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刻注册 登录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返回首页

kfcc的个人空间 https://www.ngotcm.com/forum/?12526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元音老人、印光大师、仁清法师、证净法师关于呼吸念佛的开示

已有 1235 次阅读2014/7/1 14:00 |系统分类:中医知识

元音老人、印光大师、仁清法师、证净法师关于呼吸念佛的开示 

一、元音老人在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信函摘抄)中说:应每日早晚打坐,每次至少一小时,逐渐加长时间。坐时趺坐,手结弥陀定印,不用念珠,随呼吸念佛,一进一出,念佛一句。静静地用耳根听你佛号从心发出的无声之声,不用出声念,摄牢意根,即能渐渐入定。下座后,还须随时观照,念起即觉,不随之攀缘流浪。久久功深,妄心不起,乌云消散,即觉轻安自在,虽整日勤劳,亦无负重之感矣。
二、印光大师修习呼吸念佛体会:自出家以来,即信净土一法。但以业障所遮,二十年来,悠悠虚度。口虽念佛,心不染道。近蒙法师训励,誓期不负婆心。无奈昏散交攻,依旧昔时行履。因日阅十余纸净典,以发胜进之心。宝王随息法门,试用此法,遂觉妄念不似以前之潮涌澜翻。想久而久之,当必有雾散云消彻见天日之时。  
又谓只此一法,具摄五停心观。若能随息念佛,即摄数息念佛二观。而摄心念佛,染心渐可断绝,嗔恚必不炽盛,昏散一去,智慧现前,而愚痴可破矣。又即势至都摄六根法门。愚谓今之悠忽念佛者,似不宜令依此法。恐彼因不记数,便成懈怠。有肯心者,若不依此法,决定难成三昧。法师乘愿利人,自虽不用,当为后学试之,以教来哲。若是利根,一七二七定得一心。纵(光)之昏钝鲁劣,想十年八年或可不乱矣。(与谛闲法师书)
三、某居士问:吸的时候念阿弥陀佛,默默的念,呼的时候念阿弥陀佛,这样可以吗?
仁清法师回答:这种方法非常非常好。怎样保证修行的念佛的方法很多,怎样保证临命终的时候,正念不失。好了,你用数息的方法去念佛,用呼吸的方法去念佛,非常好的一种方法,非常善巧非常好,非常稳妥。吸进来阿弥陀佛,呼出去阿弥陀佛,吸进来阿弥陀佛,呼出去阿弥陀佛。只要有这口气,那么训练的你呼吸不是呼吸,就是在念佛。慢慢训练成这样,那么你只要是呼吸,就是在念佛;只要活着就是在念佛;哪怕你睡着了,还有呼吸还在念佛。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临走的时候,这口气断了也就是走了,就是等于说临终正念保证不失,所以这种方法非常好。也不累,非常容易摄心,非常容易摄心。你们掌握这种方法非常好。
 四、证净法师:呼吸念佛方法,融合了净土宗及密法的精华。这一句阿弥陀佛,一切经教全在其中。你要真正明理,你有福报,你可不要舍掉。
你看,这一句佛号,我念给你看看,震动你的五脏六腑,整个身体的八万四千毛孔,全都震动起来。念的时候,吸气吸得满满的,念的时候,要留着气,用一点点的气推出音声。我现在剩一半的气,吐出去。你剩不了,你剩三分之一的气,要留下来,留下这三分之一的气,最后要放松,放到脚下,你感觉身体自在了,放松以后,再吸口气,再念,才有力度。如果你这个气没放到底,没放下,就再吸气,那就不行了,这就瘀气。这里面还有余气,你再吸气,你就难受,会胀痛,那就不好了。记住,气吸要吸满,吐要吐尽。记住这两句话,吸要吸满,吐要吐尽。
用鼻孔吸气,嘴要闭上。如果你嘴和鼻孔一起吸气,这气吸到中丹田,不能落到下丹田。鼻孔吸气,一点点的吸,吸得满满的,整个腹腔吸满气,(念)阿弥~这句佛号念出来,要有力,而且还要柔。你要不柔的话,念出来这么直梆梆的,听起来也不自在。不仅声音大、有力,还要柔,像流水一样,才可以。(念)陀佛。你心里知道是佛就行了。有人说,念了三个字,这不对。其实,你心里明白是佛就行了。你看(念)佛,是尾音,非常自如地念。不是使大劲儿的念,而是要自自然然的,(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这样念,你吸气了以后,念时要留点,不会伤气的。而且内里还留着气,丹田还留着气呐。如果你拉长音,把气都拉没了,就伤气了。丹田必须留气,你知道不,这就是念佛必须掌握的要领。
气要吸的满满的,一点一点往外出,永远不会伤气,然后再剩下点气,放下去。气能推动血,血流开了,你的脉就打开了。脉打开,病苦就没了。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嘛。经常这么念,每个人的身体都会有变化。岁数大的,脚底原来裂口子的、干的,你这一个七下来以后,保证你脚底发汗。你脚底一发汗,气血就通了许多,你病苦自然减轻。佛号一举,就会出一身汗,汗出来了,你的病苦自然就好多了。尤其我们再念念回归自性,有佛光住照,消业障,身体自然变好。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回复 kfcc 2014/7/1 14:03
印光大师答呼吸念佛

  问:记数念佛,吸念六句,呼念四句,如何。心既记数,又念佛,又须想佛乎。
  印光大师答:念佛记数,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何定呼吸。汝系学炼丹运气之人,故稍见一二字相似于彼,即谓是彼之功夫。念佛记数,为妄心难制者设。能如是念,如是记,如是听,决定心渐调伏,此处谁令汝加一想佛二字乎。此系随便念,何论呼之与吸。呼吸若使之长久,则伤气受病,不可不知。(续编·答曲天翔居士问)
翻译:
  问:记数念佛,吸念六句,呼念四句,可以吗?心既要记数,又要念佛,又须想佛吗?
  印光大师答:念佛记数,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哪还需要呼与吸?!因为你是学炼丹运气之人,所以稍见一两个字与你的经历相似,就说是你的功夫。念佛记数,为妄念难制服的人设立的。能照着这个“十念法”如是念、如是记、如是听,决定能将妄心逐渐调伏。此处谁让你加“想佛”二字了?这是随方便而念,哪里还要论呼与?!如果使呼、吸时间长久,就伤气受病,不可不知!(续编·答曲天翔吸居士问)
回复 kfcc 2014/7/1 14:05
印光法师关于随息念佛的开示   
    念佛以志诚为主。若志诚,则不会大散。当用随念随听之法。掏珠不过为防懈怠,掏之有碍,则不必掏。随念随听,比随息好。当云随息,不可云数息。则但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清清楚楚即已。但依我说,决无有误 (复周寿超居士书)   
    问:随息一法,尊钞颇极提倡,但未说明如何念法。宝王论云,此法大有恃怙,亦只云称佛名号,随之于息,仍未详如何念法。惟饬终津梁云,随息念佛,用呼不用吸,一呼,或一句,或二字均可。学人疑吸息不念,岂非间断,每每试炼一呼一句,颇觉吃力,且念得不甚清楚。惟有随吸时,念阿弥,随呼时,念陀佛,既不间断,且能清楚,又不吃力,不知如此念法,可否。抑或吸时,不能用否。
    答:吸息不念,此中何可云间断。一呼念一句,吸则不念。呼吸俱念,必伤气。若只念二字,则一呼一吸念佛一句,则无碍。(答幻修学人问)
   
    《般若花/徐恒志》节录
    念佛功夫本来要在一切时一切处,抖擞精神,念兹在兹,假使悠悠忽忽,实难得念佛的实益。为了使念力容易纯熟,在坐中调息念佛,实是一个善巧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在静坐时,心中跟随自己鼻端的呼吸,来默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可在吸时念"阿弥,"呼时念"陀佛";或呼时念"阿弥",吸时念"陀佛"。念时的快慢,可随呼吸的长短,总以不急不缓,听其自然为宜。这样在坐中万缘放下,安心默念,由呼吸出入的自然规律,佛号也就随之而念念不断,心息相依,经过持久练习,心相愈来愈静,气息也若存若亡,而一句佛号仍绵绵密密,不散乱,不昏沉,渐渐证入无念、无不念的境地。所以《坐禅三昧经》说:"菩萨坐禅,不念一切,惟念一佛,即得三昧"。《首愣严经》也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这样的静坐念佛,不但能使妄想消落,正智现前,同时,因调息之故,又能使气血流畅,体力轻健。
回复 kfcc 2014/7/1 14:11
印祖《与谛闲法师(1)书》:
光自出家以来,即信净土一法。但以业障所遮,二十年来,悠悠虚度。口虽念佛,心不入道。近蒙法师训励,誓期不负婆心(2)。无奈昏散(3)交攻,依旧昔时行履(4)。因日阅十余纸净典,以发胜进之心。至宝王随息法门(5),试用此法,遂觉妄念不似以前之潮涌澜翻。想久而久之,当必有雾散云消、彻见天日之时。又查文类(6),圣贤录(7),皆录此一段。因悟慈云十念(8),谓藉气束心,当本乎此。而莲宗宝鉴(9)亦载此法。足见古人悬知末世机宜,非此莫入,而预设其法。然古人不多以此教人者,以人根尚利,一发肯心,自得一心。而今人若光之障重根钝者,恐毕生不能得一念不乱也。故述其己私,请益高明。当与不当,明以告我。
    光又谓只此(随息念佛)一法,具摄五停心观(10)。若能随息念佛,即摄数息、念佛二观。而摄心念佛,染心渐可断绝,瞋恚必不炽盛;昏散一去,智慧现前,而愚痴可破矣。又即势至都摄六根法门,愚谓今之悠忽念佛者,似不宜令依此法。恐彼因不记数,便成懈怠。有肯心者,若不依此法,决定难成三昧。法师乘愿利人,自虽不用,当为后学试之,以教来哲(11)。若是利根,一七二七定得一心。纵光之昏钝鲁劣(12),想十年八年或可不乱矣。
略注:
(1)谛闲法师:民国古虚,字谛闲,号卓三,姓朱,浙江黄岩人。慧性夙具,二十岁,投临海县白云山出家。得法于迹端融祖,传持天台教观第四十三世。由是终身讲演,到处迎请,法会所开,皆数千指。每日必持金刚,圆觉,观经,行愿品等,及念佛万余声为常课。朔望加诵梵网经。其间中兴温州头陀,天台万年,宁波观宗,杭州梵天等寺,为嘉惠来哲,造就僧材,安众办道之所。着述宏富,皆妙契佛心,普投群机。一生教阐天台,行专净土,故凡讲经,一一指归念佛。行解超妙,四众钦崇,人称其为中兴台教,可谓不愧。加之公益慈善,无不慷慨助成。壬申七月初二日午前,忽向西合掌,良久云,佛来接引,老人将从此辞。旋令侍者用香汤沐浴,更衣。继命寺众齐集大殿念佛。复令人扶行,趺坐龛中。午后一时三刻,于大众念佛声中,安详含笑而逝。面色光洁,顶暖逾时不散。世寿七十五,僧腊五十五,塔于慈溪五磊山。(季圣一撰谛闲法师行状)
(2)婆心:即“老婆心”之略,源出禅门。今演为“苦口婆心”,意谓反复叮咛,语重心长,是个褒义词。有些禅师诲人不倦,絮絮叨叨,犹如老婆子饶舌,丛林中称为“老婆心”或“老婆禅”。
(3)昏散:昏沉和散乱。唯识宗则将昏沉和散乱纳为八种大随烦恼之两种。昏沉,指使身心沉迷、昏昧、沉郁、钝感、顽迷,而丧失进取、积极活动之精神作用。散乱,又作散动、心乱。即心于所缘之境流荡散乱之精神作用。亦即心若无一定,则起障碍正定的恶慧之作用。大乘广五蕴论(大三一·八五三下):“云何散乱?谓贪、嗔、痴分,令心、心法流散为性,能障离欲为业。”

(4)行履:行,躬行;履,践履。即指日常之行住坐卧、语默动静,以至喝茶吃饭、疴屎送尿等一切行为进退。
(5)宝王随息法门:唐、飞锡大师着《念佛三昧宝王论》,三卷,二十门。中卷、此生他生一念十念门第九,明随息念佛云:“世上之人,多以宝玉、水精、金刚菩提、木槵为数珠矣。吾则以出入息为念珠焉。称佛名号,随之于息,有大恃怙,安惧于息不还、属后世者哉!余行住坐卧常用此珠,纵令昏昧,念佛而寝,觉即续之。必于梦中得见彼佛;如钻燧烟飞,火之前相。梦之不已,三昧成焉。面覩玉毫,亲蒙授记,则万无一失也。”
(6)文类:乐邦文类,五卷。宋、四明沙门宗晓编。卷四、宝王论拣示往生义,此章全引宝王论中“此生他生一念十念门”,随息念佛之义,即在其中。
(7)圣贤录:即《净土圣贤录》。卷二、往生比丘:飞锡。文中引录念佛三昧宝王论之要义,随息念佛,亦在其中。
(8)慈云十念:宋、慈云遵式大师着《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第一、行愿门中,第二、十念门云:“十念者:每日清晨,服饰已后,面西正立,合掌,连声称阿弥陀佛,尽一气为一念;如是十气,名为十念。但随气长短,不限佛数。唯长、唯久,气极为度。其佛声,不高不底,不缓不急,调停得中。如此十气,连属不断。意在令心不散,专精为功故。名此为十念者,显是‘藉气束心’也”。
(9)《莲宗宝鉴》:十卷。第三卷、修持法门中,摄心念佛三昧调息法门,明对治昏散二病,即用数息法门。载此法,并非依宝王论。印光法师在《复永嘉某居士书五》中纠正《莲宗宝鉴》中记数之误,云:“十念记数,不是数息。以其从一至十,同于数息。又以莲宗宝鉴,讹作至百千万,恐受其病,引为证明。目为数息持名,断断不可。”  
(10)五停心观:修五种观法以对治、止息五种过失也:一、不净观,观境界不净之相,以对治贪欲。二、慈悲观,观一切有情可怜之相,以对治嗔恚。三、因缘观,观十二因缘,三世相续之理,而对治愚痴。四、数息观,计呼吸数以对治散乱之法。五、界分别观,分别六界或十八界,对治我见之法。或以界分别观与因缘观相似,合之而加一念佛观。因念佛能治一切烦恼恶业,故业障多者修之。
  又、 五停心观指“多贪者不净观、多嗔者慈悲观、愚痴者缘起观、多障者念佛观、散乱者数息观”等五种停止、息灭心中烦恼魔障所修的观想方法,又称为五观、五念、五停心、五度观门、五度门。就大乘佛教而言,五停心观是修习禅波罗蜜前所不可缺少的方便法门。所以,五停心观是修行上的基础与门槛,学佛者不可不修。这五停心观,主要是为对治贪嗔痴等五种烦恼。
(11)来哲:后世贤智之人。
(12)昏钝鲁劣:煳涂且愚钝、衰弱的人。印光法师谦卑以根性劣弱自居,实为末法众生现身说法也。


谛闲大师谈 “随息念佛”
摘自《念佛三昧宝王论义疏》
《谛闲大师遗集》第三编:论释
○丁二 示随息念佛易成答
○戊一 举极乐净土的(确实)是大乘法门
对:净土之会,功业之大者。二乘澄神虚无,耽空怖相,不念众生,故无净土,而大乘有之。
意谓:教修念佛三昧,诚一生取办之法门也。须知净土之胜会,至顿至圆。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故云功业之大者。二乘下,拣机。彼二乘人,虽澄神苦、空、无常、无我。一入正位,便耽着虚无,沉空滞寂。所谓饮三昧酒,堕无为坑,故曰“耽空”;见三界如牢狱,视生死若冤家,故曰“怖相”。不念众生苦,全乏大悲心,故声闻藏不谈净土,唯菩萨藏有之。所以云“的是大乘”也。
○戊二 引教主昔缘隐呈息心念佛
《悲华经》:“阿弥陀佛,昔为转轮王,名无诤念。千子具足,于宝藏佛所,发菩提心,取西方极乐净土。诸经中知名佛菩萨声闻等,皆昔之千子也。太子不瞬,观音也。次摩尼,大势至也。次王众,文殊也。次能伽奴,即金刚智慧光明菩萨。次无畏,即莲华尊如来。次庵婆罗,即虚空光明菩萨。次善臂,即师子香菩萨。次泯图,即普贤也。次蜜苏,阿閦佛也。密苏发心已来,行时步步心心数法,常念诸佛,今登正觉,生妙乐刹焉。”
   此所引经,乃法界缘起,事大理深,学者不可草草放过。谓佛昔为王,名无诤念,示弥陀之因深也。千子具足,遇佛发心,缘胜也。取西方极乐净土,愿大也。诸经中知名之佛菩萨,皆是王子,果宏也。当知我等现前大众,未始非当日受种善根者也。皆由我等信不真,愿不切,修行不勇勐,以致迟误至今。思之,宁不痛哭而流涕乎!太子下,三行半文,略列出十位因名果号,俾知其概。蜜苏下一行文,隐呈息心念佛。谓东方妙喜世界,阿閦如来,因地为王子时,发心已来,行时一步一步,念念之间,不令空过,心心数法,无不常念诸佛也。
○戊三 示随息念佛保任决定往生
○己一 直示取法古人
吾谓经行广陌,徒步幽林,固当如蜜苏之见,即鸣珂入仗,动佩朝天,肃肃羽仪,骎骎车马。又安得不用心于步步间哉!
   论主意云:经行广陌,徒步幽林,固当彷古人之行。陌,路也。林,即园林。广陌,宽敞之大路也。幽林,闲静之园林也。意取空闲寂寞之乡,固应如是;即使在王都热闹之场,亦宜用心念佛。如下所列之境,试看彼王侯出入,鸣珂入仗,动佩朝天,肃肃羽仪,骎骎车马。此四句形容蜜苏为王子时之热闹境界。彼既为出世大事因缘,安得不用心于步步间哉!
○己二 曲示随息念佛善巧
   夫含齿戴发,死生交际,未有无出入息者。世人多以宝玉木槵等为数珠,吾以出入息为念珠焉。称佛名号,随之于息。有大怙恃,安惧一息不还,即属后世哉!余行住坐卧,常用此珠。纵昏寐,含佛而寝,觉即续之。必于梦中得见彼佛,如钻燧烟飞,火之前相。梦之不已,三昧成焉。面觐玉毫,亲蒙授记,万无一失也。子宜勉之!
   含齿戴发,谓口中含的有齿,顶上戴的有发,指在世为人也。死生交际,谓将死未死,求生不生。指临终垂危之时,无人不贪生怕死者。于此之时,故曰交际。唯其气息尚在,故曰未有无出入息者。宝玉,如珊瑚琥珀等。木槵,指茄瓢伽楠等。指彼富者之数珠也。常人可知,凡世间人,咸以此等念珠为多。吾则不然,但以出入息为念珠焉。以上显息字。称佛下,巧示随字。此随息之法,有大靠山,犹如父母。怙恃,犹云父母。诗云:『无父何怙,无母何恃』。既有父母靠山,安惧后世耶?余行下,曲示用心之法,不外四大威仪。故曰于行住坐卧,常用此珠。法华经云:除睡常摄心。意恐人到眠枕熟睡,意识昏昧时,不能摄心故也。我又不然,纵使昏寐,含佛而寝,觉即续之。若斯用功,可谓绵密已乎?
虽然如是,尤须心中有愿,必于梦中得见彼佛。如下,借喻发明。譬如钻燧,两木相因,见有烟飞,火之前相。学者苟能如是用心,即使在梦,梦之不已,其三昧不期成而自成焉。往生之后,华开见佛,面玉毫,亲蒙授记,此万无一失也。尔宜勉之!
南怀瑾:修道治病数“出息”
    佛有个秘密的吩咐,当你要数息的时候,鼻子出气时数一至十。你们是在哪个时候计数呢?人的贪心、私心,多半在吸气的时候计数,那是做气功,不是修道。佛告诉你真正修道是数“出息”,注意“出息”(从一到十默记,随呼吸念佛就是随息念佛),这个秘密重点我告诉你了。

   佛讲的秘密,大家看经典不注意,我就看出来了,当时对佛磕头:你总算吩咐后代的人了,可是后代的人自己不修,那就没有办法了。修道注意“出息”,怎么数?当你数“出息”的时候,你把所有的一切,连自己的生命,一切烦恼、病痛,跟着出息放出去。尤其是感冒生病,或者身体里头生瘤、生癌啊等等,让它们一齐跟“出息”呼出去,呼出去就空了。真正“空”的力量比“有”的力量大!你如果这样数息,身体马上就轻松了,先试一分钟再说。
    这不是讲理论,自己试试看,不一定盘腿,任何姿势都可以,呼吸本来就有的嘛。你注意“出息”,思想意念跟着呼吸自然走,一切烦恼痛苦,一切病痛、业障,呼出去就没有了。呼出去再吸进来的那个是干净的,到你里面又变脏了,例如氧气吸进来变碳气,接着碳气就呼出去了,一切病痛也没有了。
    注意数“出息”,不是注意数“入息”。一般练气功修道的,准备练工夫时,先吸一口气闭起来,那不是找死吗?练武功的更有这个毛病,我看到练少林工夫的也有这个毛病,最后气还是要出去嘛。最后“嘿”一声,气出去了才发生力量。那些人就不懂了,拼命吸一口气闭住(很多修行人犯这个通病)。如果你气吸进来保持住,那就不好了。数息这个初步诀窍懂了吧?
——南怀瑾《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刻注册

广告合作|手机版|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民间中医网 99华人网是公益性网站,所有来自互联网的内容均用于个人学习和研究,请勿因为您使用本系统所获得的信息,而不采用、或延迟采用相关专业医疗建议。这些声明未经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评估。这些信息不用于诊断、治疗、治愈或预防任何疾病。 www.ngotcm.com 不提供医疗方面的建议、诊断或诊疗。在您有任何关于医疗状况、饮食、运动、平安计划的问题时,请务必寻求您的主治医生或其他合格医疗提供者的专业医疗建议!

GMT-8, 2024/9/9 01:12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