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378|回复: 1

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师父的轨迹中去:一位书友的跟师心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5/17 17:34: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这是中医最多的微信平台——中医书友会乙未年四月初一第624期内容。新书友可点击上方蓝色小字快速关注。


作者/ 一清⊙ 编辑/王超 ⊙ 校对/居业


  导读:“真正的师承,绝不是如上学时听老师认真讲课,也不是像培训班一般固定一段时间天天跟师抄方,它是两条曲线反复产生交集的过程,是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师父的轨迹中去,是在生活中也时刻感觉到师父的存在,不单是对师父为人治学精神的学习,更是对师父言谈举止的模仿,要从内心对师父及师父所承载的道产生一种信仰,并且日复一日的去求索,去追循,最终将这种信仰完全融入到你的血液中。”






跟师心得


一、中医启蒙


同样作为师父的弟子,但我的中医人生或许从出生就已经注定。身为中医的父亲,在我儿时就不断教导我,长大后必须学中医,做中医,回馈中医。虽然不知道这一切到底意味着什么,但已经不知不觉的被父亲领上了漫漫学医路。


从小就背诵四书五经、练习内外家拳术、临摹名家字帖,稍长即开始背诵中医经典,同时学着父亲的模样练习针灸、体悟静坐。儿时记忆中常去坐客的地方也是几位师爷家中。


李公少波,因年纪较我祖父亦长,故自幼唤做太爷。太爷性情温和,印象当中总是鹤发童颜的模样,一见面就将我唤至身边,询问我练武静坐的体验,给我讲解三皇五帝的奥义,与父亲交谈时,更是连绵不绝,时而形意八卦、时而坎离阴阳,父亲总是一边轻声应和,一边将太爷的小腿搭在自己的膝上,按摩膝关节,后来才知道太爷是年轻时在海边练拳时不慎受风,才落下这顽疾,因此,太爷总是提醒我练拳一定要注意保护膝盖。每次要离开时,太爷总是不舍的握住我和父亲的手,久久不肯放开,我想这就是心心相印,而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安静的行三个跪礼,然后同样不舍的离开。而今太爷已仙逝三年有余,老人家的音容笑貌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是那样亲切。


黄公西平,也就是我自幼唤作的黄爷爷。记忆中黄爷爷家住的极远,每次去,父亲都用自行车带着我,永远不知道骑了多久,只记得睡了好几觉,才能到,每次都是早上到,直到月上枝头才收拾离开,印象中黄爷爷总是一身整洁的西服佩着领带,出门时一件藏青的风衣戴着黑色的礼帽,有种说不出的潇洒。黄爷爷与父亲的聊天时刚开始总是以医学开头,紧接着就到中外哲学、诗词歌赋、音律绘画,话题不断,而我每次都在这不断跳跃的语题中渐渐睡去了,仿佛永远没有结束的时候。后来,黄爷爷与父亲一起坐诊,黄爷爷总是点着一支烟,神情凝肃,端身正坐,摸着患者的脉,久久不语,父亲就坐在旁边,侍诊抄方。有时父亲独自诊治患者,黄爷爷会静静站在旁边,见到父亲出方,或微微一笑,或眉头稍蹙。后来不知为何,黄爷爷许久不来坐诊了,问父亲时,他总是泪光隐隐,欲言又止,后来听妈妈说黄爷爷走了,儿时不懂,长大才知,黄爷爷患病离开了。


刘公云腾,自幼至今我便称为刘爷爷。儿时只记得刘爷爷身材魁梧,不仅处方针灸,而且经常看到各种脱臼的患者,在他手下,当即恢复。与其他两位师爷爷不同的是,刘爷爷与父亲聊天时,不仅阐述中医原理,同时会讲解许多西医理论,印象最深的是每次去,都会缠着刘爷爷给我讲解他桌上的一副人体骨骼模型构造。后来刘爷爷回了成县老家,见面的次数少了,但常常会与父亲通电话,每次三四十分钟的通话,相互问候的话只有寥寥数语,其他的都是互相分享最近的读书心得,再后来,听说我上了中医学院,他老人家也甚是幸喜,电话中会问我最近的学习心得与读书情况。而今,老人家已是耄耋之年,仍然捧读不倦。


儿时对中医的认识就是区别与西医的一种职业,认为西医就是做手术的,中医就是静静的坐在那,摸完脉,开一些草药,或者再配合针灸按摩一下。目的都是为患者治病,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后来上了大学,开始了正规的中医科班教育,逐步开始学习中医基础理论、诊断、方剂等课程,同时开始在门诊煎药实习,渐渐的学了一些理论,感觉中医其实一点也不难,只要记住教科书上的症状对应的辨证及方药,就药到病除,再看看,父亲每日络绎不绝的患者,更加坚信这种想法。后来,有时间听父亲讲解一些病案,感觉自己也完全明白其中的原理,可通过到医院实习,发现很多父亲手到擒来的病症,却令医院的老师们无所适从,这不禁让我产生疑惑,医院的老师学历都很高,甚至很多都是成名已久的专家教授,加之医院的设备、药物更是精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距?这时的我已经在门诊实习过抓药、进药、拔罐、按摩等科室,即将进入真气堂中医室,正式开始跟师抄方学习。而这个疑问也被我带进了今后的学习中。


二、跟师后浅显的认知


中医是讲究传承的学问,为了接过父亲的衣钵,成为一个像父亲一样受人尊重的良医,三年前我正式拜父亲为师,随父亲一同走进中医的大门。


通过近三年的跟师抄方学习,特别是近半年的学习,我渐渐找到了心中疑问的解题方向。


师父运用的是仲景经方。运用经方好比发射导弹,需要掌握的技术理论更多、更精,有一天,我忽然有悟,经方的应用,很像师父冯治库的接劲,沈师爷的意劲同接,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但只要辨证准确,遣方得当,效如桴鼓。时方的应用则如散弹的发射,不用掌握太精确的制导,弹药发射出去,能同时命中很多目标,但对关键靶位的战略打击往往不够,造成拖延日久,战事难料。因此师父常说,临证时一定要善辨主症,寻病机,窥破阴阳。


例如一患者,女,50岁,近两月有失眠烦躁易怒、口苦、胸闷、纳差、胁胀、腰困等症,舌淡苔黄稍腻,脉弦缓关稍有力,师父判定此为胆家郁热,胃失和降,宜苦温和降法,以黄连汤主之,5剂即愈。此患者看似病疾缠身,无从下手,但细心思索,以上症状都是因为寒湿聚于中焦,久郁胆腑积热,导致胃气不和,腑气不畅所致,因而要以苦温法,疏少阳、降胃气、运中焦。


师父说,辨证时,一定要超越一切症状、体征及检验结果,紧紧扣住‘病机’不放,也就是黄爷爷提出的“辨机论治”,依据病机,单刀直入,直指病源,这就好比打篮球,当年的洛杉矶湖人队,集合科比、奥尼尔、马龙、佩顿等四大天王,可以说在各个位置都是联盟最好的球星,但就是这样一套看似完美无缺的阵容却一败涂地,最后不欢而散。现在的很多医生开药妄想依据化验结果,组合一个面面俱到的处方,但恰恰丢失中医的灵魂——辨证。看似简单的桂枝汤,始终以桂枝为君,其他四位药完全围绕桂枝展开,表里并治,上下同调,形成这样一个主次分明的配合,解决了无数疾患。


而能做善识主症、明辨病机、巧用经方的核心就是要建立一个完整的六经辨证思维,师父常说,黄爷爷当年经常说:“要让六经与自己合为一体,诊断时,不是你在辨证论治,而是这个六经思维在遣方用药。”


1、重视太阳证伤寒六经辨证


首辨太阳证,而且有一半的提问都在论述此证,可见太阳证是六经的核心。


首先,太阳与肺共同主表,卫外而为固也,共同构成了人体防御的第一道屏障,任何外感疾病,要侵袭人体时首先要越过这道防线,因此太阳也就成了人体第一道,同时也是最大的一道防线,而侵袭机体的外邪各式各样,因此太阳证也就丰富异常,就是为了应对一切六淫致病因素。


同时,我们发现,很多患者在多次复诊的中后期,师父会使用桂枝法收功,这是因为太阳不仅是病之来路,同时也是病之去路,病将愈时,正邪再次相争于太阳层面,再次出现发热、汗出、黄涕等太阳表证。


其次,要深刻认识到底太阳层面的范围有哪些?首先看到体表是太阳,因此我们看到师父用桂枝法解表,同时治疗各种皮肤病颈椎病腰椎病等,进而认识到一切脏腑经络之表皆属太阳,故师父能运用桂枝法治疗多种脏器部位的囊肿、肌瘤、增生乃至恶性肿瘤


再者,邪气一旦入里日久,耗伤正气卫气不足,往往形成太阳兼证或并病,如一北京患者,腹胀难耐,同时恶寒自汗三年有余,遍求京城名家,其中不乏国医大师,但疗效皆不理想,师父诊断此证长期表邪未解,兼有太阴。共诊治两次,处方十剂即愈。因此在治疗时,切忌忽略太阳病证的存在,定要救里不忘解表。由此可知,表证是很难辨的。师父总说,黄爷爷常讲:“会辨表证的大夫,就是高手。”


2、重视六经提纲证


在注重太阳证的同时,如何准确辨别其他五经之证,也就是所谓的抓主症,这时就要从六经的提纲证入手。黄爷爷曾说:“提纲证便是六经的眼目”,但见提纲证出现,必有此经证。


如今日诊一患儿,4岁,外感高热,体温一度达到41摄氏度,就诊时蜷睡于母亲怀中,背热无汗,大便干结,触之腹稍胀,苔白厚腻,唇干时抿。师父看后处以柴桂合方加酒军、葛根,并说,患儿并非熟睡,是乃出现典型的少阳病的“目眩”风象,也就是昏睡状态,同时伴有太阳与阳明合病,因此辨证为“三阳合证”,需三阳同解,表里兼顾。同样是神迷,但辨证却不相同。


又如一肝硬化腹水患者,就诊时,神情萎靡,面色微黄,腹胀如瓮,行寒肢冷,舌青苔白腻,脉沉细。此时的神昏与少阳毫无关系,而是典型的少阴证“脉微细,但欲寐”,即阳气将绝,心阳大虚的危象,同时兼有太阴病证,故以吴萸理中汤主之,即含四逆之意,温补少阴之阳,温阳救逆,又起温太阴,固脾土之用。


3、重视三阴证的危象


在临床当中,我们发现,许多危急重症都会出现三阴证的提纲证或主证。如“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通过诵读《伤寒论》,我们不难发现,三阴证多死症,而这一点又恰恰印证了我们的临床观察,即心脏病肾病、各型恶性肿瘤血液病等临床中多现三阴症,因此师父常说看三阴证不敢稍有松懈,一切重症大病都在三阴,三阴多死症,临床验证,确实如此。要紧紧守住先后天之元阳,固护安身立命的真火种,温暖中宫,以滋坎离,益阳化阴。


三、生活无处不中医


而今再回头看看这近六年的学医路,乃至自幼的耳濡目染,慢慢体会到师父常说的师承本意。这也使我渐渐明白了儿时为什么常去三位师爷家聊天,并且每次都带着我去,因为那才是师承的真正核心。真正的师承,绝不是如上学时听老师认真讲课,也不是像培训班一般固定一段时间天天跟师抄方,它是两条曲线反复产生交集的过程,是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师父的轨迹中去,是在生活中也时刻感觉到师父的存在,不单是对师父为人治学精神的学习,更是对师父言谈举止的模仿,要从内心对师父及师父所承载的道产生一种信仰,并且日复一日的去求索,去追循,最终将这种信仰完全融入到你的血液中,正如师父所说:“传承就是泡透”。这时,或许我们就了悟了“拈花一笑”的真意。


【本文为作者投稿,由中医书友会(微信号zhongyishuyou)编校发表,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投稿邮箱:tg@linglanshuyuan.com】



点击阅读原文快速关注中医书友会

▼▼▼
发表于 2015/5/17 19: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古时 收 徒(应该是传承弟子) 犹如 收儿子,甚至比亲儿子还亲! 传承的不仅仅是术,还包涵了自己的一生的人生感悟。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