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体命根子的大门——神阙(肚脐眼) 神阙在肚脐正中,就是我们说的肚脐眼儿。 我们说“神”是心灵的生命力,“阙”是君主所在城池的大门,所以神阙又有“命蒂”之称,你看瓜蒂,连着瓜秧和瓜果,没有了它还有瓜吃吗?我们都知道,小孩儿在没出生的时候就是靠着脐带从母体里吸收营养的。多么相似啊,这样就能理解为什么神阙是我们身体的一大要穴了。首先脐是胎儿从母体吸收营养的途径,所以向内连着人身的真气真阳,能大补阳气;另外,它有任、带、冲三脉通过,联系五脏六腑,所以如果各部气血阴阳发生异常变化,可以借刺激神阙穴来调整全身,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状态。中医认为脐腹属脾,所以本穴能治疗脾阳不振引起的消化不良,全身性的阳气不足,包括四肢发凉怕冷、男科妇科等多种生殖系统疾病。 脐疗现在已经发展为一种独立的外治法,对于泌尿生殖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疾病的防和治很有效。它主要是把药物制成膏、丹、丸、散,贴在肚脐上,再用纱布或胶带固定,有时还需要艾灸。但有一点要注意,脐疗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皮肤是否对药物过敏,如果过敏的话,在贴上24小时内一般会局部发痒或起一些红斑。 其实脐疗的历史很悠久了,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肚脐填药的记载,汉代的“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也记载了脐疗法。后世的阐述更详细,晋代的葛洪记载治疗霍乱时,是把盐放在脐中,灸二七状;明朝龚廷贤在《万病回春》里,用五倍子与醋熬成膏,敷脐治小儿泄泻;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有葱汁敷脐,治疗水肿、尿短路的记载;清代吴师机的《理论骈文》记载的利用脐疗治病的药方涵盖内、外、妇、儿等病症,应用范围更加广泛。他描述当时治疗黄疸的方法是,把百部的根放在脐上,用酒和糯米饭盖之,至口中有酒气为度;又用干姜、白芥子敷脐,至口中辣去之。《理论骈文》中还记载用大戟红枣膏(大戟粉、枣肉捣成膏)贴脐,有协助排便之功能。 现代医学也证实了脐疗的科学性,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是腹壁最后闭合之处,表皮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最弱,药物易穿透扩散,且脐下无脂肪组织,故渗透力强,所以药物很容易被吸收。脐部皮肤除了具有一般皮肤所具有的微循环外,还有丰富的静脉网和腹下动脉分支,药物可以通过脐部直接进入体循环。而灸神阙穴可以提高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从而达到抗病、强身、保健的作用。下面我就介绍几个用神阙穴治病保健的简单方法。 (1)敷药 ·小儿腹泻:取云南白药用75%乙醇调成糊状,贴敷于神阙穴,24小时换药一次。 ·遗尿:用醋调桂枝末,贴敷于神阙穴,24小时换药一次。 ·妊娠呕吐:将丁香、半夏、生姜等分别碾成细末,用生姜浓汁调为糊状,敷在脐部,外盖纱布,并用胶带固定,24小时后取下,连用三日。 ·痛经偏虚寒瘀血:这种人一般月经向后错,而且血质发暗,有凝块儿,怕冷。用艾叶、小茴香、桂枝、香附、干姜填脐。 曾经有一诊断为急性黄疸性肝炎的病人,用瓜蒂、铜绿、冰片研细末填脐,一周后黄疸指数由950降为100!还可以把首乌、延寿丹这些药物装到一个小布袋里,系于神阙穴处,有益寿保健之功效。 (2)指压保健 中指隔衣压在肚脐上,力度最好是有一定压迫感,又不太难受,然后排除杂念,集中思想在“脐上”,自然呼吸100次以上,每天睡前指压一次。这个方法特别适合老年朋友,简单易行,安全可靠,用此法有补脾虚、振食欲的作用。 (3)隔盐灸 取少量食盐放在脐窝,上面放钱币大小的生姜片,再拿艾条灸,其余注意事项上面关元穴中已经介绍,在此不再重复。此法有温脾胃、补肾阳的作用。 我曾经遇到一个病人,中午吃了凉的剩饭,下午又淋雨,回家后突然上吐下泻,频繁无度,自服泻痢停后不见好转。我见到她时,她还很怕冷,面色青黄,腹痛、腹泻、恶心。当时我赶快取少许食盐放在她脐窝上,又置鲜姜片1枚,将艾条里面的艾绒掏出来些搓成像麦子大小的小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感到灼痛时,将姜片连同艾炷围绕肚脐上、下、左、右移动,灸至第4个艾炷时,呕吐、腹痛、腹泻停止,面色微微泛红,酣然入睡。第二天复诊时,完全和正常人一样了。 我建议平时生活中每个人都要注意脐部的保暖,现在很多女性喜欢穿露脐装,其实对身体是很没好处的,虽漂亮一时,但久而久之,不仅会影响自己的经期,还很容易导致痛经,并影响子宫的结构功能。 ·脾胃之疾,无所不疗——中脘穴 中脘在前正中线上,脐上四寸,就是上身前面正中的骨头最下缘和肚脐眼连线的中点。 中脘虽然是任脉的穴位,但同时也是胃的募穴(募穴是脏腑之气直接输注的地方),还是腑会,所以对六腑(胃、大肠、小肠、胆、三焦、膀胱)的疾病尤其是胃病有很好的疗效。它的作用可以总结为健脾和胃,通腑降气。按揉中脘穴可以防治胃痛、腹痛、腹胀、反胃、恶心、呕吐、泛酸、食欲不振及泄泻等消化系统的胃肠功能紊乱。《循经》中有一句话说中脘:“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 中脘穴还有一个用途就是减肥。很多肥胖的人常会很诧异地问我:“我吃的不多啊,怎么还会胖呢?”实际上,胃肠功能低下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类人节食减肥只能适得其反。胃肠功能紊乱会导致水分无法在体内代谢,使多余的水分堆积在体内,而脂肪的分解作用也无法正常发挥。肥胖患者70%~80%都有便秘倾向,吃得多、出得少怎么会不肥胖呢?所以,为强化肠胃功能,我们可以掌摩或者按压中脘穴,这样可以解决现代人常有的疲劳性胃障碍,并能提高脂肪的分解作用。另外,如果因为胃受寒或者吃凉东西太多导致胃痛,可以选择掌摩中脘或者艾灸,以温中散寒止痛。 注意此穴孕妇不可灸。 ·宽心顺气——膻中穴 膻中穴在前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膻中穴是心包募穴(心包经经气聚集之处),是气会穴(宗气聚会之处),又是任脉、足太阴、足少阴、手太阳、手少阳经的交会穴,能理气活血通络,宽胸理气,止咳平喘。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刺激该穴可通过调节神经功能,松弛平滑肌,扩张冠状血管及消化道内腔径等作用,能有效治疗各类“气”病,包括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病证,如哮喘、胸闷、心悸、心烦、心绞痛等。 说到膻中穴的作用,我真是印象深刻。我原来的邻居是位脾气特拗的老年人,有次因为生气突然心口痛,一时找不到速效救心丸,眼看他呼吸越来越急促,急中生智,我就在他的膻中穴上使劲按压,大概一两分钟,他就慢慢缓过来了,休息一会儿就正常如初了。后来,我在接触的大量病例中发现按揉膻中穴还可以舒缓病人压抑的心情,我想,这就是此穴“宽胸理气”的功效吧。 许多人在医院针刺按摩该穴后自觉腹内气体流动,胸部舒畅宽松,有的还可听到肠鸣音。其实平时自己按揉就可以收到疏理气机的效果。我建议大家每天按揉此穴100下,时间约2~3分钟,便可达到《普济》中所说的:“气和志适,则喜乐由生。”揉的时候请注意:四指并拢,然后用指头肚儿轻轻地做顺时针的环形揉动或者从上到下摩,千万别从下向上推! 通过以上的介绍,你是不是意识到任脉的重要性了呢?任脉虽然不能让你“内力大增”,但是能统一身之阴,其中的穴位更是保健治疗要穴,不可忽视啊。 |
广告合作|手机版|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民间中医网 99华人网是公益性网站,所有来自互联网的内容均用于个人学习和研究,请勿因为您使用本系统所获得的信息,而不采用、或延迟采用相关专业医疗建议。这些声明未经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评估。这些信息不用于诊断、治疗、治愈或预防任何疾病。 www.ngotcm.com 不提供医疗方面的建议、诊断或诊疗。在您有任何关于医疗状况、饮食、运动、平安计划的问题时,请务必寻求您的主治医生或其他合格医疗提供者的专业医疗建议!
GMT-8, 2025/1/25 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