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5|
辅行诀其实立足于五脏的生理功能来决定其五味的。这里要引入《四圣心源》的五行模式,土居中,由水生木,木生火此路为上升过程,由金生水为下降过程。所以肾德在坚,坚者,收藏之义。而苦味可坚阴,正合肾德。肝德在散,散者,升散之义,辛味能升能散,正合肝德。心德在软,软者,得温而软,心不生癌症,皆因其软之德。而咸味可软坚,正合心德肺德在收,收者,降之义,而酸味可收可降,正合肺德。此补五脏之正味。而取五行相克为其五脏之泻味。如酸味泻肝,甘味泻肾,苦味泻心,辛味泻脾,咸味泻肺。此外尚有五脏所苦之味: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肾苦燥,急食咸以润之。初不明其义,后来发现此五味均为五脏所克之味。是故内经所言“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及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是错简脱简。以辅行诀为准。
辅行诀五脏补泻方制方规律:泻方三味,均为两泻一补。如泻肝汤之芍药枳实为酸味,生姜为辛味。补方四味药,均为两补一泻一所苦之味。如补肝汤用桂枝干姜之辛味,五味子之酸味,大枣之甘味。而大方中有几个版本,以张大昌先生所说为准。其中有意思的是大补方中亦用到颠倒五行的思路:如大补肝汤中用小补肝汤加入泻肺之君药臣药葶苈子、大黄及泻脾之君药附子。其思想比起仲圣之“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先实脾”更高明。此外尚有大补五脏之方,建中补脾汤,即小建中汤,其立意为脾土之衰败,由肝木所克,故不补脾而用芍药为君泻肝,桂枝为臣,补肝。余脏用药亦如此类推。
学习辅行诀可悟其制方之美,法度严谨。现举一例以飨读者:某职工,男,因咳嗽几星期来诊。诊其脉:寸部均弦而有力关部均弱而无力,尺部正常。咽痒而咳,渴,心烦,干咳无痰。纳眠可。舌淡有齿痕。初与小青龙加石膏汤,吃了6剂,云服药后大便拉出鼻涕状物体。咳嗽减少,仍心烦,咽仍痒,渴。诊其脉除右寸稍减余同前。乃处方:麦冬15葶苈子15五味子5细辛5干姜5黄连5黄芩15白芍15连翘15苏子10旋复花10丹皮15。两剂而愈。
gan_ty: 请将其味按“补味、德、泻、所苦、急食”分类对照,好像其五行的对应并不十分工整。我一直有其疑问,望解惑。也可以发站内短消息交流。
谢谢!
clodhoppes: 楼主分析了药性之五行,不知道能不能分享病症之五行?
worlddie: 你好,我是一名中医医生,最近在研究辅行诀,请教一下,如何把四圣心源和辅行诀联系起来?可否从辅行诀中的方子中举两三个例子来说明一下,谢谢!!!
梁越人: 我有一例:爸爸因失眠一日求诊,并有纳差,腰酸乏力,口干欲饮,有痰,色黑,二便正常。诊其脉:左寸细数,左尺细数,(心肾不交,故失眠)左关反沉迟,右部脉则 ...
广告合作|手机版|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民间中医网 99华人网是公益性网站,所有来自互联网的内容均用于个人学习和研究,请勿因为您使用本系统所获得的信息,而不采用、或延迟采用相关专业医疗建议。这些声明未经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评估。这些信息不用于诊断、治疗、治愈或预防任何疾病。 www.ngotcm.com 不提供医疗方面的建议、诊断或诊疗。在您有任何关于医疗状况、饮食、运动、平安计划的问题时,请务必寻求您的主治医生或其他合格医疗提供者的专业医疗建议!
GMT-8, 2025/5/27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