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部伤寒医天下,十人论著解经传
三坟言大道,仲景著《伤寒》
学苑出版社推出《伤寒论著十人书》系列
黄 序
近年来,国内中医界读经典的呼声日高,让人欣慰。什么是中医的经典著作?择其最要者,当推《素问》《灵枢》《伤寒论》《金匮要略》。按清代医学家徐灵胎的话来说,《灵枢》是经络脏腑所以生成,疾病之所由侵犯之书,针灸家不可不详考,而方脉家略明大义即可;《素问》是明受病之源及治病之法的书,如果不能全读,择其精要切实者熟记就行;而《伤寒论》是“一切外感之总诀,非独治伤寒也。明于此,则六淫之病无不通贯”;《金匮要略》为一切杂病之祖方,“通其理,天下无难治之病矣”。也就是说,对于中医师来说,《伤寒论》《金匮要略》不可不读,不可不精读!
《伤寒论》是一部千古奇书。这本距今约1800年前的医书,一直是历代医家临床遣方用药的圭臬,就是现今我国的高等中医院校,也将此书作为培养高级中医人才的必读教材。《伤寒论》虽然是我国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但早在隋唐时期就已经传往东亚,如今已经传播到整个世界。学中医的人都知道,欲为良医,无不都要学习研究这本不到1万5千字的《伤寒论》。这不能不说是世界医学史上罕见的现象,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中华传统文化创造的奇迹!
《伤寒论》古朴简约,398条条文的字里行间却蕴含着深邃的科学真理,为破译其中的奥秘,古往今来,许多医家为此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他们去注解,去诠释,去重新编辑,但往往见仁见智,各有学说,自成流派,洵至大观!据刘渡舟先生主编的《伤寒论辞典》(解放军出版社1988 年版)统计,历代《伤寒论》书目达457种,其中注释、发挥的著作达 427种。日本的《伤寒论》研究书目也不比我国少。 据龙野一雄先生统计(《日本东洋医学会志》第1卷1—6号32页《伤寒论研究》)为531种,其中明确为注本的达162种。以注释为代表的《伤寒论》研究已经成为中医学术研究中极为重要的领域。
按照注释的方法以及学术思想分类,我国《伤寒论》研究大致有四大注本体系。
成无己系:金代成无己于公元1144年完成《注解伤寒论》一书,这是我国第一本《伤寒论》的全注本。他应用《内经》《难经》的理论注解《伤寒论》中的条文方证,即所谓“以经注论”;同时,也用《伤寒论》的方证去验证《内经》《难经》的理论,所谓“以论证经”。成无己的注释质朴,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属于该系的重要注本尚有明末张遂辰的《张卿子伤寒论》、清·王丙的《校正王朴庄伤寒论》等。
方、喻系:即明代方有执和明末清初喻嘉言的注本体系。他们认为《伤寒论》年代久远,简册曾经散乱过,再加上王叔和附为己意,故现存的《伤寒论》已经不是原貌,主张对《伤寒论》进行订正和重新编次,后人称为“错简重订派”。方有执的《伤寒论条辨》不仅对《伤寒论》条文逐一考证辨难和重新编排,而且删去成无己注本中的《伤寒例》,认为这样才能符合仲景原意。他并提出《伤寒论》以六经为纲,六经则以太阳为纲,而太阳又分为”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三纲,这就是后世所谓的“三纲鼎立”说。方氏之后,喻嘉言在方有执《伤寒论条辨》的基础上,著成《尚论篇》。书中以六经各自为篇,每一经之前,均叙述证治大意,以下则以“法”为目,有将合病、并病、 坏病等附于三阳经末,使全书提纲挈领,条理清晰,对后世影响更大。方喻系强调《伤寒论》治法的研究,认为“举三百九十七法分隶于大纲之下,然后仲景之书始为全书。无论法之中更有法,即方之中亦更有法”(喻嘉言《尚论篇》)“大约六经证治中,无非是法,无一字一句非法也”(钱潢《伤寒溯源集》)。各家的重编虽然缺乏充分的依据,但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伤寒论》的辨证论治的精神,使《伤寒论》的原文的条理性得到加强。属于方喻系的重要注本还有清代张璐的《伤寒绪论》、程应旄的《伤寒论后条辨》、钱潢的《伤寒溯源集》、舒诏的《舒氏伤寒集注》、高学山的《伤寒尚论辨似》、沈明宗的《伤寒六经辨证治法》等。
钱塘二张系:指清初钱塘名医张志聪和张锡驹的注本体系。他们认为,方有执、喻嘉言等人提出的错简重订的观点不妥,王叔和对《伤寒论》的编次不失仲景原貌,成无己的注解也未曲解仲景原意,主张维持《伤寒论》的原貌而不变,后世称为“维护旧论派”。张志聪的《伤寒论集注》一书采用了“汇节分章”的方法,即将原文三百九十八条,共分作一百章节,每章节立提要以标明大义,“拈其总纲,明其大旨”,章义既明,然后节解句释,阐幽发微。他虽维护旧论原貌,但却削去叔和序例,认为“既非条例,又非大纲,与本论自相矛盾,理应删去”。他们立论均以《内经》六气标本中气的六经气化理论为主。认为:“太阳、阳明、少阳,三阳也; 太阴、少阴、厥阴,三阴也。三阳三阴,谓之六气。天有此六气,人亦有此六气,无病则六气运行,上合于天;外感风寒作为以邪伤正,始则气与气相感,继则从气而入于经。世医不明经气,言太阳便曰膀胱,言阳明便曰胃,言少阳便曰胆,迹其有形,亡乎无形,从其小者,失其大者”(张志聪《伤寒论集注·凡例》)。张锡驹的《伤寒论直解》的见解与张志聪相仿, 后人合称“钱塘二张”。属于该体系的有陈修园的《伤寒论浅注》、黄元御的《伤寒悬解》、陈恭溥的《伤寒论章句方解》、唐容川的《伤寒论浅注补正》等。
柯、徐系:指清代柯韵伯和徐灵胎的注本体系。他们的编法特点是以方证为分类的基本单位。柯氏根据《伤寒论》中桂枝证、柴胡证的提法,遂采用以方名证、以经类证的方法重加编次,代表性著作为《伤寒来苏集》。徐灵胎认为张仲景“当时著书亦不过随症立方,本无一定之次序”(《伤寒论类方》),故以“类方”法将《伤寒论》的113方分为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柴胡汤、栀子豉汤、承气汤、泻心汤、白虎汤、四逆汤、理中汤等12类,每类均以主方冠名,主方之下,列述论中有关方剂证治的条文。他们在学术思想上坚持有是证用是药的原则,认为:“仲景之方因症而设,非因经而设,见此证便与此方,是仲景活法”(《伤寒论翼·阳明病解第二》)“盖方之治病有定,而病之变迁无定,知其一定之治,随其病之千变万化,而应用不爽。”(《伤寒论类方》),其学术观点非常鲜明。属于该系的重要注本有王旭高《退思集类方歌注》、余听鸿《伤寒论翼注》、左季云的《伤寒论类方汇参》,以及现代出版的《伤寒论方解》《伤寒论汤证新编》等。
浏览各家《伤寒论》注本,可见前人注伤寒用心不可谓不深,对仲景的敬仰也不可谓不虔诚,但从他们的注本可以发现一个现象:各家表面上是在注解《伤寒论》,而实质是利用《伤寒论》提供的临床经验事实,在为自己心目中的医学体系作诠释。换句话说,是否是张仲景的原貌或原意,已经不重要了,注家所关心的是他自己的学说能否用《伤寒论》的条文来说通说圆。历代的《伤寒论》注本,正可谓是“一本有一本的伤寒,各家有各家的仲景”!一部《伤寒论》的研究史,就是一部中医学术的演变史。所以,学中医,不可不读《伤寒论》,但要读通读透《伤寒论》,不可不读那些著名的注本。
为帮助青年中医学习经典,学苑出版社编辑出版了这套《伤寒论注十人书》,里面绝大部分是以上四大《伤寒论》注本体系的代表作,也是历代医家所推崇的学习《伤寒论》的重要参考书。阅读这些注本,不仅仅对理解《伤寒论》原文有帮助,而且对了解历代中医流派和各家学说,对拓宽学术视野,活跃临床思路也是大有好处的。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黄 煌
2009-5-29
www.book001.com (明清以前《伤寒论著十人书》,民国时期《伤寒论著十人书》)
广告合作|手机版|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民间中医网 99华人网是公益性网站,所有来自互联网的内容均用于个人学习和研究,请勿因为您使用本系统所获得的信息,而不采用、或延迟采用相关专业医疗建议。这些声明未经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评估。这些信息不用于诊断、治疗、治愈或预防任何疾病。 www.ngotcm.com 不提供医疗方面的建议、诊断或诊疗。在您有任何关于医疗状况、饮食、运动、平安计划的问题时,请务必寻求您的主治医生或其他合格医疗提供者的专业医疗建议!
GMT-8, 2025/3/24 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