须重视临床实践。这是关键,是根本。古方的方证目前尚难做出公认的动物模型,只有在临床,在具体的病人身上,才能体会到古方的使用方法,才能感悟到古方的精妙之处。笔者对古方发生兴趣,完全是在临床培养的,不是信而好古,而是古方的疗效确切,如桂枝龙骨牡蛎汤治
咳喘
胃痛、
防己黄芪汤
治疗汗出而肿的
糖尿病
、
黄连阿胶汤
治疗
漏下
不眠、白虎加人参汤治出血等,使笔者尝到了应用古方的甜头。
有人可能会对古方的使用价值发生怀疑,古人的东西能用于治疗今病吗?应当回答:不要认为古人不识现代病,就认为古方不能治今病。要知道,人类有文明以来,疾病谱已经发生了多次变化,一些疾病被控制了,另一些新的疾病又发生了。过去没有
艾滋病
,没有
埃博拉病毒
,没有
大肠杆菌
,但现在出现了,可见病是不断变化的,但是,人体对疾病的反应方式是几乎不变的。由于中医治病针对的主要是“人”,而不是“病”,所以,古方完全可以治今病。我们也只有在古方今用的实践中,才能发展古方。
4.要注意收集和积累经验
要真正用活古方,单靠研究《伤寒论》、《金匮要略》也是不够的。后世名医的医案,特别是经方家的医案,也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如叶天士关于运用桂枝汤、栀豉汤、苓桂味甘汤、
真武汤
的经验,尤在泾运用金匮
肾气丸
的经验,近代范文虎运用
四逆散
、桂枝汤的经验,
徐小圃
运用麻黄汤、
四逆
汤的经验,都是学习古方时的重要参考材料。此外,历代名家小方药味在3味左右,主治比较明确,对于理解古方的主治以及配伍规律是有较大帮助的。古方的运用经验,来之不易,如有名师指点,那比自己在临床摸索要强许多许多。此外,同道之间多交流,注意收集各种杂志上有关古方应用的报道,也有利于自己经验的积累和临床水平的提高。
【本文摘自《山西中医》1996年第6期,由中
医书
友会(微信号zhongyishuyou)编校发表,尊重
知识
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投稿邮箱:tg@linglanshuyuan.com】
点击阅读原文快速关注中医书友会
▼▼▼
中医
,
桂枝
,
伤寒论
,
伤寒
,
金匮要略
,
桂枝汤
相关帖子
•
关于召开第三届“经方临床学术讲坛(珠海)”暨经方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的通知
•
中医,源于内证式实验
•
站长您好,民间中医网经常无法访问
•
音乐能治病,听音乐调五脏。
•
中成药治梦见死人妖怪一例(答案已公布)
•
关于召开第四届“经方临床学术讲坛(珠海)”暨经方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的通知
•
重返感言
•
中医七不治 - 什么叫胃气绝,有什么症状
•
伤寒论三阴三阳辨证临床发挥
•
新冠的18种后遗症和中医治疗方法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积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