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
“昔有乡人丘生者病
伤寒.予为诊视。发热、
头疼、烦渴。脉虽
浮数而无力.尺以下迟而弱。予日:虽属
麻黄证,而尺迟弱。仲景曰:“尺中迟者,
荣气不足,
血气微少.未可发汗。”予于
建中汤加
当归、
黄芪令饮。翌日脉尚尔,其家煎迫,日夜督发汗药。言几不逊矣。予忍之。但只用建中调荣而已。至五日
尺部方应,遂投
麻黄汤。啜第二服,发狂,须臾稍定,略睡已得汗矣。信知此事是难。仲景虽云:“不避晨夜.即宜便治。”
医者亦须顾其表里虚实.待其时日。若不循次第,暂时得安,亏损
五脏,以促寿限,何足贵也。”
以上这则
医案出用宋
许叔微《普济本事方》第八卷,相当有名,经常被用来作为
伤寒论太阳病篇“尺中脉微,不可发汗”原则的注脚。记得以前读
罗大伦的《这才是中医》,也读到这一故事,且书中盛赞许学士有胆识,有担当,敢于直面患者家属的质疑,坚持正确的疗法。昨日随手翻阅
刘渡舟《伤寒挈要》,又读到此案,此时读来,却觉多多少少有可疑之处。
许叔微是南宋人。当时
温病派尚未兴起,一般医家于伤寒温病之别不甚了了,一见
外感病,多有不辨寒热,混称“伤寒”而以辛温
解表法汗之者。此案虽文字寥寥,难以定论,且伤寒温病俱可见发热头
痛症状,然文中未明言
恶寒,而从烦渴,脉浮数之描述来看,更像是太阳温病(大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尺以下迟而弱,未别左尺右尺,可为
肾火虚衰,亦可为
肾水不足,或阴阳俱损。从“迟”字看似偏
阳虚,但从全文总体来看,却更像素体肾水精
血亏虚,兼在表之风温未解(因前有“浮数”,此处之迟字似亦可作
尺脉若有若无迟迟不至解,而非脉率较慢)。若果是如此,则以下黄芪当归建中汤,似稍嫌甘温,于温
热病不甚相宜。而尺脉起后投麻黄汤,病者竟至“发狂”,虽后来得汗亦解,但多多少少有以辛温解表法治偏于温热之外感病,引起强烈“
排病反应”的嫌疑。
须知解表之法,并不止麻黄汤一方。对于里虚外感者,其治法也不限于先扶正后驱邪一途,亦可扶正解表并进。如本案若果是素体肾水
精血亏虚,兼在表之风温未解,大体
葱白/
豆豉/
薄荷/
连翘/
生地/
白芍/生草,在
养肾水精血的基础上稍用辛凉之品透发在表之风温即可。(温热病兼肾水不足,生地
玄参多合用。此处因尺中“迟”字可疑,玄参偏凉,未敢再加)。若在表之热象较重(烦渴有此嫌疑),
生石膏亦可酌加。即使外证偏寒,果为麻黄证,若偏于单纯
阳虚者可用麻黄
附子甘草汤,若阴
阳气血俱不足者,大体
熟地、
肉桂、附子、
人参、当归、白芍,斟酌阴阳
气血的偏胜偏衰略选数味,再略加少许麻桂,或竟用荆防发表亦可。若阈于许学士之法,一定要“建中调荣”调到五日尺部应后方用麻黄汤发表,恐有迂阔之嫌,若在今日,病人服了两三剂热仍未退,恐怕早就更医他投了。而后来服麻黄汤竟至发狂,在医患矛盾严重的今天,病人家属恐怕更要上门来找麻烦了。
当然,以上古案文字简略,且缺
舌象记录以合参(宋时尚不
辨舌),怎么理解都可以。此处也只是记录读书过程中的一些思考而已,不当之处,有待明者雅正。
--------------
其二:
李士材治一伤寒六日患者,谵语狂笑,
头痛有汗,
大便不通,小便自利,众议
承气汤下之。脉之,洪而大,因思仲景云: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小便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方今仲冬,宜与
桂枝汤。众皆咋舌掩口,谤甚力,以谵语为
阳盛,
桂枝入口必毙矣。李曰:
汗多神昏,故发谵妄,虽不大便,腹无所苦,和其
营卫,必
自愈矣。遂违众议用之。及夜,笑语皆止,明日大便自通。
以上这则医案,出自《续
名医类案》。我是在《刘渡舟伤寒论讲稿》中读到的。刘老分析说,这一病案中的谵语狂笑、头痛有汗、大便不通,好像是阳明里热可下之证,但是小便不短赤而自利,是里无热;脉不沉实而洪大,是里无实;腹无胀满
疼痛之苦,是无可下之证。李士材抓住了以上辨证眼目,果断地使用桂枝汤
调和营卫以解表,使病得以速愈,可以说是深得仲景的辩证要领,值得我们
学习和效法。
对于以上刘老分析,我只同意一半。确实该病人虽大便不通(具体几日原文不详。“伤寒不大便六七日”是仲景原文,不是说该病人不大便六七日),但脉尚未沉实而聚,未到阳明腑
实证的程度,不必单用
承气峻下。但脉洪而大,无论如何已有
气分大热的迹象(小便自利只是小便通畅,不等于小便清吧,仲景原文也无脉象描述),当用
石膏类
方剂,桂枝汤风险太高有助热之嫌。当然原案同样文字过简,无更多的信息以互参。且桂枝汤通达营卫,营卫一和,一身气机通畅,大便自下,亦有可能。但今之初学者若“学习和效法”此案,见病人有类似的谵语狂笑头痛有汗大便不通脉洪大症状,也不管
三七二十一,直接
上桂枝汤,贲事者恐十居七八。
另,学伤寒者,往往于下法十分谨慎。而后世温热派医生,对下法有极大的发挥,不拘于仲景先表后里之次序,往往解表
清热通下并行,及早撤热,方是保全津气之道。即以此案而论,即使表未解而下证未全,毕竟大便不通而有毒热上攻的迹象(谵语头痛),在解表为主的同时稍加少许
大黄以釜底抽薪,或更为稳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